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策略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策略研究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策略探究贵州省思南县特殊教育学校韩芳(565100)摘要:生活技能教育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技能教育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而且对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积极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生活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生活技能教学方法的设计、生活技能教学过程的进行等几方面的阐述,研究生活技能培养对智障儿童身心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索智障儿童生活技能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有效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同时,开发智障儿童的智能潜力,促进智障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

寻求与探索智力落后学生生活技能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策略一、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策略本研究主要从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教学、生活自理方面对生活技能教育策略进行阐述。

(一)教育教学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智力障碍儿童生活技能教育策略主要从生活技能教学目标、生活技能教学方法、生活技能教学过程、有效性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9]1、拟定可行的生活技能教学目标(1)长期目标个别化目标拟定遵循:首先,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乐于交往的态度与习惯。

其次,丰富和拓展智力障碍儿童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经验。

再次,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技能,较好地开展智力障碍儿童智力潜力。

最后,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自主、自信、负责任、不怕困难和挫折、合作、有爱心、讲礼貌、守纪律和求上进的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

[10]制定合理的目标是生活技能培养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也是重中之重。

[11]我所制定的目标都是围绕“生活”这一中心线展开的。

[12]主要从个人卫生、着装、进餐、排泄、安全、睡眠、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这十大方面进行确立的。

如表1所示的个人卫生方面的量化表。

表1 个人卫生量化样表制定目标初期,先和家长取得联系,在家长协同下认识学生现有的生活技能;其次根据家长提供的学生现有的能力对每个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入学评估测量、记录、备案。

最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生理、心理特点情况,制定合理的长期目标。

[13]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每一个智力障碍儿童基本的生活技能,较好地开发其智力,促进他们身心素质主动发展]14[。

(2)短期目标细致化这一短期的目标是根据智力障碍学生还有受教育的年限进行制定的。

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现阶段可以让学生接受的目标]15[。

比如能力较强的张同学的短期目标就是这样制定的——因为她初期评估的时候生活技能掌握的很好,所涉及的十个方面还需要训练的内容也不是太多了,她现在就读五年级,在校还有5年的受教育年限,因此把长期目标分成5个短期目标,如表2所示,今年制定的短期目标为:表2 短期目标样表制定完成后教师进行签名,并请家长一起见证签名。

(3)学期目标针对化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本学期的目标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学期目标是将短期目标一分为二的,让学生能够在这一学期制定的生活技能目标掌握。

根据以上张同学的短期目标我将她的学期目标制定如下表3所示。

教师签名:家长签名:如果一学期下来,学生经过测评不能达标的,继续将这一目标放到下一学期里,真正地让教学目标实效、务实。

2、生活技能教学方法要朴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16[追求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1)恰当地组织生活技能训练合理安排训练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试验设置方案》及教学计划对每个年级开设生活技能课程,比如低年级是一节/周,中年级是二节/周,高年级是三节/周。

另外根据学生的学期目标在中午休息时间、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

组织相应训练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点组织相应的训练内容。

学校开设陶艺、折纸、烹饪、下棋、缝纫等多方面的兴趣小组。

依照学生的学期目标将其编入相应的兴趣小组,这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2)重视小步子生活技能训练对于学生的训练,采取个体教学法和强化训练,小步子,多循环,使学生逐渐掌握技能。

我们力求把老师的口头指导和手把手示范指导相结合。

小步子方法是指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教育训练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教育训练方法。

由于他们感知速度慢、感知范围狭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这决定了其一次接受训练的内容不能太多。

因此,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生活技能训练中,采用小步子的教学可以降低技能的难度,一步达不到,可以分为两步,三步,这样可以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们在生活中真正的做到自立]17[。

例如,学习切菜,最先让学生使用刀模具进行,仿切菜练习一段时间后过渡到使用真刀练习,从切块到切片,再发展到切丝、切丁。

这样,既保证操作安全,又使基本功扎实,减免学生最初的恐惧心理,紧张情绪。

(3)实行有效的奖励制度智力落后学生同正常儿童一样需要别人的赞扬,用赏识的教育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实效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比如根据训练项目制定表格,达到的可以得到,如果连续得到三个或以上的可以到老师那里兑换一袋小食品,如下表4所示。

表4 奖励记录样表教师签名:家长签名:除了以上的实质性奖励外,对学生的精神奖励也是十分重视的,这样有利于让我们的训练有效的开展。

比如:在学习会自己“穿上衣”的课时,我让同学开展穿衣服比赛,许多同学做的都不错,但林同学总是穿不好,看到其他同学都穿好了,他干脆不穿了,坐在那里看别人。

看到这样的情况,于是我就号召同学们:“林同学今天做得真棒,已经能将衣服的正反面翻好了,如果努力一下,那就会更好,我们一起来鼓励他一下吧!棒棒棒!林同学,你真棒!”在同学的掌声中,该生又开始穿上衣了并且比先前好多了,他自己也开心地为自己鼓掌,“棒棒棒!我真棒!”看到他那开心,自信满满的样子,我感到奖励的效果了!3、生活技能教学过程要真实在生活技能教学中要实现朴实的内涵,首先就是做到真实,这也是升华朴实内涵的关键所在。

具体就是要尽量完整地把生活技能作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技能,感受到生活技能的真实存在,并与之亲切对话,在对话中发展生活技能能力和素质。

(1)巧置问题,追求“问题设计”的实效性《培智学校课程试验方案》指出:应加强生活技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

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学生经验生活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生活技能课堂的活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贴近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比如在进行“扣纽扣”的训练时,我先观察学生穿的衣服是纽扣的多还是拉链的多,比较后发现学生纽扣的衣服较多,我再问学生你们喜欢纽扣的还是喜欢拉链的衣服,通过学生的回答,随后提出问题“怎样扣纽扣”。

带着这一问题,学生的学习扣纽扣的兴趣一下就被我调动起来了,这对训练的开头以及整个训练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听从老师的指导,不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了。

(2)妙设活动,追求“活动设计”的实效性师生互动,让活动更民主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平等的共同参与者。

在训练学生“上超市”一课时,我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活动:先在教室里布置好小超市的场景,准备好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物品,进行购物的活动。

在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购物,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

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都感受了一次模拟购物,效果不错。

动手实践,让活动更有效古语道:“实践出真知”。

有效的生活技能训练活动中,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掌握生活技能的最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智力障碍影响,动手能力差,对学习某动作的要比正常人迟钝几倍或是几十倍,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操作练习才能来逐渐改善手肌肉群的灵活性,逐步形成技能。

比如在训练“洗红领巾”时,学生开始只会把红领巾在手中揉,做不好搓的动作,但我不厌其烦的将搓的动作反复强调,并手把手的示范操作,再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现在学生搓洗红领巾这一动作做的可好啦!学生们在用眼看,动手做,耳朵听,用心记的过程中,先对所要掌握的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形成最初概况,之后按教师要求进行操作。

这一操作也让学生增强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4、精选练习,追求“练习设计”的实效性(1)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采用分层分类的练习活动,把学生分为ABC三类,对每一类学生制定的不同目标并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

如训练“做饼干”时,A组我主要让学生用搅拌机进行搅拌面粉的练习;B组我让学生练习打鸡蛋;C组在指导下称量糖等物品。

(2)课堂练习设计要贴近生活生活技能培养的内容都是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进行一些课堂练习时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

比如在训练“上超市”后,课堂练习就是让学生走进真正的超市去练习购物。

(3)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化生活技能的练习设计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比如适当的开展比赛,评评谁是最能干的等等。

当然,课堂练习形式不能过分追求“花俏”而忽视实效性。

智力障碍学生生活技能教学的实效性,还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以期寻求更长效的教学效果,让智障儿童更好学会生活、融入社会!(二)生活自理了解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是提高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1、增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智障儿童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如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为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虽然你有残疾,但要不怕苦,不怕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谈话法根据智障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问答或交谈,丰富知识。

如通过谈话“我是小学生了”、“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智障儿童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

通过听故事,帮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智障儿童受到感染、教育。

在练习中增强智障儿童的自信心,以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和意识。

(2)故事法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智障儿童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智障儿童参与做的欲望。

通过诗歌、看图讲述帮助智障儿童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智障儿童受到感染、教育。

(3)行为分辨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