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文本目录第一篇总则 (1)第二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第一章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二章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 (3)第三章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4)第四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4)第一节村镇空间结构 (4)第二节村镇等级与规模结构 (4)第三节村镇职能结构 (5)第四节重点村镇发展指引 (5)第五节村庄建设与发展 (5)第六节土地利用与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5)第五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6)第一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6)第二节给水工程设施规划 (6)第三节排水工程设施规划 (7)第四节供电工程设施规划 (7)第五节邮电通讯工程设施规划 (8)第六章县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8)第一节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规划 (8)第二节文化体育发展规划 (8)第三节医疗卫生发展规划 (9)第四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9)第五节保险、社会福利及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9)第六节市场服务体系规划 (9)第七节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规划 (9)第八节社会服务设施配制规划 (10)第七章县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11)第一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1)第二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 (13)第三节旅游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13)第四节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14)第五节耕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15)第八章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5)第九章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16)第十章近期发展规划 (17)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政策与措施 (17)第三篇县城区规划 (18)第十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建设目标 (18)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 (18)第二节城市建设目标 (18)第十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 18第十四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9)第一节城市总体布局 (19)第二节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0)第三节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21)第四节城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22)第五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2)第六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23)第十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3)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23)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3)第十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24)第十七章景观系统规划 (25)第十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26)第十九章市政设施规划 (26)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26)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27)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27)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27)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27)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 (28)第七节殡葬设施规划 (28)第二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28)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28)第二节防震工程规划 (28)第三节消防安全规划 (28)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29)第二十一章空间管制与“四线”控制规划 (29)第二十二章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30)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30)第二节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31)第二十三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 (31)第二十四章附则 (32)附表1:XX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汇总表 (33)附表2:各乡镇城镇人口规模表 (33)附表3:县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 (33)附表4:县域行政区划调整一览表 (34)附表5:县域村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一览表 (34)附表6:XX县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34)附表7:县城区规划用地汇总表 (34)附表8:县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35)附表9:县城区主干道一览表 (35)第一篇总则第一条为适应XX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县域村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科学指导县域村镇体系发展和县城区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XX市人民政府同意,对上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编制《XX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划是指导XX县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指导县域内各相关下位规划的编制。
在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三县”(开放县、特色县、宜居县)为目标,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条基本原则1、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2、贯彻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3、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4、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第五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保护法》⑥.《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⑦.《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⑧.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⑨.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建规[1998]16号)⑩.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2、相关规划①.《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②.《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③.《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年)》(含XX市城镇体系规划);④.《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⑤.《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⑥.《临武统计年鉴》;⑦.《2001-2009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⑧.《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⑨.XX县提供的1:1000的现测地形图;⑩.其它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县政府各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第六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2010—2020年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2021—2030年第七条规划范围1.县域:是指XX县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375.23km2。
2.规划区:因县城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范围包括城关镇、武水镇、花塘乡、双溪乡的全部行政区范围,面积约为227.0km2。
3.县城区:城镇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面积10.5km2。
第八条本规划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第一章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九条总体目标充分发挥XX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交通优势,凸显历史文化特色,将XX县打造湘粤产业新基地和古韵山水宜居城,把临武建设成为产业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社会融洽和谐、文化特色鲜明的开放县、特色县、宜居县。
第十条具体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近期(到2015年),GDP年均增长率为15.2%,总量达到108亿元,人均GDP达到2.95万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8:42:40。
远期(到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14.8%以上,经济总量达到215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5.39万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5:43:42。
2、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总人口36.6万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和70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0.2%,初中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达到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99%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39.9万人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30000和15000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7.4%,初中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100%,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80%,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率达到10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3、生态环保目标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2%,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到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4、资源环境与生态发展目标近期(到2015年),围绕“三县”建设,夯实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县城区规模迅速扩张、对接高速公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型两源”发展模式的村镇体系基本成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远期(到2020年),“三县”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县域村镇体系合理、全面和谐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人文素质普遍提高,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迈向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新时期。
规划期内,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单位产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研究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风电、沼气等新型环保能源建设初具规模。
规划期内,用水普及率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县城区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乡(镇)、中心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率60%以上。
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全县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80%以上。
重点采矿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严格控制和保护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利用与开发,加快县域河、湖、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大部分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实现山川秀美基本框架。
加大对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力度,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开发区域的污染防治、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十一条发展战略1、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中心村镇,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2)坚持“生态优先”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产业发展战略(1)第一产业发展战略①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②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③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第二产业发展战略①以建设“开放县”为目标,坚持“两型”引领、“两源”(以加工贸易经济为主的外源式发展和以矿业经济为主的内源式发展)驱动,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②进一步培育主导产业,着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能源产业(水电、风电、火电、生物质发电)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突出产业集群、结构优化、技术升级和规模经济,使其成为临武工业发展的“三大支柱”;③实施“一园多区”、重点乡镇布局工业小区战略,使农村地区中小工业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促进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