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

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学号:2009107010714班级:油画0904班姓名:张欢欢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探索搞要:在艺术这条长河中,倾注了无数艺术家的心血。

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一生的风格多变,他的女人也难以形容,他的作品与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从不满足于现状,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对于作品,他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

”他就是毕加索。

毕加索令人最欣赏的一点是他对艺术那种狂热的追求,而令我想去深入了解这个人的是他创作的立体主义。

因此,本文就以毕加索的生平简要介绍和立体主义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描述为前奏,通过重点分析毕加索对立体主义艺术的探索,从其立体主义作品中分析其创造思维和艺术特点,从而深刻地理解一个艺术家天才怎样创造并发展一种艺术风格。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1.毕加索帕布洛·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他以现代人的精神需要为尺度,立足于立体主义创造的价值,成为塞尚的继承者和超越者。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2.立体主义艺术立体主义艺术是现代世界艺术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它开创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现代艺术。

它的出现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现代哲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学等,甚至还受到非洲艺术的启发。

其中最直接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

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方法影响了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和布拉克。

立体派画家自己便曾声称:“谁理解塞尚谁就理解立体主义”(哈德史·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87页)。

艺术界一般认为,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维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

布拉克看到这幅画之后,很快与毕加索携手,共同致力于发展立体主义。

他们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跨越时空局限,将描绘对象简化为几何平面,通过分解与重构,按照一定逻辑组建出一种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效果,被称为“立体主义”绘画。

这也是立体主义绘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立体主义一旦出现,立即为艺术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人们把这种分析与重构的绘画方式称之为分析立体主义。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综合立体主义。

它除了对物体的分解重构外,还加入其他非绘画材料,如报纸、金属丝等,拼贴出不同现状的平面拼贴技术的引入,丰富了平面绘画的艺术语言,成为立体主义绘画的另一特点。

立体主义在二十世纪时期有两个派别,一个是“洗衣船派”,代表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另一个派别是蜂窝派是以一群后起的立体主义的画家为代表的。

因此,在913年后,立体主义阵营中逐渐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开始不再只是强调对物体局部的分解,而是注重画面整体效果。

色彩也渐渐丰富起来,事物本身的形态又重新被重视。

1918年,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了后立体主义宣言,主张最大限度地简化物体形态,摆脱具象。

虽然在以后仍有展览,但还是标志着立体主义逐渐退出了历史的主流。

3.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绘画探索和发展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

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父亲也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这时期的的作品充满了早熟的忧郁。

1900——1904年蓝色时期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与巴黎之间,经济上很拮据,住进了当时著名的“洗衣船”。

生活条件艰苦,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士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忧伤主义,画面上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充满了孤独和绝望、灾难和不幸的感觉。

在1903年完成作品《人生》。

1904—1906年“粉红色时期”1906年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并与费尔南德·奥利维叶相爱并在蒙马特区同住,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

这段期间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但用色变为轻快地粉红,并不令人感到孤寂。

1906年,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画的《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主体主义”的跳板。

1906——1910年非洲时期(黑人时期)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时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亚维农少女》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

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

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

毕加索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黄色;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

”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

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

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但画家们对立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进入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

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

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

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

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

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1922年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1932年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1937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59年创作仿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4.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及分析《亚维农少女》(另附图片)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

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

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

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

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

我们看见,画面中间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

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

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

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

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

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

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

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

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像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

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

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

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

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

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

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

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格尔尼卡》1937年毕加索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风云激变的20世纪,战火连绵不断,专制和残暴在特定时期成为社会的流行病。

1937年4 月26 日,西班牙马斯克省的格尔尼卡被德军战机轰炸三个半小时。

毕加索得知后义愤填膺。

内心激荡不已,同年便完成了《格尔尼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