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才发:山西云冈石窟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山西云冈石窟文化景观探讨

宋才发:山西云冈石窟文化景观探讨山西云冈石窟文化景观探讨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北京100081)一山西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地处山西省大同市区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麓,位于东经113°20′,北纬40°6′。

大同市在5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时间跨度长达96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时至5世纪末,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和军事重镇,并且是辽代“五京”之一的“西京”。

现在这里是新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尤其盛产煤炭,素有“煤都”之称。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兴盛于5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延续至6世纪20年代,前后用了约6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

云冈石窟是一个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一部北魏王朝的断代史(珍藏着北魏王朝的历史);它更是一部鲜卑民族的文化史,因为它浓缩了鲜卑民族的珍贵文化。

迁都洛阳后的公元500年,北魏开始开凿“洛阳的龙门石窟”。

但是鲜卑贵族认为,那些基本上汉化了的佛像,已经不再属于鲜卑人了,于是尚留存在平城的鲜卑贵族们,继续以自己的能力极力营造鲜卑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云冈石窟”。

公元523年北魏发生“六镇起义”,533年鲜卑人政权——北魏王朝灭亡;隋唐以后作为民族的鲜卑不复存在①。

云冈石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也是早期佛教艺术大规模落根我国中原地区的杰出代表。

云冈石窟依山而凿,绵延东西约1公里的两道峡谷,将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区:东区洞窟较少,只有第1—4窟4个窟;中区为第5—13窟9个窟。

西区石窟数目最多,除了第14—20窟7个大窟外,还有位于第20窟以西的第21—53窟32个小窟。

在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共有大小窟龛252个,佛雕51000多尊(雕像大至十几米高,小至几厘米高),石雕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是中原地区现今规模最大的石窟造像群。

它们有的居中坐立,或者击鼓或者敲钟,或者手持短笛或者载歌载舞,或者怀抱琵琶,形态神采动人。

在这些佛像、飞天以及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它与敦煌千佛洞、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堪称5世纪后半叶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陈列馆”。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

”②现存的整个云冈石窟群题材,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山腰。

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多,修建的时代也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

石窟的内壁、外壁、佛光、藻井等,都刻有成群的“飞天”,非常生动活泼。

石窟群中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示了佛教徒所幻想的极乐世界。

在雕造技法上,它继承和发展*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柳林独客:《云冈石窟:刻在石头上的王朝》,《中国民族报》2006年10月10日,第7版。

②李振湘:《世界遗产中国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莫陀罗石窟艺术的精华,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云冈石窟是世界佛教石窟艺术第二次繁荣期的最佳作品。

公元398年,北魏从今天的内蒙古林格尔迁移到平城后,定佛教为国教并且推广到民间。

文成帝之前的太武帝时期,信仰道教压制佛教,尤其是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事件。

文成帝继位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佛法”。

文成帝和平年间(公元460—465年),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 524年)建成,前后计60多年。

起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昙曜是著名的凉州禅师),他奉北魏文成帝旨意主持开凿,“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

现存的编号为第16—20窟,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

其他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年)北魏迁洛阳之前①。

在这最早的5窟中,第16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为释迦牟尼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边墙壁上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17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佛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

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后来补刻的。

第18窟主像也是三世佛,正中是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牟尼佛,高15.5米。

东壁上部的弟子群,雕刻技法十分熟练,堪称杰作。

第19窟主像还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牟尼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佛像。

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20窟窟前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主佛像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释迦牟尼正中端然坐立,体态丰满,面相丰腴,长耳垂肩,既庄重威严,又面带慈祥。

主佛右肩袈裟平披,左肩斜披至胸前。

主佛头束高髻,佛像之眉高挑细长,双目炯炯有神。

大佛嘴角微微上翘,似笑非笑,显得深沉而含蓄。

头部稍稍前倾,目光下视,使人感到和蔼亲切。

“昙曜五窟”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马蹄形或者椭圆形,穹窿顶、前开拱门,门上方开明窗,高达15米以上,但是其形式却近似僧人修禅所居的草庐。

窟内主像形体高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两侧各有一佛侍立或者倚坐,合为“三世佛”,但是主从相差悬殊。

主像背后雕饰华丽的舟形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间遍刻千佛,有的还刻有贴壁雕的菩萨、罗汉等形象。

尽管这5个石窟在设计和布局上存在着和谐统一性,但它们的造型却各有特点。

这些雕像和花纹带有明显的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的风格,是其随佛教传播入中国后,与宗教感淡漠的中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世俗性艺术产物。

雕凿这些佛像的直接目的就是以佛为皇帝祈福,体现出神权和皇权的合一。

然而在创作中,雕塑匠师们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出“皇帝即佛”的政治意图,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参照佛经中关于佛的描写,力求雕刻出崇高圣洁的理想典型。

第1、2窟为双窟(称为“塔洞”),位于云冈石窟东端。

第1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第2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它们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3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

前面断壁高约25米,中上部凿有12个长方形石孔,传为昙曜译经楼。

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

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一般认为是初唐(7世纪)时雕刻的。

第4窟的中央雕有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6个佛像,东西各雕3个佛像。

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②。

①《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9页。

②编号为第1—4窟的雕刻情况,是根据笔者的现场考察记录和存于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的《云冈石窟解说词》综合写作的。

第5、6窟两窟内容富丽瑰奇,是云冈艺术的精华①。

根据历史文物记载,窟前五间四层木结构阁楼是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修建②。

第5窟窟檐面阔9.1米,进深5.2米。

第5窟为“大像窟”,形制与云冈早期洞窟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北壁置隧道为诵经道。

主要造像题材是“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来世佛),主尊释迦牟尼坐像高达17米,横宽15.8米,脚长4.65米,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

佛像形态端庄,体现了中原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

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第5窟有多达39个附洞,每个附洞的雕刻艺术品都极为珍贵。

譬如,编号为5-11的洞窟,该窟位于主洞明窗西侧第一层,尖拱式外壁,窟楣中雕坐佛。

窟内东西宽1.3米,南北进深0.9米,上下高2.1米,东西北壁各开大龛,北壁坐佛褒衣博带,衣摆皱褶繁缛而下垂至地面(这种造像风格在云冈以后开凿的石窟中常可见到),面容清秀,显得异常俊美。

窟内雕刻很有特色:一是窟顶平格内雕刻了演奏埙、筚篥、排箫、横笛、毛员鼓、羯鼓的8个飞天乐伎,它们身材修长,飘带翻飞,是云冈乐伎雕刻的精品之一;二是南壁窟门两侧对称雕刻了“逾城出家”和“乘象投胎”的佛传故事画面;三是保存完好的地面团莲雕刻。

由于该窟距地面较高(约为6米),很少有人践踏窟内地面,成为云冈石窟唯一完整保存的北魏洞窟地面的团莲雕刻。

编号5-12的洞窟,此洞窟位于主洞明窗东侧第二层,是一个雕凿在外壁的佛龛。

此龛的佛像头高45厘米,肉髻高耸,长眉细目,鼻梁高直,两翼分明,嘴角两侧上翘,笑容微微显露,身体前倾,晗首俯视蕴藏了极大的智慧与宽容。

此为云冈石窟的晚期造像,其雕刻成就异常突出,绝非在一朝一夕发挥一个艺术家的才能所能完成的,它意味着前人的努力,是以更早期的艺术家那艰辛的尝试为前提的。

第6窟是云冈石窟雕刻中设计最精细,雕刻最华丽,内容最丰富,造像最多的精华洞窟“塔庙窟”③。

第6窟窟檐面阔9.55米,进深7—8米,在形体上略比第5窟高大。

高达15米的中心塔柱上雕有大小石佛3000余尊,东西两壁刻有著名的“佛传图”,形象地描绘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即佛传故事画面37幅),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历,它们是北魏时期石窟寺佛本行故事中的珍品。

中心塔柱分上下两层,上层“四方佛”褒衣博带气宇轩昂;四角各雕立体方形九层塔,每层三龛三佛层层出檐;下层四面开出大型双重佛像龛,豪华别致,龛龛不同:南面雕释迦牟尼坐佛像;西面雕阿弥陀佛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菩萨像。

窟顶中心塔柱四周的32个平方格虽有风化,但是依然可见骑孔雀、狮、虎、长尾马、狐、龟等动物的人物,此乃八部护法中的“诸天骑乘”。

这些画面不仅宣传了佛教经论中对护法八部的详细描写,也使洞窟艺术雕刻更加丰富多彩。

北壁下层置一平台高出地面1.2米,以两根千佛柱支撑,撑开一个宽13.8米,高7米的大型佛像龛,内置三世佛,主题思想明确,形体突出高大,虽然风化严重,但其设计精神犹在。

该窟壁面东北隅因山体渗水严重而多有风化,南壁和西壁则保存较好,显现了北魏雕刻艺术之精妙,南壁窟门与明窗间列龛两排,上排为8个圆拱龛,下排为8个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