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大寺庙历史资料北京作为历代国都不仅有故宫等诸多景点们还有很多文明古刹可以一游,我们常常看见一些影视剧中后宫妃嫔什么的没事就念经拜佛什么的,可见佛教在皇家心中的地位,北京寺庙很多。
下面由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北京十大寺庙资料背景十大寺庙-TOP1雍和宫雍和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京市北二环东南隅,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初为清代雍正皇帝登基前的府邸,乾隆年间,改建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
雍和宫占地面积约664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具有将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融为一体地独特艺术风格,以其规模宏大的佛家丛林、帝王宗教活动场所及联系蒙、藏上层的特殊历史作用而闻名于世。
历史上,此处曾为明朝内宫监房,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晋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随之升为“雍亲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驾崩,胤禛登基继位。
雍正三年(1725),胤禛降旨将“雍亲王府”升为行宫,赐名“雍和宫”。
至乾隆九年(1744)仲春初九日,乾隆皇帝降谕将其父雍正皇帝的潜邸、自己的出生地——雍和宫辟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改庙以后的雍和宫则发展成为藏区域外佛学传播的重要中心之一,香火延续至今已有260余年。
雍和宫南北约跨400米,是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雍和门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殿等六进大殿和七进院落组成。
东西两厢设有讲经殿、时轮殿、药师殿、密宗殿,雅玛达嘎楼,照佛楼,及被辟作文物展室的戒台楼、班禅楼。
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伟。
寺内石狮、宝坊、殿宇、亭台、楼阁俱全。
油漆彩画,金碧辉煌。
不仅是中国寺院建筑形式的完整体现,还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雍和宫的大经堂——法轮殿,其建筑的顶部既是仿西藏建筑的风格,五座琉璃镏金宝瓶状的天窗顶饰,加强了古刹的神韵更显庄严华美。
雍和宫各殿堂供有众多的佛像、唐卡及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紫檀木雕刻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雕龙的大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成为雍和宫木雕工艺的三绝,以大、奇、精着称。
藏品中,有许多是十六世纪以来西藏上层人士、高僧大德进献给皇室和本庙的珍贵礼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庙极为重视,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雍和宫视察,并多次拨款进行修缮。
除供信众瞻仰朝拜,更展示其馆藏佛教艺术珍品。
这座向世界敞开的藏传佛教寺院,以其神秘、博大、灿烂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
雍和宫自改建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在继承佛教传统佛日的基础上并订立有自己的节庆日,沿袭至今。
除了每月农历的初一、初十、十五、三十上午例行法会外,每年还有重大的法事活动。
农历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的《大愿祈祷法会》,是雍和宫最隆重的节庆之一,法会要跳《金刚驱魔神舞》或称跳布扎,俗称“打鬼”,以驱逐邪祟,祈求吉祥。
农历四月十三至十五的《千供法会》是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成佛、涅磐三期同庆之日,称为佛吉祥日。
阳历九月二十四至三十日的《大威德坛城法会》,僧众以修习佛法借金刚威猛之势驱除无明烦恼,祈祷国泰民安。
农历十月二十五的《宗喀巴大师上师供法会》又名燃灯节。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着名的宗教改革家,在大师圆寂纪念日里,雍和宫僧人为大师上千盏供灯,寓意千灯普照,大放光明。
背景十大寺庙-TOP2潭柘寺这座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的寺庙,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市中心30余公里。
为寺庙观堂类人文旅游景区。
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历史上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而听到《非诚勿扰2》将在这里取景后,又再一次生出了重新进一步了解潭柘寺的念头。
潭柘寺的历史:潭柘寺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
初名“嘉福寺”,唐代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
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
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众多,自然环境极为优美。
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0.02平方公里,寺外占地0.11平方公里,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平方公里以上。
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
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的。
潭柘寺现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
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众星捧月,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样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
”必赏景观:1、大雄宝殿:是寺内最雄伟壮丽的建筑,为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
“福海珠轮”横匾为乾隆皇帝手书。
鸱吻两侧的四条“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在全国仅潭柘寺独有。
2、流杯亭:流杯亭的地面用巨大的汉白玉铺成,上面刻有蜿蜒曲折的水槽,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南龙北虎”的图案。
游人可享受到“曲水流觞”的乐趣。
3、神石鱼:是“潭柘四宝”之一,摸石鱼可祈求“消灾除病”。
4、帝王树: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就长出一枝新干。
乾隆皇帝御封此树为“帝王树”。
5、毗卢阁:是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也是寺内最高大的建筑。
其鸱吻背面“凤在上,龙在下”的“龙凤呈祥”的图案,很是罕见。
背景十大寺庙-TOP3戒台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位于北京门头沟西南的马鞍山腰,距北京市区25公里,在108国道旁。
戒台寺为寺庙观堂类人文旅游景区。
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是智周长老带领众僧建造的,原名慧聚寺,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辽代法均和尚建造戒台。
明代重修,由着名的古建筑家蒯祥设计,是寺内标志性建筑。
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并可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故有“神州第一坛”的美誉。
历史上的戒台寺在中国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特别是从明代以后,开坛受戒必须要持有皇帝的敕谕。
明英宗赐名“万寿禅寺”,民间通称“戒坛寺”,俗称“戒台寺”。
背景十大寺庙-TOP4大觉寺国家2A级旅游景点、全国重文物保护单位、首都文明旅游景区。
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西南阳台山麓。
距市中心23公里。
沿八达岭高速路(第九出口)、圆明园西路、北清路、西北六环路等诸多线路均可直达。
是京郊大西山风景区中着名的辽代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大觉寺寺始建与辽咸雍四(1068),初名“清水院”,为金代着名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为“灵泉寺”。
前后两个名字皆因寺内清泉而得名。
明宣德三年(1428)皇帝敕资重修后亲赐“大觉禅寺”,沿用至今。
大觉寺依山而建,坐西朝东,保持了辽代契丹族尊日东向、崇拜太阳的习俗。
寺院占地面积为四万平方米。
古建筑群落遵循中轴对称的形式分为三路,中路是进行宗教活动的佛殿堂,建筑雄伟古朴,自东向西依次由山门殿、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藏经楼、佛塔、龙王堂等组成。
北路是僧居用房,包括方丈院、玉兰院和香积厨。
南路是清代皇帝的行宫,有雍正皇帝赐名的“四宜堂”(南玉兰院)和乾隆皇帝题名的“憩云轩”两座庭院建筑。
院落自成一体,别具风格,雕梁画栋,古朴雅致。
大觉寺的建筑布局严谨规整,为典型的传统汉式寺院布局,建筑虽依山就势逐级升高,却不使总体显露,成功的利用了自然地形,给人以层出不穷,引人入胜之感。
背景十大寺庙-TOP5云居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白带山下,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形制宏伟。
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
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昔日庄严。
云居寺历史悠久,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唐辽时期的石、砖塔和距云居寺1公里石经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景区内除了八进主殿外还开设了“三经展陈”、文物收藏、佛教文化等十二大专题展览。
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着称于世,其历史之久,工程之大,刊刻之宏伟,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
房山石经是由一代高僧静琬大师开创,他鉴于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又受北齐摩崖刻经影响,开创了碑版刻经事业,历时6个朝代,绵延1039年,十几代弟子师徒接踵、代代相传,完成了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的又一项伟大而瑰丽的工程。
其重要价值对研究佛教、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寺院三面环山、一水分流,坐西向东,沿袭了晋朝崇奉太阳的习俗。
主要游览项目有石经地宫、舌血真经馆、龙藏木经馆、铝经馆、佛舍利馆、唐辽古塔群。
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每年云居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节”庙会,吸引大量游客和信众来此朝拜,这样的庙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背景十大寺庙-TOP6法海寺法海寺位于京西翠微山南麓、驼铃古道首驿模式口村。
该寺院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落成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是由明英宗朱祁镇宠宦御用监太监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所修建,明英宗钦赐额曰“法海禅寺”。
法海寺现以大雄宝殿内保存完整的十铺明代壁画而闻名中外。
经专家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官所绘作品,与敦煌、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
它是古都北京在壁画方面的杰出代表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法海寺四进院落,殿堂形制布局是汉藏俩族僧俗官员共同设计,这在北京寺院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壁画沥粉贴金,曼陀罗藻井造型精美,古白皮松千年沧桑,还有青铜佛钟、四柏一孔桥等均各具特色。
法海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背景十大寺庙-TOP7宣武法源寺京城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之一。
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原名悯忠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