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行业的产业链延伸思考
“新常态”在过去有,现在也是,未来还会有所出现。
新,即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我们没有成熟的应对经验。
常态,就是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至于这段时间有多长?相信没有人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
如果新常态成立,那么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恢复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不管身处那个行业,不思考或看不清行业发展的趋势,最终一定会很痛苦。
回首过往,1978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9.89%,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逾7个百分点,这曾是一个持续了30多年的“新常态”,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增长故事。
2012年起至今,中国经济从9%以上的高速增长换挡至8%以下的中高速增长,同时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发生了趋势性变化。
中国经济在2015年首个季度同比增长7%,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年度GDP增长7%左右的目标相符,但相比于2014年7.4%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比较明显。
为什么要谈宏观经济的发展?回顾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贡献和影响,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的享受到了高增长所带来的外部福利,当经济发展处在下行通道时,我们也毫不例外的也在承受着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5年是我们所经历的,市场环境最为严峻的一年,这个不是泼冷水,而是事实。
相比2008年的那场所谓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今年要更痛苦,2008年的那场危机仅仅局限于房地产领域,其他行业或领域遭受的影响不大,后来通过4万亿的强势注入,巨人重新恢复奔跑。
而近两年却不同,从房地产领域到社会中其他的千行百业,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影响和打击,甚至有些人称之为“百业萧条”。
随着中国这辆经济快车的奔驰速度的放缓,我们的工作、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可以这样理解,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我们都不愿意承认的“经济危机”,众多行业进入冬季,面对如此不愿看到的局面,作为设计行业,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畅想一下未来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有哪些?我们可以先根据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进一步筛选。
在众多行业领域中,哪些行业的增长速度是可以跑赢GDP的增速的?近年来增速高的,多数也是潜力较好的,进而我们找到可能的切入点。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行业中,大部分行业总量还是保持绝对增长的,只有个别几个行业出现了负增长,如住宿业营业额、征用土地面积、铁路货运量、公路客运量、总的旅客运输量等。
征用土地面积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房地产市场不良表现;铁路货运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工业生产增长和消费品消费增长的放缓。
太多行业或参考指标增长幅度收窄了,如工业、农业、住宿餐饮业、铁路货运量、公路客运量等,但也存在收窄幅度很小的行业,如旅游业近两年的平均增速近16%,国内游客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还处在在持续攀升的过程;在建筑业中总承包建筑业企业建筑业总产值增幅虽然放缓,但增加的绝对量较大,勘察设计单位营业收入也处在明显增长的过程中;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的总量增幅也处在持续高速增长当中。
由于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惯性,虽然建筑业还处在增长当中,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增幅收窄,未来也定会传导至建筑业,结合当前的“一
带一路”政策,基础设施方面的建筑应该会有所提升,房地产方面的将会减少。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还是不会变,投资领域应该会偏向大型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弱化房地产;出口方面的突破应该会存在较大困难,实现扭转的前提的中国工业的转型;消费方面提升配合扩大内需的号召,应该会得到更大的突破,尤其是旅游业,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在财政收支方面,中央财政的收入明显低于支出,地方财政的支出明显超出收入,这样就形成了地方财政赤字严重,提高对中央财政的依赖度。
为此,中央财政结余应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也让我们对中央政府重新提振经济产生了无限的想象。
其次,我们以设计为出发点,可以有哪些机会?设计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上游产业,其产业链延伸方向,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横向整合。
是指通过对产业链上相同类型企业的约束来提高企业的集中度,扩大市场势力,从而增加对市场价格的控制力,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我们的核心是建筑设计,为此我们可以整合或由内部发展产业研究、产业规划等方面的职能,进而推动规划板块产生更大的产值,从而带动建筑设计板块的发展。
但结合未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方向,可以更多的偏重于城市设计、市政、景观等领域。
二、纵向整合。
是指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施加纵向约束,使之接受一体化或准一体化的合约,通过产量或价格控制实现纵向的产业利润最大化。
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未来扩大内需而鼓励发展的旅游业,如景区策划、规划、开发及运营,那么我们的重点就是开发和运营。
我们可以延伸的方向为开发、建筑总包、运营。
除了景区开发运营以外,也可以尝试产业新城的开发、建筑总包及运营。
三、斜向整合。
是指和本产业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一体化或是约束,它既包括了横向整合又包括了纵向整合,是两者的结合。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大研发力度,对建筑、施工、运营过程的工具、构建进行研发再造,并申请专利保护,再进行推广及外包生产。
如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景观小品设计、道路设计等。
比如可否设计出耐碾压的井盖?通过什么技术可以解决雨季城市内涝问题等?
再次,为了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产业链的延伸,不是为了延伸而延伸,是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来确定未来重点延伸的板块。
需要明确的是,产业链的延伸,一定是企业营收渠道的拓展,而不是貌似创新的作秀。
一、成立战略发展研究部。
根据公司现行机构的设置,建议先成立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研究部,对行业、政策、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等不同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等,结合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提出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及执行计划,进而确立产业链延伸方向。
目前为止,适合我司产业链延伸的方向为产业经济研究领域、旅游景区或产业新城开发及运营、建筑工程总包、工程材料构建研发等板块。
二、成立投资发展部。
公司现阶段的每年的现金流已经稍具规模,需要针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统筹利用,可以进行适当的风险可控的投资和理财,让沉睡的资金动起来。
同时,可以通过投资发展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对符合产业链的延伸形式且可行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也鼓励内部创业,激发内部创新活力。
三、成立各个产业链延伸的分公司。
产业链延伸的板块一定是可以独立运营,且创造收益的独立法人,即使公司内部业务无法得到充分衔接,也可以开拓一定的市场份额。
借鉴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进而实现集团公司平台化,充分鼓励众筹、众创、合伙人、内部创业等形势,让勇敢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冲劲,杀向一片茫然的蓝海。
四、剑指新三板。
在公司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可以尝试内部股权结构调整,实现全员持股,激发员工斗志和积极性;对外可以尝试登陆新三板,将公司推向资本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融资,来推动强化内部板块及产业链延伸板块,还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业务源。
设计行业本身已经高度成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行业,也是一个人力资源密集型的行业。
不论是产业链的延伸也好,还是公司转型也罢,其解决的本质问题都是一个“如何解决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可以经营得更好的问题?”。
这里会有很多条路可以选择,关键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李忠宪
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