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自己的尊严》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三单元“做自尊自爱的人”中的第二课《维护自己的尊严》。
本单元教材有《爱惜自己的名誉》和《维护自己的尊严》两课,其内容都是从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名誉”入手,让学生懂得“知荣辱、知羞耻、爱惜自己的名誉”是自尊的表现。
“维护自己的尊严”是结合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不知道该如何友好文明、不卑不亢地与外国人交往的问题,引导他们从小事入手,维护自己的、民族的和国家的名誉。
教学理念:
实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过程体验。
教学目标:
1.敬佩敢于维护自己尊严的人。
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2.维护自己的尊严。
不允许别人歧视、嘲笑和侮辱自己。
3.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彬彬有礼、热情帮助、不卑不亢。
4.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教学环节
活动一:谈话,知道尊严。
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47页图画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你赞同谁的做法?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将小组的意见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教师活动: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失尊严的人和事?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或同座先说,然后请几名在全班说一说。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损别人尊严的网人和事会时常发生。
教师活动: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谈一谈怎样的人才是“堂堂正正的人”,为什么要时时维护自己的尊严?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后推选一人在全班交流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应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活动二:阅读,懂得自尊。
教师活动:推荐我国古人自尊的故事,让学生谈一谈对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并让学生说一说古人自尊的故事给了自己怎样的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古人自尊的故事》,读完后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就有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和事,作为当代的小学生也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别人的辱骂和歧视。
活动三:辨析,维护尊严。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辩一辩、选一选、说一说。
案例: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怎么办?
一天下午放学,一名六年级的大同学在路上拦住了一名四年级的小同学要钱。
当时那名小同学兜里正好有平时积攒下来的10元钱(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调整金额)零花钱,这名六年级的同学威胁说:“不给我钱,我就揍你!”说着抬起手臂挥了挥拳头。
假设你是那名四年级的小同学,你会怎样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
1.立刻掏出所有的钱给他,免得找麻烦。
2.谎称自己没钱,痛哭流涕地央求大哥哥放过自己。
3.先给他钱,记住他的长相,回头告诉老师。
4.诚恳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兜里有钱,但不能给他,因为这是自己辛苦攒下的钱。
如果他有困难自己可以帮助他。
5.不知所措地号啕大哭,希望能够引来路人帮助自己。
6.拒绝给他钱,并义正辞言地指责他。
学生活动:学生要在选择后说出自己的理由,大家共同讨论哪种选择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面对具体的事例,在思想上辨析、选择,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活动四:表演,联系生活。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案例,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事例:1991年12月23日,女青年王某和张某到超级市场购买商品,在买完并交完货款准备离开时,超级市场的两位男服务员将二人拦住,反复逼问是否拿了别的东西,并将二人推进一间仓库,强行其摘下帽子,解开衣服,打开包,进行检查。
二人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十分屈辱,哭泣不已,被迫接受检查。
经查二人无辜,才予放行。
学生活动:演一演上面的“故事”。
说一说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伤害你尊严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使学生即明白了在什么情况下算是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侵害,并且使学生知道了怎么才能用正当的权利和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七、课后反思:
1、让学生在讨论、辨析的基础上使学生思想由认知到升华。
本课设计通过“谈话——阅读——辨析——表演”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从思想上层层递进,有易到难,使学生有认知到升华,先了解什么是尊严,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在让学生理解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时,通过具体典型事例,联系实际生活来达到教学目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