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矿井物探-地震槽波勘探

矿井物探-地震槽波勘探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2.2 槽波的首次试验与总结
据krey,TH(1963)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2、槽波勘探在国外
2.2 槽波的首次试验与总结
据krey,TH(1963)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槽波勘探技术的全面发展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是煤矿槽波
勘探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界上主要产煤大国如德国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槽波的发现
一篇十分有名的文章,新西兰地球物理学家 Evison, FF (1955): “A coal seam as a guide for seismic energy. Nature 116: 12241225”被认为槽波的发现者。
据Evison(1955)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t t ——分别代表P波与S波的折射角
c
——波前沿煤—岩分界面传播的速度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7.1.2 槽波的形成
由P波与SV波激发的槽 波——简振型及漏能振 型
当煤层中激发的体波以入射角小于临界角入射到煤-岩分解面时,尽管这 些界面都是反射系数的强反射面,在其界面上产生强的反射返回煤层;但同时 仍有相当多的能量,由于折射作用,以体波的形式向围岩辐射,因而,使这些
实际上“槽波”术语来源于天然地震学,“槽波”被认 为存在于大气层、海洋水层和岩石圈低速层中,最为代表两 位 是 Gurtenberg B., Channel Waves in the Earth‘s Crust. Geophysics, Vol. XX , No. 2, pp. 283-294 (1955 ). 和 Press F. & M. Ewing,Two Slow Surface waves across North America. Bull. Seism. Soc. Amer., vol. 42, No.3, pp. 219-228 (1952)。 在岩石圈低速层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槽波一种是体波在低 俗速度槽中的射线弯曲和能量的制导,另外一种则是类似于 面波的制导波,包括 rayleigh 面波和 love 面波,有关此类面 波的相关特性早在 1924 年 Stoneley R (1924) Elastic waves at the surface of separation of two solids. Proc Roy Soc. (London) A 106: 416-428有了关于低速夹 层介质下频散特征方程的推导与讨论。
及邻近岩石的一个薄层
中,不向围岩辐射而损 耗,形成简正振型(图 7-2d、g、h) 由P波与SV波激发的槽波——简振型及漏能振型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7.1 槽波的形成
7.1.2 槽波的形成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7.1 槽波的形成
在煤层中可能同时存在P波、SV波和SH波。煤层中的SH波由于质点振动平面垂直于P波、 SV波质点振动平面,在煤-岩分界面上没有波型转换,在煤层内只存在 SH波与SH波的干涉 模式。对于P波与SV波,则由于质点振动在同一平面,且在煤-岩分界面上可以相互转换, 干涉模式要复杂得多。如图所示,在煤层内 P波与SV波干涉示意图中,从点①、②发出的上 行P波,经上界面全反射的P波,与点②、③发出的上行S波,经上界面全反射的转换P波在 同一方向传播;同理,点③、④发出的P波,经上界面全反射的转换S波与④、⑤的上行S波 经上界面全反射的S波在同一方向传播。此后经下界面全反射,在点⑥的 P波与S波只要考虑 到上下界面全反射相移、波长与煤厚关系适当,在煤层内将形成 P-SV波的相长干涉。这样 可能有两类干涉振动,作为简正振型在煤层内传播。
、英国、前苏联、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美国等都 对其有所应用,槽波勘探得到快速的发展,包括全面的
理论与方法研究、先进的槽波专用仪器的研制、深入的
技术的开发以及大量的实际勘探的实施,使槽波勘探水 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取得了相当良好的效果。这其中
,德国据领先地位。其主要理论、方法、技术和成果集
中体现在1994年出版的这一本书上L. Dresen, H. Rüter (1994): Seismic coal exploration: In-seam seismics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槽波地震勘探(In-Seam Seismics缩写为ISS)是利 用在煤层中激发和传播的导波、以探查煤层不连续性的一种 地球物理方法。它是地震勘探的一个分支。槽波地震勘探具
有探测距离大、精度高、抗电干扰能力强、波形特征较容易
识别以及最终成果直观的优点。
1955年,Evison在一篇短论文中首先报道了他在新西兰一个煤矿里激发与接收到了 煤层波,认为它是由煤层制导的洛夫波,并预言了该导波可能在采矿业中得到应用。 1963年,TH.克雷(Kery)教授发表了有关地震波在煤层中传播的理论和数学推导。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数字地震技术、计算机、仪器发展及煤炭生产需要, ISS在 联邦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美国等国家迅速发展起 来,并逐渐用于生产,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成功的矿井地球物理方法之一。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7.1 槽波的形成
7.1.2 槽波的形成
反射和透射斯奈尔定律
vS 2 v S1 vP2 v P1 c sin sin sin t sin t
vP 2 vS 2 ——分别代表煤层的P波速度与S波速度 vP1 vS1 ——分别代表围岩的P波速度与S波速度
据郭恩惠(1990 年)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2)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槽波在中国的应用也同
样步入低谷。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槽波勘探技术也被逐渐的重视,特别是在义煤集团、 河北煤炭研究院、龙煤集团、兖矿集团、中国矿业大学
在最近两年相继引进summit槽波地震仪后,制约槽波应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7.1 槽波的形成
7.1.3 槽波的类型
按物理构成及极化特征,槽 波分为瑞雷型槽波和洛夫
型槽波两类,简单记为R波
与L波。R波是由P波与SV波形
成的干涉波,质点在与煤层
面相互垂直、与传播方向平 行的平面内振动。由于既有 水平分量又有垂直分量,所 以质点振动的轨迹一般呈逆
行椭圆状。L波只由单一的SH
,Pergamon,- 433 页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2.3 槽波勘探技术的全面发展
1994年出版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2.3 槽波勘探技术的全面发展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能源结构和经济 发展的大调整,槽波勘探似乎进入了低谷,少见国外相 关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的文献及报道。在进入新世纪以 来,随着煤炭需求的旺盛,槽波勘探有了再次发展的机 会和希望。这期间美国在2003至2007年后开展了较大规 模的槽波勘探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探测废弃的老窑,据 相关网站提供的成果显示该项目有三家机构(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LM Gochioco & Associates Inc.、Marshall miller&Associates inc.) 承担,由美国劳工部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提供相关经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理论、方法基础清晰、科学研究深入:仅在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有关发表于著名杂志如《geophysics》《
geophysical prospecting》等上的文献多达数十篇,这在 煤矿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是少见的。 探测范围大:在中国条件下反射法可探测一般能达到 200米以上,透射法探测范围应该一般大于300米。 探测精度高:可探测落差1/2至1/3倍煤厚的断层,位置 误差可达15米以内,据德国对二百多个探测结果的统计,反 射法成功率约63 %,透射法成功率约83% 。国内据统计亦 有70-80%的准确率。 抗干扰能力强:对井下复杂的电流、甚至机械震动都有 较强的适应性。
地震体波在煤层内来回反射的过程中,迅速衰减而消失,形成 “泄漏”振型
(图7-2a、b、c、e、f)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7.1.2 槽波的形成
当体波以入射角大于 临界角入射到煤-岩分 解面,即
c R v S1

vP 2 cR vS1
vS1 cR vP 2
则由于全反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震体 波的能量被限制在煤层
据张首恩(1983) ,地震槽波方法与试验,地球物理学报,1983,26(2),p198-203.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1986年,我国引进了德国产SEAMEX85槽波地震仪及专用软件 ISS,先后在大同、开滦、平顶山、徐州、涟邵等大小矿务局、几十 个工作面上开展实际勘探和研究工作,在陷落柱、煤层冲刷带、断 层等小构造探测中,取得了相当的地质效果。
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得到了解决,槽波地震勘探在 中国可能会再次得到应有的应用。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7.1 槽波的形成
7.1.1 岩石-煤-岩石剖面特征
煤层总是以泥岩、粉砂岩、砂岩或偶尔还有灰岩作为顶底板或为围 岩,而赋存于它们中间。与围岩相比,煤层具有速度低、密度小的特点 (见下表)。由表可知,在岩石-煤岩石剖面中,以煤层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低速“槽”。煤与围岩密度、速度的比值约为1:1.5~3.0之间。煤 层上、下界面都是一个极强的波阻抗分界面。
费。其研究成果全部发布在官方网站上()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2.3 槽波勘探技术的全面发展
据“”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2.3 槽波勘探技术的全面发展
据“”
第7章 槽波地震勘探
1978年开始由原煤炭部组织技术人员赴德国考察调研,此后相关 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开始进行现场试验、技术消化及矿井地震仪的研 制等,至1985年,进行了多次的井下实际勘探工作,取得十分宝贵 的资料和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