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徐汇二模作文指导

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徐汇二模作文指导

2018年上海高考模拟考之徐汇二模作文指导题目:当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这种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审题:信息本来可以让生活姿态更开放,但只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就可能使生活更封闭、狭隘,就此可以思考“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信息使人们的视野更开阔,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可以使人的知识结构更专业、更深入,这样可以思考“博杂与精专”的关系。

还可以围绕“丰富与单一”的关系来思考。

让信息实现更多共赢(一类中)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再迈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正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在实现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同时,我们被卷入了个人需求支配的浪潮中。

无论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抑或是网络、微信的新媒体,人们手指一动即可获取海量的信息,自己想关注的信息可以随时随地掌握。

想关注的信息有的有营养,如时事新闻、教育咨询,有的则毫无益处譬如花边新闻乃至暴力视频等。

但经受不住“迷人眼”的获取途径诱惑,我们不断接收各种信息,因个人需求满足而有了一时快感,并使欲望无限膨胀,继续吞噬想关注的信息。

长此以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对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们更易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正如卡夫卡《变形记》中描绘的那样,个人需求统治、奴役着人们。

对金钱的贪欲使老板不尽人情,挣钱的需求促进着格里高尔盯着时刻表赶火车。

同样地,现在的人们被“想关注的信息”异化了,确切地说是被个人需求主宰着生活,以致不断放大小我,最终茫然自失。

诚然,便利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升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满足了个性需求,我们不可简单否认这种需求的合理性。

但过多的需求甚至需求主导型则会使公益心减少,责任心缺乏,最终导致社会的冷漠,个人需求的绳索终将断裂。

因此,我们不应抛弃个人正当的需求,更不可一味在信息化时代中逆行,而应理性地选择信息,为世界造福。

对于无益的信息,我们可以过滤不看,对于有营养的信息,我们则应关注吸取。

在满足刚需的同时,是否应该多考虑他人?互联网上红火的冰桶挑战,借助网络为渐冻人传递爱心、播撒正能量,这不仅利用了新媒体信息互动功能,还满足了弱势群体的需求,转变了人们的固有观念,使这类特殊群体得到了更多关注与尊重。

由此观之,公益事业与个人需求并非截然对立。

借助信息化平台可以使需求提高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使单纯娱乐乃至享受的需求置换为传递爱心,普惠共赢的追求。

贫困村可以依托互联网把握市场动向,提升管理能力使村民脱贫致富;企业则利用互联网搭建国际平台;公众以媒体来助力生态保护,跨越地域所限……我国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唱响全球“中国方案”,使全球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让个人需求降低位置,促进信息为我们造福,何乐而不为?走出你的认知地图(一类中)信息时代的迅猛洪流如“春江欲入户”般势不可挡的雨势裹挟着人们前进。

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越来越丰富,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潮流,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急于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打造自我的认知地图。

在现代世界这个大而无穷尽的树网中,任何人事一旦脱离信息之网便难逃被职业、社会抛弃之虞,因而致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只愿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只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助长自我的认知地图,取得茶余饭后高深的谈资。

而对于他人的生活,如此激湍的洪流时常令我们无睱关注,他人的渴求、社会的愿景都是你我身外之物,能够恪守自己、精通专长之人在这个世界已算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生赢家。

专心打造自我的认知地图诚然无可厚非,但世界如此广大,事理如此纷繁,约翰多恩早就写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这样的诗句;鲁迅也曾长呼:“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他们对于仅仅包裹于自身的小小天地,是如此的不屑!试问,贤达智者若亦陷于自我的认知地图,不跳出框架,从他人身上寻得哲理、慰藉,在聆听的同时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尝试凭一己之力满足他的需求,何来制度道德进步,科学昌明的今天?以个人角度来看,走出认知地图,才拥有去往更高的岭地之可能。

浅近而观之,舍弃睦暂时无法满足的个人需求,探问他人、社会,或将收获对于己身更清楚明晰的洞察。

从社会的立场来看,将目标拉得更为长远,千万个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互相倾听并满足诉求,将带领社会走出原先认知的伊甸园,向往更多的挑战,在满足诉求的过程中碰撞、勃发灵感,拓展世界的格局。

孔夫子将自己习得的道理精髓传播给曾经礼崩乐坏的世界,从未计较一己的得失,因为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之同时,每个人都能走出自我需求为主导的认知地图,在山川河流的大美图景之间体会“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

也许向高处再多跨一步,就能踏出原有的认知地图,旦当胸次廓然而高,渊然而深,泠然而清,随之而来的定是更为广阔的眼界和格局,生命亦将更有深意与厚度了。

大数据小视野(一类下)不知从何时起,淘宝上的搜索记录下,突然出现了数行标签——“你可能会喜欢的东西”;不可从何时起,当我们浏览网页时,一旁的广告板块总是我们关心的内容。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步入了大数据的时代,强大的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偷偷地收集我们的历史记录,分析用户的爱好兴趣,将我们想关注的信息自动送到我们眼前。

当我们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燃起兴趣时,我们再也不用去图书馆租借大摞大摞的书籍文献资料,再也不用走访专家名师询问古今。

我们只需打开网页,输入关键词。

在按下回车键的瞬间,我们便成为了信息的主人,不出半日,我们便成了该领域的专家。

与时同时,人工智能还在不断地提供信息,刺激我们对知识的渴求。

了解信息的途径日益丰富,方式日益便捷,人们会更容易获取所求信息,却任由自己陷入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

大数据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却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利用大数据提升了学习、工作的效率,却也在不经意间给自己的世界套上了层层枷锁,每一个点击鼠标获取信息的瞬间,其实亦是一个局限视野的枷锁。

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便会被局限在某一特定领域。

拥有单一知识的人是平面的,而真实的世界是立体的。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闪耀历史长河的巨星都是身兼多职的——在比萨斜塔上完成自由落体实验的亚力士多德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数学家。

中国古代第一枭雄曹操日可率百万大军夺荆州灭孙吴,夜可在长江畔吟酒赋诗。

无独有偶,每每新闻上曝光某天才奇童14岁考上清华,却生活难以自理的新闻时,评论区里吐槽一片。

当然这只是极端个例,但我们不难发现,只有立体全面的才能生存,依然是千百年来不变的规律。

送上门来的知道会逐渐弱化我们查找知识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要“韦编三绝”的时代,才能哺育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果核里的心(一类下)莎翁曾言:“即便我被关在果核里,我仍是无限空间之王。

”心有多大,视野就有多大,纵笃于外物仍胜过作茧自缚。

而如今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也正因如此,人们的精神可以全部放在自己的需求上,不知不觉间将自己的心关在果核里。

当然,我们不能说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正确或肆意指责现代化科技的弊端。

人们是需要集中于自己的追求的。

显克微支曾把人生比喻为宝藏,他说:“我知道从中挑选最珍贵的珠宝。

”而现代科技带来的了解信息的途径无疑是将宝贝放上了传送带,分门别类地放在你面前,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一定程度上助人提升价值,多好!但是,这珠宝的光辉有时过于耀眼了,犹如猪笼草边沿的一圈甜蜜,让人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了。

这无疑是危险的。

这首先会导致知识面的狭窄,试想以前,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无非是听读两种,无论是接受教导还是钻故纸堆都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不同的领域,获得不同的知识,这些知识信息让我们视界开阔,境界高远。

可有人质疑,高尔基在《母亲》一书中写到:“价值要靠人自己评估。

”那么个人环境、所需不同,我就认为那些通通没有,无须费神。

但我们要知道,无论自己的心中是什么,是否有用无用,我们终究不是个体,人与人是要交流的,人处于社会中是有作用的,如果将自己的内心全关在果核里,那势必会由知识面的狭窄发展到思想交流上的分歧,这种分歧是普通存在的,但能通过交流来互相理解,但交流的前提是开阔的视野与宽广的心胸。

果核中的心虽然坚硬,但与他物相遇只是徒贴伤痛,无法像走出果核的植物一般以根系发展、以叶孔呼吸,如此也无法享有灿烂的阳光与甘甜的雨露了,固守果核所拥有的就稀少,黑暗多了。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利用好繁多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在钻研自己所长、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广泛涉猎,不做果核中的内心,而去拥抱无限的空间,拥抱美好的未来!需与欲(一类下)第三次科技革命让世界腾飞的速度又加快不少。

21世纪已然成为了一个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

面对如此纷繁的信息,人们意识到了“按需索取”的重要性。

福尔摩斯认为,人类的大脑就像一间阁楼,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往里面放一些东西,而不应该将臭油坏酱释贮其中,这便是著名的“阁楼理论”。

为了让用户更好地获取信息,大多应用软件拥有根据用户喜好筛选信息的功能,在这个信息维系的时代,人们依然可以获取自己想关注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曾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依他所言,这种“按需索取”便是那“使物”的君子之道。

倘若这种获取的推动力,仅源于本能性的欲求,情况则会大不一样。

任何生物皆有其本能,人亦不例外。

这是一种刻于骨髓里的烙印,是一种原始的需求。

人们不假思索、纯粹顺从喜好而索取信息,这便是由本能驱使的索取。

而其结果正如泰戈尔所言:“那些拒绝一切自以为不需要的东西的人,往往也将真理‘拒之门外’”。

他们错误地解读了阁楼理论,应放入的,是我们需要的,而非想要的。

本能欲求所导致的,是个人需求的庸俗化和无意义。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拿来主义》中痛斥那些“昏蛋”和“废物”。

相比起那些完全占有和全盘丢弃的人,根据喜好挑选信息的人看似技高一筹,但事实上,他们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没有“动用脑髓”,缺乏思考让获取信息这一行为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

个人需求并不是贪婪自私和局限狭隘的代名词,以个人需求为主导也并非错误。

相反,这是一个人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倾向。

然而,个人需求与思考是紧密相关的,本能让个人需求变得庸俗无味,而思考则可以实现其根本上的提高。

在和学生逛完集市后,苏格拉底惊呼:“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他开始思考价值和利益,最后,他战胜了求生本能,甘愿以死唤醒人们的民主精神。

这时,思考让苏格拉底的个人需求上升到了共同需求乃至时代需求的层面,从而成为精神的主导。

当我们真正地分清了“需要”和“想要”,做到了“动用脑髓”去装点我们的阁楼,我们便可放心地将自己置身于以“个人需求”为主导的世界里。

聚万流而纳四海(二类上)当今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方式越来越便捷,抬手一点便是如山古籍,如海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