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与托尔斯泰

鲁迅与托尔斯泰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2016-01-11 15:36:28来源:搜狐文化作者:卓光平原标题:“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2014年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绍兴文理学院承办的“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中法文化交流,受到了中法两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根据“一年一度,一年一国”的原则,今年“大师对话”活动是在绍兴举办“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

10月14日,来自俄罗斯托尔斯泰家族的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俄罗斯联邦总统顾问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玄孙媳、托尔斯泰纪念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泰,牛津大学讲师安娜斯塔西•托尔斯泰等三位俄方嘉宾和鲁迅先生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令飞,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晓初等中外嘉宾齐聚绍兴文理学院,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世界文豪跨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分别就鲁迅、托尔斯泰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心灵遇合,鲁迅、托尔斯泰作品在中俄两国读者中的影响,托尔斯泰与鲁迅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价值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鲁迅长孙周令飞在致辞中指出,中俄两个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情谊,鲁迅与托尔斯泰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有着多重的相交与契合。

他们的精神相联系,他们是中俄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相互学习、友好交往的缩影和象征。

鲁迅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俄罗斯人民的伟大传统和所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向中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翻译介绍。

而托尔斯泰作为立于世界的俄罗斯文学大师,也对中国的文化给予了同样的关注,托尔斯泰的故居现在还能看到他收藏的丰富的中国书籍。

然而,遗憾的是虽然鲁迅生前曾渴望访问俄罗斯,托尔斯泰生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去中国”,但他们两个的愿望最终都没能够实现。

这就使得鲁迅后人和托尔斯泰后人在绍兴的会面交流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先生介绍了托尔斯泰与他的家人,以此剖析家人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

他指出,家庭联系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托尔斯泰最大的创作源之一。

他认为,托尔斯泰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他的个人性格以及对待生活和人的态度,同时也刺激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创作。

托尔斯泰的整个艺术生活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再生,同时他也试图填补他生活中缺少的与人之间的鲜活直接的交往。

他的两个祖父都在托尔斯泰出生前相继去世了。

母亲当列夫2岁的时候也不在人世了,而托尔斯泰10岁的时候他又失去了两个最亲近的人——父亲及祖母。

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认为正是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托尔斯泰的个人性格,以及他对生活和人的态度,也预先确定了其文学作品的方向。

当托尔斯泰特别需要亲人或者需要支持和建议的时候,他却缺少亲人。

正是因为对母爱及父爱的渴望、幻想着如果父母亲还在身旁,童年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思考,都是他最初创作经验的刺激因素:杰出的中篇小说《童年》,该小说在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叫做《我童年的经历》。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教授鲁迅生前受俄国文学影响很大,在思想内容上、艺术上都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很长时间都难以忘怀。

即便是这样,号召以俄为师来的鲁迅先生,他其实在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也时刻没有忘记维护、挖掘和发扬祖国文学的优良传统。

最后,郑教授呼吁在座学生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尤其是对俄国文学和鲁迅的研究,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学艺术。

托尔斯泰纪念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泰介绍了游览文物保护区、儿童节目、文化之家活动、雅斯纳亚•波良纳节、博物馆的科研工作、博物馆的分馆状况、志愿者服务以及博物馆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她最后指出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雅斯纳亚•波良纳”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纪念馆之一。

一方面,你可以看到古老庄园最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你可以进入到新的现实世界当中,我们协调发展,纪念光荣传统,打开纪念博物馆的新的视野。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王锡荣研究员指出,鲁迅和托尔斯泰的心是相通的,虽然他们没有在一起生活,没有交集,但是他们是中俄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页。

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托尔斯泰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在鲁迅的著作和书信中谈到托尔斯泰的地方有近百处之多,而且在他的藏书里谈到涉及托尔斯泰的书有十多种。

同时,鲁迅和托尔斯泰其实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怀着对民族和自己所生活的土地的深深热爱,而且非常深刻的同情农民,并且喊出农民的心声,他们都大声疾呼人道和诚爱。

正如鲁迅一生关注俄罗斯民族及其文化一样,托尔斯泰对中国文化也是非常关注、非常了解的。

他还说如果他还年轻的话,他一定要去中国,但很遗憾他最后也没能来中国。

所以在托尔斯泰逝世105周年之际,由他的后人、他的亲属还有当地的政府首脑来到中国,今天实现了这个愿望。

他们从托尔斯泰的故乡来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是具有典型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托尔斯泰和鲁迅的文化遗产被广泛的接受,象征着中俄两国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更象征着中俄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安娜斯塔西•托尔斯泰女士则从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出发,深入阐释两人在中、俄两国的影响。

她指出托尔斯泰被中国的文化深深吸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而鲁迅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从托尔斯泰的著作中汲取着不竭的力量。

在苏联,鲁迅受到当地作家和批评家的重视和尊重,其作品也被翻译成俄文受到广泛关注。

绍兴文理学院王晓初教授则指出鲁迅与托尔斯泰有着跨越时空的心灵遇合。

在托尔斯泰被译介到中国来的同时,鲁迅在日本东京建构“新生”文化理想时便注意到托尔斯泰的思想。

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和尼采的个性主义及其消长起伏构成了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

而在对底层民众的关怀上,鲁迅和托尔斯泰的文艺观也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托尔斯泰主张艺术为人生,重点是为“平民”,为“下层阶级”,并且身体力行地倡导和践行这一文学主张。

鲁迅也始终坚持“文学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并且他一直坚持为民众为现在写作,当有人劝他不要写作杂文,鲁迅却宁愿走出“艺术之宫”,始终坚持这种“于大家有益”“为现在抗争”的杂文写作。

总之,托尔斯泰和鲁迅两位伟人的后人以及中、俄两国的文学研究专家在绍兴的会面不仅实现了两位文豪生前渴望访问的心愿,而且还将两位文豪曾经的心灵交流延续到今天。

“大师对话”活动是绍兴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此次“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对于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发挥了极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报道我校风则江大讲堂大师“对话”推动鲁迅文化“走出去”2015-10-2610月26日,《光明日报》第5版以《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浙江绍兴探索鲁迅文化“走出去”引人深思》为题,报道评论了鲁迅与雨果、鲁迅与托尔斯泰“相聚”风则江大讲堂的两场跨时空对话。

该文受到人民网、中新网、凤凰网等媒体的广泛转载。

10月14日,由绍兴市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我校承办的“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中俄文化交流讲座在我校举行,来自中、俄两国的嘉宾——鲁迅后人和托尔斯泰后人、鲁迅研究者等做客风则江大讲堂,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世界文豪跨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就鲁迅、托尔斯泰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去年10月15日,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我校与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中法文化论坛在我校举行,来自中法两国的嘉宾——鲁迅的后人与雨果的后人、鲁迅研究专家与雨果研究专家一起做客风则江大讲堂,以鲁迅与雨果这两位世界文豪跨越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就中法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等展开对话。

两讲大师跨时空“对话”,两场大师后人和学者高水准的同台交流,两地文化交流的火花,两次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的探索,我校风则江大讲堂“大师对话”系列讲座受到了师生和市民的高度好评,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中新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易、腾讯、搜狐、浙江日报等纷纷予以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全文如下: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浙江绍兴探索鲁迅文化“走出去”引人深思中国文化巨匠如何与世界大师对话2016-01-15 09:50来源:光明日报鲁迅与托尔斯泰,是两座世界文学的高峰。

近日,在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基金会发起一场“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

该活动以两位文豪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们的心灵遇合、他们的作品在中俄两国的影响、在今天的价值等为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一年前的十月,在绍兴曾举办“大师对话·鲁迅与雨果”活动,在中法两国文化界引起轰动。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样的对话,实质就是以“名人+民间”之力,令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大师走向世界,增强中国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与影响。

大师对话什么?去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鲁迅基金会推出了“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并组织中国艺术家赴法国采风创作、邀请法国相关人员到绍兴等城市进行文化交流。

中法两国画家分别描绘了鲁迅的故乡绍兴、雨果的故乡贝桑松,结集出版为中法双语画册,分别在中法举办作品展览。

这为中法建交50周年增添了文化分量。

今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鲁迅基金会再次组织了“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

活动中,中俄双方代表互访两国大师的故居与博物馆,专家学者们进行交流座谈。

此次活动从“大师对话”延伸到两国文学、文化的民间交流,促使了中俄两国的文化血脉深度交融。

鲁迅长孙周令飞说:“鲁迅与世界大师的跨时空对话,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这一交流还将不断深化,向多方拓展,成为一列长途列车,一站一站驶向未来。

”大师拿什么对话?在世界文化的丛林中,中华文化想站稳脚跟,就得构筑民族文化的高地,让自己的文化高峰屹立在世界文化高地中而独显其大秀大美。

只有通过自己民族的文化高峰,才能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度和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

在世界文学中,他是中华文化的“这一个”,他如高峰耸立,卓立群星。

他在世界文学的星空中,闪烁着中国文化的光泽,照亮世人在文学的路上前行。

在与世界大师对话时,必须有对话的资格。

世界文豪鲁迅正是中国大师的代表,也有资格对话别国的大师。

鲁迅文学的民族性、文学的独特性、深刻性,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共同遗产。

在具体的对话中,既有深度的大师文化艺术的交流,也有大师们心灵遇合的交流,既有大师们对世界影响的交流,也有大师后人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大师各自故居故乡的互动交流,也有大师文化研究的深刻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