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

浅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蕴涵着大量的社会管理思想智慧与经验。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时代。

提高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仅要借鉴国外社会建设的经验,更要汲取我国古代社会管理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

宗教神学控制论、道德约束观、礼乐治国论、无为而治以及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社会管理思想。

统一的社会信念和中央政权的强大、注重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治理社会、综合为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治理经验。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借鉴导言:一个事物的发展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大背景下形成,中国古代管理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上的思想、特征,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的。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大致看来,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其一,农业经济为主导;其二,政治组织发达,较早形成了系统的社会等级秩序;其三,国家政权在强制和主宰社会秩序的同时,非常注重思想改造;其四,强调政教分离,严禁宗教干政。

中国社会是较早地超越了宗教的社会,社会团体不会屈从于神界,世界观也主要不是通过崇拜仪式来维系;其五,以“家长制”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成为了基层社会自治的基础。

此外,从公共道德的层面来考察,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人较为缺乏公共精神,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二、管理与社会管理管理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的,它最初只限于生产、军事等方面,后来由于国家的出现,管理才逐渐发展起来。

一般来说,所谓管理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社会关系或创设新的社会关系以实现对人和物加以调控、配置、组织和规范的一种活动。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三、我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一)我国古代各时期的社会管理思想1、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思想在这一时期,社会管理与行政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将管理寓于行政之中,才能实现统治者的统治目标。

因此,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实践形式。

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诸子百家的思想就是先秦时期社会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的自然管理观,其核心管理理念围绕“道”展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永恒存在的,是社会管理的根本。

只有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管理思想,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和为贵”,“仁政”是其治国方略的核心,“天下归仁”是其管理的最高目标。

在社会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采用“克己复礼”的方法,才能实现“和而不同、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礼治,认为只有以法为本,才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统治目的;同时,他们提出了“因时变法”,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的。

墨家则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管理思想,强调要实现政治管理的最高境界,就必须统一思想,保证上下“相通”。

2、秦至唐朝的社会管理思想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目标的行政管理思想日臻完善,统治者进行社会管理也是为实现大一统服务的。

这一时期社会管理思想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秦汉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秦始皇实现大一统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政权。

为了适应政治集权的需要,秦朝对社会领域实行严格的集权管理,“书同文、车同轨”便是这一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统治者主张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社会管理方式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汉武帝时期,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社会管理再次向集权管理方向发展。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的第一个长久分裂期。

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混乱。

因此,在社会管理领域强调“礼法相济”、审时度势,主张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不同的社会管理,以争取早日再次实现大一统,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为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兴盛。

隋文帝吸取前人教训,主张进行廉政建设,并对法律、军事、政治等多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到了盛唐,社会领域“依法管理”的思想开始盛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整个中国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3、宋至前清的社会管理思想宋明理学的兴起,至南宋朱熹达到顶峰,形成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社会管理思想体系。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去除人的私欲、明理见性来解决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元朝推行的行省制度不仅是我国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管理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得以郡县为基础的地方社会管理向以行省为基础的地方社会管理转变,开启了中国地方社会管理的新篇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康乾盛世”迫使我国首次面临人口膨胀的危机。

洪亮吉提出的天地调剂之法,主张以“移种民以居之”的方法来缓和人口大量增长和社会生产资料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中的主要思想通过梳理从先秦到前清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以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思想主张为主要代表。

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其一,宗教、神学控制论;其二,道德约束观;其三,礼乐治国体系;其四,无为而治的主张;其五,法家的社会控制思想;先秦之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也有人提出了社会管理的一些具体新举措,但是在大的社会治理和控制方式的主张上,并没有变化,历朝历代社会治理的具体思想虽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在上述五种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其中,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合流、儒家的伦理规范和法家的法律治理并行,成为了主导的社会治理方式。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社会稳定,并且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特别强调社会秩序,而法家、道家、墨家乃至中国的佛家,也都非常重视社会秩序,追求既定秩序下的社会稳定则是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特点所在。

四、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基本特点和经验中国社会的历史,总体上看具有很强的宏观连续性:人口规模超越历史;保持中央权威的统一;管理众多的人只能依靠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信仰制度,政府机构必须由受过训练的精英组成,地方当局在农村代表着国家o[在连续数千年的不间断统治中,中国累积了自己独特的社会管理成就和经验。

其一,统一的社会信念和中央政权的统一与强大,是整个社会安定的前提和关键。

自秦建立统一的中央王权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王权至上、国家统一、一统天下”等理念,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中国历史上,在中央王权被削弱的时候,整个社会通常也会陷入动荡,甚至是军阀割据。

社会安危与中央的政治清明和统治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整个国家的安危系于王权,这是中国社会治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其二,注重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而非自由与权利。

这点与近代西方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保护的特点有很大不同。

表现在:(1)维护等级秩序。

(2)注重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3)强调道德教化。

其三,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共同治理社会。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对社会控制的范围实际十份有限。

中央政权主要局限于意识形态宣传、平乱、维持国防、为支撑自身的税收、选择继位者、新建公共工程。

但是,缺乏鼓励经济发展、应对社会变革、提供基本福利,也缺乏对教育和现代政府建立的有效组织。

在基层社会,国家既注重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乡村的控制,同时又注重利用乡村精英来治理乡村社会。

风俗、习惯、乡绅和地方的德高望重者、宗族组织、基层社会的精英等,在村落经济、礼仪活动等地方常治理中,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四,综合为治,国家法与民间法等大小传统共同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

(1)与其他多数国家的古代社会一样,在传统中国,风俗、宗教、迷信、习惯、武力、道德、法律等多元方式共同规范着社会行为。

(2)当然,国家统治社会的手段,概括起来不外乎是道德、宗教和法律三种手段,礼、德、刑,构成了国家统治社会的主要规范,并在长达数千年的过程中,共同发挥着凝聚社会的积极作用。

(3)从意识形态层面来看,国家法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法律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而不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虽然法律制度在社会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突出,但是,应对大规模社会危机的基本法律制度则十分匮乏。

(4)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被有的学者视为一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国家之“法”,并不等于社会没有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人口流动陛很小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是一个主要依靠社会成员自我规范约束和主动服从秩序的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主要靠传统的礼管束着。

此外,被统治者合理借鉴的宗教中的劝善、因果报应等思想,在社会控制中,有时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1、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历史教训一种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信奉和遵从共同的规范和价值;社会结构稳定;社会关系协调;无序与社会冲突得到控制。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中国的王朝兴衰成败呈现出了一定的周期律。

其中,导致社会衰败、失控的共性表征和原因主要有:其一,中央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政治黑暗、暴政、吏治腐败、自然灾难、边疆地区的地方暴动,社会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以及意识形态消沉等,多是导致政权统治灭亡的主因。

其二,因社会矛盾和冲突而引发的农民起义,往往会导致政权灭亡。

其三,对重大灾荒事件的应对不力,是很多统治政权灭亡的直接导火索。

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问题,总体上没有被有效纳入统治者的视野,国家的治理,主要是对政府机关自身的管理。

其四,人治而非法治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是历代封建王朝统治难以持久的重要原因。

2、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历史反思2、1从国家“管理”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学者谢耐和的研究表明,中国的社会政治实际上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需求。

谢耐和还认为,人人类历史上在所有的其他民族中都找不到比中国社会更为公正和更人道的社会了。

国家对外敌的抵御、对人民生存权的承认与保护、吏治的治理、灾荒的应对等等,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