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村镇总体规划

3 村镇总体规划

(4)确定行政区域内主要村镇的位置、性质、人口和建 设用地发展规模与发展方向。 (5)确定建设用地范围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 (6)乡(镇)域总体规划布局
乡(镇)域总体规划布局
•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布局:以中心镇为中心,以一般
镇、中心村为生产生活的服务半径,以基层村为居住环境组团式 的村镇体系。
5、编写乡(镇)域总体规划说明书要求
主要表述调查、分析、研究规划的成果,特别是图纸 无法所表述的内容。 主要包括:(1)现状(2)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制 约因素分析(3)发展目标预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4) 总体规划布局(5)规划实施措施(6)专题规划说明 编写要求:现状叙述清楚;资料分析透彻;目标预测、 战略设想要准确;总体布局合理;规划实施措施落实到位; 文字简练、层次分明、图文并茂(与规划图相呼应)。内 容较多时,可单独撰写专题说明。
规划时根据村镇的职能和特征,结合周边或更高一级的 区域规划,对每个村、集镇、建制镇进行具体分析,因 地制宜的确定层次划分。
2、乡(镇)域规划的任务
调查研究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分布与规模的现状、分布特点
分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的发展需要,明确村庄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发展规 模和村庄位置 明确哪些村庄要发展、哪些适当合并、哪些要逐步淘汰, 以及采取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
(5)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卫生条件
要根据各层次村镇的性质、规模、自然条件等特点,注意保持村镇 及其周围环境生态平衡,力求布置在自然景观特征比较突出,风景优美、 地势高爽、朝阳和通风条件良好、不受洪水威胁的地点,并与绿地系统、 河湖水系、郊区林地和农业地区相连接,为村镇创造环境清新的劳动休 息场所。
3.1 乡(镇)域规划

村镇体系布局规划方法
综合性强、内容丰富的复杂规划,需要系统的综合思 想、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定量分析手段。
乡(镇)域村镇体系布局应该从地域角度对村镇群体 的等级结构、空间形态和影响范围进行综合。常用分析 方法有: (1)区域结构分析法 (2)地理综合平衡法 (3)系统研究法
(1)区域结构分析法
通过揭示乡镇域和村镇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关系及区域差异,以更合理组织域内村镇群体发展和空 间组合,达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佳。

乡(镇)域规划的任务及内容
1、村镇区域的层次划分
基层村 中心村
中心镇
一般镇
我国村镇体系结构
1、村镇区域的层次划分
就一个县(市)的范围而言,一般村镇 “基层村-中心 村-一般镇-中心镇”构建体系是齐全的;
但到乡(镇)所辖范围内,一般只有一个集镇或一个县 城以外的建制镇,划定为一般镇或中心镇,两者不同时存 在。但也有同时存在的个别情况。基层村和中心村也有类 似情况。
Hale Waihona Puke (3)系统研究法村镇体系作为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高度综合的复合综合体, 具有高度综合、全面联系的特点。 系统工程研究法就是将村镇体系规划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 统,如自然环境、经济建设、物质联系系统等。目的是进一步了解 各系统的功能和它的部分效应,掌握整个体系规划系统的结构和它 的整体效应,从整体上和它的子系统上全面把握村镇体系的特 点。
乡镇域用地评价图:乡镇域工农业范围、各种用地不利因素(矿 区、坍塌、河湖区、地震、滑坡、洼地、滞洪区等)、建设用地、 可耕地、基本农田等
乡镇域用地总图:乡镇域工农业规划布局总图、村镇体 系规划布局总图、商业服务规划布局图等。
各项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图:道路网络、供电、通讯、河 网水系、供水管网等。
首先,调查分析区域内自然条件及资源、工业、农业、交通、 人口、非物质生产部门与村镇体系规划的关系,明确村镇体系总体 发展方向;
其次,研究村镇体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各 类村镇的职能分工、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及地域吸引范围; 再次,分析区域内村镇与区域外村镇、低一级居民点体系与高 一级区域体系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起区域间有机的村镇经济联系 和网络结构。

村镇体系的布局特点
村镇不同于城市,是农业人口聚居地、生产资料配置 基地,是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 中心。 (1)村镇体系布局的地域广度 村镇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主要是按上下级行政关系 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村镇有其相对应的地域广度,即腹地 范围。 村庄布局的地域广度应是行政村或国营农场、生产队 的土地使用范围。
集团式布局

卫星式
体现了分级布局的思想,也是分散到集中的过渡形式
优点:实现现状与远景的结合,既能从现有生产水平 出发,又能照顾生产发展对村镇和生产中的布局新要求。
卫星式布局

自由式(丘陵山区)
缺点:受地形、水源、交通等条件限制;不便于组织 大规模生产、不利于改善物质文化条件。
自由式布局
3.1 乡(镇)域规划
地区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象、水文、自然灾害等。 地区资源条件:土地、水、气候、矿产、生物、劳动力、经济、 文物、风景。 人口分布:人口规模、分布。 交通运输:对外交通
乡镇企业分布:分布集中分散程度、规模大小。
原有生产布局的基础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1 乡(镇)域规划

乡(镇)域规划的基本要求
3、乡(镇)域规划的内容
(1)分析行政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政治和经 济体制改革分析,工业发展分析,农业、多种经营发展 分析,居民点分布现状对生产的影响分析,商业、交通、 能源、科技、文教的分析,预测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2)研究确定乡镇行政区域内村镇布点,包括零星自然 村庄的缩并。
(3)确定乡镇域规划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2)地理综合平衡法
从一定国土区域各生产部门对村镇的发展条件、要素及其各组 成部门的影响着手,也从研究村镇体系的整体着手,把部分与整 体、部门与区域、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主要是:
①村镇体系在更高一级国土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从区域组合的整体角度考察村镇体系的优势条件、限制因素及 前景; ③综合分析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组合规律,从而揭示村镇体 系内部的社会、经济联系网络。 ④综合协调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电力和生活服务设施系 统等各项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布局,并结合空间与村镇体系布局 的关系,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与村镇体系之间的关系。 ⑤视村镇体系为地域有机整体,研究村镇的形成、发展与分布 规律的特点和村镇之间的关系,确立合理的村镇职能分工、等级规 模。
•乡(镇)域工业发展规划布局:根据工业发展战略和目标,
结合域内的自然优势、特点,工业的行业性质、分类,对域内工 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农业发展规划布局:对域内各种作物、多种经营,空间布局、
发展先后和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等,提出规划设想和布局。
•社会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布局: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
社会发展目标和各行业的发展设想,按乡镇域体系的不同等级、 不同职能配套社会服务设施,如农贸或专业市场、供销社、金融、 水厂、邮政、中小学、托幼、科技站、敬老院、医院、体育文化 设施等。

村镇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1)积极发展村镇建设
意义重大,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繁荣城乡经济、缩小城乡 差别等,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远近结合,新旧结合
眼光长远,方向明确,统筹规划,按期实现,并留有发展余地。 要由近及远,远近结合,由内向外,成片发展。同时,应尽可能选择 物质基础较好的旧村镇进行改进扩建,做到新旧结合。
第三章:村镇总体规划
3.1 乡(镇)域规划 3.2 村镇总体规划编制 3.3 村镇的性质与规模 3.4 村镇用地分析 3.5 村镇总体规划布局
3.1 乡(镇)域规划
乡(镇)域规划旨在解决:全局范围内村镇发展的 指导思想,它在乡(镇)域经济中地位和作用,发展总 规模、布局和长远发展方向,它与工农业以及其他村镇 之间的关系,对村镇发展的自然条件、地理交通、人口、 技术条件的利用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的分析。
(3)充分考虑建设条件
充分考虑交通、水源、电源、地质、地形、地震等建设条件。交 通要便利;靠近水源、电源;地质条件要好;避开矿藏。
(4)节约土地
在发挥村镇正常功能的基础上,应力求集中紧凑。减少道路和工程 管线的长度,以节省上地和工程设施与能源的建设投资。发挥旧址的潜 力,调整原松散型布局;严控宅基地定额,保障卫生、防火安全前提下, 减少空地;尽量利用坡地、荒地、劣地、薄地,尽可能不占农田。
3.1 乡(镇)域规划

乡镇域规划的影响因素
乡镇域规划须与域内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动力等 生产力的配置相协调,与周边生产发展和地域上的分工协 调相适应,需要对自然、资源、人口、交通、社会经济等 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域内不同层次居 民点的性质、发展条件、发展规模、部门构成、主要职能。
(1)确定规划期限:与乡镇域规划期限相适应,一般 10-20年; (2)确定村镇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发展规模, 选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3)在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充分考虑现状条件和 远景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村镇总体布局;合理划分用地功 能分区,综合安排住宅、工业、交通、仓库、公共设施和 公益事业、绿化用地等的布局。 (4)确定村镇道路系统的车站、码头等交通运输设施 的位置;分析村镇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合理确定村镇的 公共中心,布置大型公共建筑物的位置;
(2)村镇体系布局与各级土地利用规划
要与各级土地使用范围的确定相协调,考虑用地集约 性,与农村道路网、灌排水系统规划相协调
(3)村镇体系的布局形式
• 集团式(平原) 优点:布局紧凑、用地经济、工程投资省、施工方便, 便于组织生产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布局集中、规模大,劳动半 径较大、出工距离远。
(5)确定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 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 进行综合协调;
(6)确定新区开发和旧址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 针和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