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整理)

2017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整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如何理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呢?
“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 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 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俭”是节俭、俭朴。“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 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 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富的物质享受,而费神劳 心。“俭以养德”就修身而言,就是不要刻意追求锦衣玉食, 这就要求自己能在思想上保持宁静,在生活上甘于淡泊。所 以,“俭”与“静”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研读课文
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强调“欲治其 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成为儒家人士理想的人生规 划,而其中修身是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作者的观点(论点)是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能否举例分析。你还联想 到了哪些有关淡泊、立志、惜时的名人名言可以推荐 给大家?
(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 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 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 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 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惜时: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 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 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1)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 人生方向? (2)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3)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 值观吗? (4)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5)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 (6)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理清思路: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从严教子
谆谆告诫:
分析阐述:立志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先正后反)
勤学励志
修身养性: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面)修身养性
珍惜时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珍惜时光
主旨: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修身养性, 生活节俭,立志勤学,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志存高 远的厚望。
诫子书一类文章的写作特点:
第一点,求真:情真意切,说真话,用真情。往往在家
书中寄语子女、兄弟,予以谆谆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 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第二点,尚简:文字简洁、朴实无华,真情自然流露。 第三点,善用对比。
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学以致用:作者对儿子的谆谆告诫,在今天也 有现实意义,联系文中语句,谈谈自己受到哪些启发。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 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范仲淹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
诫 子 书
诸 葛 亮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 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重点) 2、精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体 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重难点)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预习检测
1、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诸葛亮。
2、文学常识简介:
《诫子书》选自 ,作者
三国时期著名的
家、

,代表作有
,字 , 家 。其著作集
等。
3、给红色字注音。
淫( )慢
险躁( )
遂( )成枯落 悲守穷庐(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
(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 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 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 为丞相,封武乡侯。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 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 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诸 葛亮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被誉为忠君典型和智慧化身。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 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著有《诸葛亮集》,其代表作有《出 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 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 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 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 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没有什么 内心恬淡,可以拿来, 不慕名利 没有办法。
宁静专一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不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译文参考: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淡 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 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宁静专一 才干
增长才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 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 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 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
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
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 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 身死的惋惜之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参考: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 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 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励,振奋。
修养性情。治,修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与 上文“宁静”相 对。险,轻薄。
译文参考: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你能列举事例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可 列举古今名人事例,或摘选古诗词句加以印证)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上两句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指出 唯有淡泊名利、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内心真 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实现自己的远大 目标。可见“淡泊”“宁静”是“明 志”“致远”的前提。
品读课文,读出情味
书信背景:诸葛亮在致兄诸葛瑾的书信中写道“瞻今 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由此可 见,他对儿子既寄予厚望,又不大放心,“父欲令子善”望 子成才,但又担心他聪慧早成,恐难成大器,因此对他严 加训诫,谆谆劝勉,严父之心感人肺腑。
请同学们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读出“父欲令子善”的真 情。
凋落,衰残。比
疾行,指
喻人年老志衰,
年纪
迅速逝去。 意志 消失
没有用处。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于是,就。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大多对社会没 穷困潦倒之 有任何贡献。 人住的陋室。
译文参考: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 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 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再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子书: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 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 瞻。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
音,读准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 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 训之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 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 后生之药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东方朔家书:
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 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 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 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
作者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
系,核心是实现志向成才的的途径——学。具体来说, 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须“静”;学习才能增长才 干,而成才务须学习。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 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学习时要心境清静,精力集 中。
典故、故事 称颂他的诗句:
• 三顾茅庐 • 隆中对策 • 草船借箭 • 舌战群儒 • 七擒孟获 • 挥泪斩马谡
代表作: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