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图 6.9
人们通常吸引到座位的转角处,或者其它具有可视界线 的地点。
图 6.10
进行交谈的朋友,常常选择桌子的一角相邻斜对而坐, 这种因象非常典型。如图所示,当人们离去后,留下的空位 可以证实这一事实。
图 6.11
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时,时常冷落那些排成一条直线的长 凳,而喜欢选择那些能支持他们活动的设施。
动却比那些程式
性活动频繁得多。
图2.2
注意:你所看到的人,他们也常常在看他人。
图2.3
如同独立式住宅一样,
野营车已变成了自我表
现的媒介。
图2.4
在很多居住 小区中,人们
的社交活动中
心是在住宅前, 而不是在住宅 后。
图2.5
不 少人去热闹的地方看热闹,同时也是为了让别人 来看他。
图2.6
有的人消磨不少时 间,为的就是把人们的 注意力吸引到能显示自 己身份的标志上来。
例如,通过物质鼓
励和通过社会舆论 压力,公共场所的 不道德行为就可以 受到抑制。
图 5.20
仅是当有 更强的因素促 使曾是冤家对 头的人坐下来 商谈之后,环
境设施方才可
以促进这种行
为。
图 5.21
置身于不熟悉的场景中,人们可能会产生紧张。
图 5.22
忽视使用者 行为倾向的设计 将会导致大量的 维修费用。
图 5.16
A仅对显而易见的活动作了安排;
B对社会心理因素也作了考虑。
图 5.17
任何年 龄的人都同 与自己身份 相当的人聚 在一起
图 5.18
仅是考虑客 观设计,并不能 改变大学生们和 教授们对混杂使 用咖啡室的反感 心理。(黑点表 示人的分布)
图 5.19
利用实质性的 暗示手段,可以改 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图 6.24
一个区域性 划分的设计范例,
充分考虑了不同
使用者群组的社 会习惯。
图 6.25
空间的变
化处理,不仅 考虑到人们地 域性的倾向, 同时也满足其 私密的 需要。
图 6.26
“卫星”座位使交谈者的私密话不致被他人窃听,但
交谈者却能抬眼见到道路那一边的同伴。
图 6.27
不管是角落(左图),或是不着眼的地貌标志(右图), 边缘界面总给人一种控制环境的感觉。
去?
图 7.6
观察海滩上 人们活动的主要 倾向,哪些人在 做哪些事(何时 何地),哪些人
在一起,哪些人
不会在一起,推 测其原因何在?
图 8.1
两种不同 设计程序
图2.11
请考虑一下,如何妥善组织整个活动区,从而促进一个
场地到另一个场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观看。
图2.12
不管你在设计中是否作出这样的安排,看热闹的人总是 靠在或坐在身边方便的设施上。
图2.13
设计 公园游憩处的交接地段时,要使人们在对某些活动
进行观察的同时,置身于场外。
图2.14
场地的坐憩设施应远离入口处的通道
图 6.12
把角落安排得有利于进行交谈。
图 6.13
在设计座位设施时,要考虑到交谈者相互的面向以 及他们之间的距离。
图 6.14
常见座位 形式选例
图 6.15
常见座位 布置选例
图 6.16
当“他们 的”地盘被他 人所侵占时, 一些人就会采 取攻击性行为, 借以表示心中 的不满。
图 6.17
图 6.6
观察坐在公
园长凳上的人, 注意他们之间保 持着的一个稀疏 的距离,远远超 过了他们实际座 位所需的尺度。
图 6.7
在这个公共汽车站的6英尺长凳上,我们观察到人们 有如下坐位趋向;(1)首先选择空凳的一端;(2)其次选择 凳子的另一端;(3)最后,不得已才坐在前两者之间。
图 6.8
在公共汽车站的8英尺长凳上,我们注意到候车人的坐 位模式仍是与6英尺长凳相似的“边—中—边”坐位模式。 当我们在长凳上标出四个座位记号时,第三者坐在中间位置 的现象消失了,充分利用长凳的目的也达到了。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段来满足同一种需求,譬如,炫
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图 5.5
出于职业习惯,设计者总爱强调视觉处理上的差异。
以使自己的设计体现出个性。
图 5.6
生长在郊区
的人常在住宅的
后面,而不是前
面进行社交活动 (黑点表示人群 分布)。
图 5.7
一个把
游乐设施分
散在居住区
各处的小区 规划。
图 5.8
间所构成。
图 6.20
可视边 一个划分区域的设计范例:充分考虑了不同的使用者群
组的身份和喜好。
图 6.22
对儿童游戏场周围的居民及环境作一番调查后,就一定 会预见到儿童游戏场建成后将遇到的麻烦。
图 6.23
在公园中设 计一些可防御空
间,就能够缓解
那些由于使用者 的四方杂处,良 莠不齐而必然带 来的焦虑不安吗?
图 3.10
在连接体系中,关键地点的游戏进程可以自由选择。
图 3.11
观察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戏,发现其行为倾向,以便 在环境设计中予以考虑。
图 3.12
哪些设施是现代的,哪些设施是老式的,按照艾利斯的观 点:结构简单的就是现代的。
图 4.1
设计者 作出影响使 用者行为的 决策。
图 4.2
(1)如果设计者明显地标志出住宅单元周围空地的归属 权,那么,一大批纠纷就可以避免;(2)与此相反,在设计 规划 上,区域分界线含糊不清。
图 6.18
由于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地被一定的人群所占用, 因此,该地点的地域性特权可能被人们所默认。
图 6.19
此广场 只是由一些 基本上没有 变化的大空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A Visual Approach to Park Design
图 1
好的公园设计就是要使游客尽情享受游玩,使他们 精神焕发,兴趣盎然,并满足他们的行为需要。
图 2
所谓设计就是要表达设计者对一个场地将怎样被人 使用的意图。
图 3
当人们没有 按设计意图来
使用公园时,
有理由追问一 下,设计本身
图2.7
伙计们,出去表演一番吧!
图2.8
坐憩设 施应该朝 着活动方 向。
图2.9
“安全点”就是既能让人观看他人的活动,又能与他
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从而使观看者感到舒适泰然。如 果将观看者置于被观看者中,观者一定会感到心神不安。
图2.10
在平面图上标出人群的可能集结点,并在图上添加一 些坐憩设施。
图 5.23
一个照 明设施,看 上去却象一 个垃圾筒。
图 5.24
设计得
象轮船排气
筒似的垃圾
筒,只有设
计者才知道
它的用途。
图 5.25
对一座 没有明确表 明使用目的 的建筑,人 们会对它的
用途产生各
种各样的解 释。
图 5.26
尽量使
墙面光洁, 以组织乱涂 乱画。
图 5.27
事先把
墙面装饰起 来以组织乱 涂乱画。
街区公
园运动常常
证明:所谓
免费服务纯
是待价而沽。
图 5.1
决策思想有时大相径庭
囤于自我者 伦理学家 环境设计者 行为学家 主观意识 唯我意识 先天意识
超越自身者 客观意识 唯他意识 后天意识
图 5.2
图 5.3
一丛花
草,或被看 作是园艺上 的奇景,或 被看作是暴 徒的 藏身 之处。
图 5.4
在某些特定地段,“人群集结”的现象却时常发生。
图 6.2
动物也会调整它们的“个人空间”。
图 6.3
人类希望在空间上相互保持一定的距离。
图 6.4
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气泡,会引起他人的焦躁不安。
图 6.5
当个人空间
气泡受到侵犯时, 人们试图把他们
的注意力放在身
边的物体上,而 对另外某些东西 视而不见,以此 来平息或缓解他 们心中的不安。
图 5.28
如果乱涂
乱画的行为肯 定会发生,那 么,就在你需 要 保护的地方 提供一个替代 物。
图 5.29
预见到孩子们有投掷雪球的偏好,就可以为其提供
投掷目标,使建筑免遭破坏。
图 5.30
当使用者拆掉环境设施来满足他们非常自然的行为 需要时,究竟谁是环境的 破坏者?
图 6.1
从大范围区域来看,人口密度可能是很低的;但是,
图2.15
在入口通 道处的两侧布
置休息设施,
游客们可能对
这种“夹道欢
迎”望而生畏。
图2.16
母亲们不愿
带领孩子穿过成 群结伙的青年人, 这样儿童游戏场 就形同虚设,荒
废无用了。(黑
点表示L形公园中 的人群分布)
图2.17
人们在 公园里表现
出种种的 行
为活动。
图2.18
一个忽 视人们行为
活动的供压
不同的 使用者具有 不同的偏好 和愿望。
图 4.3
A、闭门造车“俱乐部”的思维方式
哲学家 设计者 设计一种哲学 (不考虑事实 的理想化)
两种思维活动的方式
提出一种生活 准则,构成某 种环境。
表现出社会现 实主观意志的 结果,表现出 洞察力。
B、在主体内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的思维方式
哲学家 设计一种哲学 既所知事实 对现实/洞察力,进行扫描。 设计一个环境。 引导一种行为 提出一种生活准 则,构成某种环 境(潜在的)
改建方案。
图 3.1
设计者争 分夺秒地紧张
工作。
图 3.2
行为学家 不慌不忙地探
索真理。
图 3.3
孩子们把 建筑材料筑造 成环型的游乐 设施。
图 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