第六编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第一节: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1789年法国大革命自由主义思潮雨果:“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德国古典哲学:天才,灵感,自由、创造、想象、情感,直觉空想社会主义名词解释: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Romance),来自拉丁语,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Romantic),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多重含义。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指19世纪初在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出现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19世纪初期政治、哲学、音乐、绘画、文学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点,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浪漫主义文化环境,展示了浪漫主义时代的风貌。
名词解释: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8c90s-19c30s,首先在德国产生,影响到英法,很快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并波及美洲和其他地区的文学思潮。
它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崩溃、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劳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古已有之。
德国文学海涅海涅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他既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幻想之王”,又宣告了浪漫主义的结束。
1833年他发表了《论浪漫派》一文,对德国浪漫派进行全面抨击,宣告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之后他转向了现实主义。
海涅抒情诗的语言音乐性强,许多音乐家从中取材谱曲。
《一棵松树在北方》被谱成77种不同的歌曲,《你好像一朵鲜花》有250多种曲谱,仅舒曼一人就谱了《诗歌集》中的数十首诗为歌曲。
英国文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第一代:“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第二代: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法国文学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早期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雨果、乔治·桑、缪塞和大仲马。
“世纪病”夏多布里昂的《勒内》一出版立刻风靡一时,勒内的忧郁被称为勒内式的“世纪病”。
《勒内》表现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子弟对资产阶级革命又欢迎又恐惧的复杂心理,在成千上万的同病相怜的人们之中,也在成千上万的资产阶级的最庸庸禄禄的子弟之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整整一代人们的、充满诗意的自传”。
“世纪病”一语是1830年以后被普遍采用的,用以表现一个空白或转折的时代中面对传统价值观的崩溃,青年人精神上的失落与困惑: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
“世纪病”形象孕育于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出现了一群面目各异却声气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发展到19世纪夏多布里昂的《勒内》勒内、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哈洛尔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缪塞的《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沃达夫,直到20世纪加缪的《局外人》默尔索。
他们或是要冲决封建主义的罗网,追求精神和肉体的解放,或是忍受不了个性和社会的矛盾而遁入寂静的山林,或是因心灵的空虚和性格的软弱而消耗了才智和毁灭了爱情,或是要追求一种无名的幸福而在无名的忧郁中呻吟,或是对知识和生命失去希望而傲世离群,寻求遗忘和死亡。
他们有一个一脉相承的精神世界和一种息息相通的心理状态:忧郁、孤独、无聊、高傲、悲观、叛逆。
他们代表了当时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俄国文学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与十二月党人革命联系在一起。
1812年俄国反对拿破仑侵略战争取得胜利,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1825年12月,俄国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发动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由于脱离人民,起义失败。
但它给后来的俄国解放运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这个基础上,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有茹科夫斯基、雷列耶夫、普希金和莱蒙托夫。
普希金普希金(1799——1837)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他写了许多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篇,著名的《自由颂》、《高加索的俘虏》,讴歌自由与个性解放,谴责上流社会,否定沙皇专制,为此遭到流放。
30年代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但缺乏生活目标,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无所作为。
“多余人”与“世纪病”一样,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浪漫主义的成就主要是诗歌,这些诗作都是因诗人充满激情的创作,是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读来特别富有感染力。
2、讴歌大自然浪漫主义继承了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和18世纪感伤文学“返回自然”的传统,着力歌颂大自然的美丽,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追求近代文明所丧失了的自然。
崇拜自然的风气是产业革命的反响和对城市工业文明的厌恶。
通过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寄托自己的理想,以自然的“美”否定现实的“丑”。
拜伦的《卡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就是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现实英国的冷漠、自私、虚伪相对照。
据说在《哈罗尔德》问世前,欧洲人还从来没有歌颂过大海的美。
自然美给浪漫主义作品带来了色彩和异国情调。
3、重视中世纪民间创作和民间文学。
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口号是“回到中世纪”,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约束,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这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
德国格林兄弟童话是收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成果。
4、离奇的情节,夸张的手法浪漫主义追求自由,否定现实,幻想建立平等的新社会。
与现实主义重视生活本身的真实逻辑相反,浪漫主义作家任凭幻想驰骋,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充满大胆的幻想、奇异的情节、非凡的人物、神话的色彩和异国的情调,与日常平凡的生活景象形成强烈反差。
第二节雨果雨果生平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出生于法国东部。
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拥护共和。
母亲信奉旧教,拥护波旁王朝。
雨果童年在父母极端对立的政治观点中度过。
雨果青少年时思想保守,成年后转向共和立场。
1851年因反对拿破仑第三的独裁,被迫流亡,在国外侨居19年。
1870年回国参加国民自卫军,反对普鲁士入侵。
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开放住宅为公社社员避难。
1885年5月22日病逝,享年83岁,举国致哀,遗体安葬在先贤祠。
1841年雨果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1845年接受了贵族院评论员的职位。
雨果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
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雨果一生创作了26部诗集、12部戏剧、20部小说、21部理论著作和2部政论。
《欧那尼》之战《欧那尼》1830年2月25日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上演时,长发披肩的浪漫派青年和身穿燕尾服的古典派文人在剧场里打起来。
《欧那尼》连续上演了45天,浪漫派取得胜利,占领了戏剧舞台。
文学史称为《欧那尼》之战。
《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人物与概要1482年1月6日愚人节,巴黎人民推选“愚人之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格雷弗广场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带着小羊加里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孚洛罗荷兰塔内的女修士居第尔国王的近卫弓箭队队长弗比思流浪人和乞丐们的聚集地——“奇迹王朝”乞丐王克洛潘诗人甘果瓦多层次对照手法一、人物之间的对照二、人物自我对照雨果美学思想:《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和美丑对照原则:“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音乐剧《巴黎圣母院》1993年,加拿大剧作家吕克、普拉蒙东开始着手改编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
1998年9月16日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巴黎首演,轰动了整个欧洲音乐界。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1828年雨果就萌生了创作《悲惨世界》的打算;1840年完成写作提纲,1845年动笔,1861年完成,前后历经20余年年。
在原来的提纲中,小说计划分为4部分,后来受到1848年革命的影响,在完成时共包括5部:《芳汀》、《柯赛特》、《马吕斯》、《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冉·阿让》“我写这本书确实是为了所有的人。
……凡是男人愚昧无知,绝望的地方,凡是女子为了一块面包而卖身,以及儿童因为没有学习的书籍与取暖的火炉而痛苦的地方,我的《悲惨世界》都会来敲门,说道:‘开门,我找你们来了!”——1862年致意大利译本出版人达厄利先生的信“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言之,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悲惨世界·序》1862年写作目的1815年笛涅(Digne)冉阿让身陷牢狱十九年之后,终于获得一纸假释令主教米里哀好心收留他,并为其盗窃行为掩饰人物与概要1823年蒙特里化名马德兰市长,遭到警长沙威怀疑女工芳汀临死前将寄养在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托付为解救无辜受审的商马第而自首,再次身陷囹圄。
1823年蒙佛梅冉阿让救走珂赛特,父女相称,相依为命1815年滑铁卢战场德那第偷盗死亡将士的财物,却意外地救活了马吕斯的父亲1832年巴黎(Paris)马吕斯与ABC咖啡馆的革命青年马吕斯与艾潘妮从待垒战役中救出马吕斯有情人终成眷属,老人却孤单死去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特点1.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悲惨世界》:“男人在12岁就落入感化院,18岁去坐牢,在40岁就被送上断头台。
”2、坚持向上的乐观信念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相信人类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3、歌颂人民革命《悲惨世界》1832年6月起义街垒战。
《九三年》法国大革命题材,肯定革命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