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一個韻部,就可以大體瞭解上古音的韻母系 統。
顧炎武最先運用這種方法,撰《古音表》, 分古韻為10部。
江永在顧的基礎上做了更細密的考求,分古 韻為13部。
諧聲類推法
在造字之初,諧聲字(形聲字)的聲符代 表形聲字的實際讀音。從同一聲符得聲的 諧聲字,讀音往往相同或相近。
段玉裁首創“同諧聲者必同部”之法,將 同聲符的諧聲字歸入同一韻部。
如闽方言,至今无轻唇音,凡普通话中念 [ f ] 的字,在闽方言里念[p],[p‘],[h]
同样,在闽方言中,也反映了舌头、舌上 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舌上归舌头,凡舌 上字基本上都读[t]或[t‘]
客家话中也有个别知系字,保留着舌头音, 如“知”念[t]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舌头音分化为舌上音知彻澄的原因是受了舌面 元音的同化,而变成舌面辅音。其分化时代大 约在6世纪。(见王力《汉语史稿》)
顧炎武 1613—1682 蘇州昆山
戴震 1724—1777 徽州府休宁县隆阜 今属黄山市屯溪区
段玉裁
1735~1815 江苏金坛人, 龚自珍外公。
“大昕案:今江西、湖南方音读无如冒,即 毛之去声。”
无属微母轻唇字,冒属明母重唇字。
錢大昕未用的其他證據
1、汉字的谐声偏旁中也可以找出大量证据。
如轻唇与重唇同声符: 方—旁,甫—哺、非—裴、分—扮,等等 舌头与舌上同声符: 猪—都、沾—點,籌—濤、重—動,等等
2、从现代方言里的证据。
上古声调
清人對古韻的研究結論比較一致,但對上古聲 調的看法頗為分歧。 顾炎武:古有四聲,四聲一貫。P257 江永:批判四聲一貫 段玉裁:有平上入而無去 孔广森:古有平上去而無入 段孔意見正好相反,但二者都把去入合為一類。 何九盈:古無入聲的說法不可信,孔為山東曲 阜人,其口語中入聲已消失,就誤以為上古也 根本 不存在入聲。
所谓异文是指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钱氏 所举例子如:
扶、伏、服属轻唇字,匍、匐、蒲属重唇。 这是古代轻重唇互为异文的例子。
以古人注音为证,包括读若、直音、反切 等。如:
《說文》:衝,讀若動。
(衝属澄母舌上字,動属定母舌头字)
《說文》:娓,讀若媚。
(娓属微母轻唇字,楣属重唇字)
以方言为证,如
王念孙 (1744 — —1832), 字怀祖。
江苏高邮人。
王引之之父。
钱大昕 1728—1804 江苏嘉定 今上海嘉的人可按諧聲關係推知韻 部。
此法的問題:1、諧聲有時會與詩韻發生矛 盾。這種情況下,原則上以詩韻為準。因
為詩韻產生晚,更符合春秋戰國實際讀音。 2、諧聲產生的時代有別。3、有些字是否 為諧聲字難以確定。
古今對比,離析唐韻
通過“古今皆押”“古押今不押”“古不 押今押”的情況,觀察古今韻的系統演變, 進而推求“古本音”。
3.。日語、越南語中的很多借音詞,也反映 了古無輕唇、古無舌上,
如:
钱大昕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在提出古无轻唇 音,古无舌上音时,没能探讨后来重唇与轻唇、 舌头与舌上的分化条件及其时代。
重唇与轻唇的分化条件是合口三等。凡合口三 等的双唇字,到了后来一律变为唇齿音。唇音 分化的时期不晚于12世纪。
上古声母
钱大昕的卓越贡献 古無輕脣音:“凡輕脣之音,古讀為重脣。”
全清 帮 [p] 非 [pf]
次清 滂 [p‘] 敷 [pf‘]
全浊 並 [b] 奉 [v]
次浊 明 [m] 微[ ]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 音讀之與照穿牀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 透定無異。”
錢氏探討古聲母的方法 1、以經典異文為證 2、以古人注音為證 3、以方言為證
清代的上古音研究
周秦古音
清代上古音研究的三个方面
上古韵分部 上古声调 上古声母
上古韵分部
方法: 1、诗经韵脚系联法 2、谐声类推法 3、古今音对比分析,离析唐韵,看语音发展
的系统性
诗经韵脚系联法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周南·關雎》
——
詩經是押韻的,把可以相互押韻的字歸入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