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
——以高中语文现代诗歌单元教学为例
摘要:进入高中阶段,语文第一单元便是现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的感受、审美情趣的体悟、个性化主题的理解,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本文以现代诗歌单元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审美鉴赏现代诗歌能力培养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满足学生对于人性的探求,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感受愉悦、快乐,唤醒学生对于文学的渴望和热爱,在审美鉴赏中培养独特的个性创造力。
而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在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其中“审美鉴赏和创造”在诗歌单元的学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的感受、审美情趣的体悟、个性化主题的理解,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升。
而高中语文阶段第一个单元便是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学习,通过现代诗歌的教与学,我能深刻感受到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也体会到现代诗歌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通过对现行教法进行有效创新与应用,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现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一、初步感受,以“读”促“情”
朗读,是一把钥匙,能够快速打开作者创作的心灵之门,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交流。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反复揣摩、体会文字流露出的情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
1.初读,读出节奏感、体会音乐美。
现代诗歌非常讲究节奏感,读准节奏便能朗朗上口,如《再别康桥》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来”与“彩”韵脚押韵,有效地达到音韵和谐统一。
同时,这一节还与课文最后一节形成首尾呼应,一唱三叹。
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这种节奏感,品味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柔情万千的情感。
2.再读,读出重音,读准情感。
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情感基调,只有在多次朗读、体会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准情感基调。
如《沁园春.长沙》应读出情绪高昂,《雨巷》应读出低沉压抑。
每一节诗中,都有侧重表达情感的字、词,这些字词应重读,或强调,或低沉,或拖音。
如“万类霜天竞自由”里的“竞”字应重读。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读出疑问语气。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应读出铿锵有力、豪情满怀之势。
3.反复读,多种形式朗诵相结合。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朗诵必不可少,情感充沛地朗诵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领悟。
朗诵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揣摩读、学生个别展示读、纠正学生错误读、老师示范读、学生齐读等形式,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章节朗读等方法,通过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思考,既品味了现代诗歌的独特语言,也初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
二、品味意象,把握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赋予了作者主观感情化的客观物像。
如何领悟作者的主观情感是关键,面对同一物像,不同的作者可能会生发出不同的情感,如面对“秋”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无限悲壮,又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
当然,大多意象在诗歌中有固定情感,如“丁香”则大多象征者美丽高洁与哀怨。
选取诗歌中重要意象进行深入分析,阐释它的特点与诗人赋予它的情感,以及它带来的氛围和构成的意境,是理解现代诗歌意境的关键所在。
如《雨巷》中,“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等,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氛围浓烈,凄清、惆怅、哀怨、彷徨,作者通过反复渲染这种氛围,由此巧妙传达出了内心的复杂情绪。
时间仿佛就凝结在那一刻,在淅淅沥沥的雨巷中,那个对理想无边热切的青年在执着的寻找着曙光。
《再别康桥》中,作者选取“金柳”“青荇”“潭水”等浪漫多彩的意象,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的寻梦意境,沉淀着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现实中离别的不舍与忧愁形成对比,更能衬托作者此时此刻情感。
三、教学各有侧重,尊重“多义理解”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的四篇诗歌,各有千秋,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有的放矢,探究每首诗歌中的侧重点,发现每首诗歌的独特之处,这也是诗歌教学的重点。
如《沁园春.长沙》侧重对炼字的赏析与把握,《雨
巷》侧重对意境的解读与欣赏,《再别康桥》侧重对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大堰河—我的保姆》侧重对细节描写、铺排手法的把握。
教学中不用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所侧重,有重点突破,才会让学生易于把握,学有收获。
此外,现代新诗以口语和自由的形式传达情绪的节奏,追求诗歌的散文美,内涵意蕴丰富,诗风朦胧而晦涩。
以《雨巷》为代表的象征派诗歌,主题具有“多义性”,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哀怨诗,又可以表达为哲理诗、政治诗,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义性探究,所谓“诗无达诂”,这样多方面的理解和探究,更能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四、以“此诗”学“彼诗”,实现高效群文阅读
立足本单元的四首诗歌,开展多维度、大容量的群文阅读,以“此诗”学“彼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又能拓展课外阅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可结合教材课后拓展开展毛泽东诗词专题学习,以此为立足点去了解当时革命历史,以及在革命洪流中伟大人物的深刻思想。
学习《雨巷》后,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学习戴望舒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如《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夜行者》等,去挖掘“雨巷诗人”的故事,去探究作者“从书房诗人到抗战诗人”的心路历程,去体会“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老师指定范围,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进行学习鉴赏,并查阅资料做好批注,同学间相互交流学习,并为对方写评语,学习对方的有点,指出对方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鉴赏能
力落到实处。
五、读写结合,书写属于自己的诗篇
学生在学习、品读诗歌中提升了自身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正所谓“读而优则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朗读只是方式,准确用语言表达才是最终目的。
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本单元中,要鼓励学生学习诗歌后,自主进行诗歌创作,抒发真情实感,建议他们多借鉴诗歌中的多种写作手法,大胆、积极的自发创作,同学间也可相互帮助,写出属于自己的诗篇。
教师可在班上组织原创诗歌朗诵竞赛,挑选优秀者参与年级竞赛;同时可举办优秀原创诗歌作品展,让学生在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创造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对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现代诗歌,是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融入新的生命与血液发展而来的,它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学习现代诗歌能让师生充分领会到诗歌文学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让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通过学生自主创作,你会发现学生在诗歌形式的领会和把握上,在情感、思维的表达上,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创造力。
原来,学生一直在成长,而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