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体系规划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
《格萨尔》史诗在此孕育,嘎嘉洛文化发源地。 ■既有的农牧业资源优势 以牦牛和绵羊为主,是青海省主要畜产品生产基地。 ■灾后重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辐射带动县域产业升级、人口聚集、交通商贸、旅游服务 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约因素—需要克服的发展中问题
■经济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
重点镇5个层次(“1-3-9-29-50”结构)。玉树处于第三级一般城市,治
多县处于第四级中心镇。 ■青南生态城镇发展区,规划2030年总人口50万,城镇化水平66%。 ■青南生态城镇发展区城镇空间结构
玉树结古镇和玛沁大武镇为核心,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
移民社区建设辐射带动其他多个生态城镇发展,形成“两心、多点”的 空间布局结构
共26项工程。
■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和生态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绿色有机农副产品的需求以及对 生态文化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发展挑战—必须勇敢面对的现实
■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重
生态恶化的趋势尚待遏制。自然灾害频繁,人口分布稀疏,生态移民安置的难度大, 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开发比较困难。 ■自然条件严酷,建设条件差 自然条件严酷,有效施工期短,设施不足。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特征
非农人口比重为22.78%,实际城镇化率为46.3%。 城镇化率提高明显,城镇化质量不高,特别是退牧还 草、生态移民工程转移到城镇的农牧民,要实现真正
■城镇化水平预测
2020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0.0%以上, 2030年接近78.0%。
意义上的转移将需更长的时间。
■城镇化动力机制 ■城镇化趋势
■三江源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全 国和省内其它区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和模式,为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 发利用提供种质支撑;加快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推进全省脱贫致富进 程;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为全省开发探险、 登山、科考等高端旅游市场提供支持。
名称
全国 总面积 (万平方公 里) 960 72.2 26.7 8.06
2012年经济数据对比
地区生 人均地区 居民人均可 人口 农牧民人均 产总值 生产总值 支配收入 (万人) 纯收入(元) (亿) (元) (元) 519322 1885 47.2 4.5 135404 573.17 39.2 3.67 38354 33179 12040 12300 7917 5364 3493. 4013 24565 17566 18894 15385
■规划重点
三个布局、两个保护、一个管制 ■合理进行三个布局: 1科学确定镇村空间布局 2引导产业空间布局
■严格实施两个保护:
1注重县域环境保护 2加强县域资源保护
■科学划定和严 格管制空间资源
3统筹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布局
上位规划信息整合
■《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
■全省划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三江源地区和沿黄河发展 带、沿湟水发展带及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简称“四区两带一线”)。
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对接结古、生态优先、旅游带动、城乡统筹
治多县城距离玉树中心城市结古仅198公里,处于玉树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内,位于G215交通 轴线上,因此,治多应利用其潜在的区位交通潜力,以及高原特色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 发展条件,发展成为高原生态旅游区、区域内重要节点城市,依照发展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城 市、城乡统筹理念,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打造和谐、创新、富强的生态宜居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和
社会的稳定。
发展条件分析
■优势条件—必须依托的发展之本
■良好的区域交通发展潜力
区域内将新增高速公路1条G6、国道1条G215、省道1条S224。 ■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万里长江第一县” ,长江流域的“生态源”和“藏宝 库”,自然风貌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构成了治多县未来发展 的靓丽名片,也是三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玉树州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中规院2010)
■玉树州城镇化水平:2025年全州城镇化水平66.25%。
■城镇体系空间规划
空间结构为“一核一线多点”。
“一核”指以结古镇为发展的核心; “一线”指沿214国道串连的城镇; “多点”指区域内的其它乡镇。
玉树藏族自治州空间发展划分为限制发展区、控制发展区、 优化发展区和适度发展区四种类型。 加吉博洛镇处于优化发展区:发展特色产业、城镇人口适 度集中,牧区人口控制总量。
可以说,治多县是一个“幅员大县、 资源富县、人口小县、经济小县”。
青海省 玉树州 治多县
■国家重要的环境生态核心区
治多县位于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
心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其独 特的高原草地生态系统。 一方面由于结构简单,致使其系统的脆变性强 而抗扰能力弱、敏感性强而自我修复能力弱; 另一方面本区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 界上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同时也是高海拔地 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其生态系统的质 量和运行状态不仅直接影响到本区域的社会经 济发展,更主要的是波及到长江、黄河中下游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原动力源自上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及 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游牧民定居、生态移民搬迁的 大力实施,使得县域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根据《青 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对青南生态城镇 1、特色畜牧业发展的推动力; 2、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发展迅速,为 城镇积累经济实力,第三产业逐步发展, 旅游业带动城镇化作用明显; 3、新一代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提高收 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城镇化的 新动因; 4、城镇化的制度催动机制; 5、民族文化对城镇化影响。
青海省治多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交换意见稿)
(2014-2030)
2014年3月
汇报提纲:
Part1:规划总则
Part2:发展条件分析
Part3:总体目标战略 Part4:人口与城镇化
Part5:空间管制与土地利用
Part6:城乡产业发展 Part7:村镇体系空间布局
Part8:专项规划(基础设施、环保、防灾)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要求高、改变传统游牧的生活方式难度大
Part3:总体目标战略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小城镇功能、深入推进新牧区建设、统 筹城乡发展的精神,落实青海省打造“高原美丽乡村”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三江源生态旅游景区、高原生态有机农牧业示范区和高原 生态城镇建设,把治多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维系良好、风貌突出、特色鲜明、经 济发展、生活富裕、城乡协调的以县城为核心,以一般乡镇和定居点为基础,形 成等级规模有序、职能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空间布局合理的县域村镇体系。
■《治多县加吉博洛镇总体规划(灾后重建)》(2010—2025)
■县域人口规模预测 县域总人口2015年控制在3.5万人,2025年控制在4.5万人。 ■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到2015年县域城镇化水平达到70.0%以上,2025年接近78.0%。
■县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
等级 一级 远期 近期 二级 远期 近期 三级 0.1-1万人 <0.05万人 集镇 行政村 5 19 日青、改查、牙曲、君曲、当曲、 口前、智赛、达旺、玛赛、达生、 拉日、聂恰、当荣、同卡、江庆、 治加、岗察、叶青、扎西 3—3.5万人 0.05-0.2万人 县城 集镇 1 5 立新、多彩、治曲、扎河、索加 分期 近期 人口规模 2.5—3万人 类别 县城 数量 1 加吉博洛镇 镇名
■城乡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将逐步趋缓 机械增长近期将加速 远期人口外流是必然趋势 自然增长率近期9.5‰,远期为8.5‰。 机械增长率近期10‰,远期为-1.5‰。 则近期综合增长率为19.5‰,远期综 合增长率为7‰。
■城乡人口规模
通过综合增长率法、考虑人口弹性发展,规划确定县域人口规模近期(2020年)控制4 万人,远期2030控制4.5万人。
■《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省域城镇空间布局 “一轴、一带、两心、四区” 一轴:兰青、青藏铁路城镇发展轴; 一带:沿黄河城镇发展带; 两心:西宁市、格尔木市,规划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和次中心城市; 四区:东部城市群地区、柴达木城市带地区、环湖城镇圈地区、青南生 态城镇发展区。 ■省域城镇等级规模 全省城镇规模等级还分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中心镇、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青海省提出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适应青海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青海省提出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规划目的
■促进治多县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引导和调控县域镇村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优化村镇格局,实现中心城镇和乡镇同步发展 ■改善牧区人居环境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县域经济产业布局
经济结构单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发展成支柱产业。 ■农牧业发展滞后,牧民收入不高 牧业仍处于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和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效
益不高,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
■乡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弱,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导致乡镇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配套差,对广大牧区的经济 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很弱。 ■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任务艰巨 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 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黑土滩治理、水土保持、砂金过采 区治理、森林(草原)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系列系统 性的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远期
<0.1万人
行政村
19
Part2:发展条件分析
现状发展特征
■幅员大县经济小县
治多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占玉树州 总面积的30.2%。人口占玉树州比重 的9.4%。2012年全县GDP仅占玉树 州9.5%。县域境内矿产资源,水能资 源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盛产冬虫夏草、 红景天等各种中药材。繁衍生息着藏 羚羊、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具有长 江源头和可可西里探险、藏传佛教文 化、格萨尔文化、藏族歌舞等独特的 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