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新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新


三、蛋白质的分解
四、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
二、多糖的分解 1、淀粉的分解 液化型的淀粉酶
( a-淀粉酶,a -1,4-糖苷键)
终产物为糊精、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 淀粉酶 细菌、霉菌、放线菌等
糖化型的淀粉酶 终产物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β-淀粉酶(a -1,4-糖苷键)
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分解,不能作用也不能越过a
ATP ADP
Gln 果糖-6-磷酸
Glu
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
乙酰CoA CoA
葡糖胺-6-磷酸
N-乙酰葡糖胺-6-磷酸 N-乙酰葡糖胺-UDP
UTP PPi N-乙酰葡糖胺-1-磷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Pi
N-乙酰胞壁酸-UDP
NADPH NADP
2.在细胞膜中合成双糖五肽和甘氨酸肽桥
这一阶段中有一种称为细菌萜醇(bactoprenol,Bcp)脂质载 体参与,这是一种由11个类异戊烯单位组成的C35 类异戊烯 醇,———它 通过两个磷酸基与N-乙酰胞壁酸相连,载
综合利用农副产物
天然纤维素 纤维二糖 C酶
1
水合纤维素分子 葡萄糖
Cx Cx 酶
1 \ 2

纤维二糖酶
3、果胶质的分解
果胶在浆果中含量丰富。在酸和糖存在下可以形成果冻
制备果浆、果冻等食品
增加果汁加工、葡萄酒生产榨汁困难
果胶酶:果胶酯酶、半乳糖醛酸酶 可存在于植物、霉菌、细菌和酵母中。
其 中以霉菌的果胶酶产量最高,澄清果汁效果最
乙醛+乙醛—乙醇+乙酸 氢受体则由磷酸二羟丙酮担任 发酵终产物为甘油、乙醇和乙酸。 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产生能量,只能在非生长的情况下才
进行。
葡萄糖 4)乳酸发酵
乳酸细菌??
乳酸
乳酸菌:乳杆菌、芽孢杆菌、链球菌、明串珠菌、双歧杆菌等。
同型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产物
异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
双歧发酵 (双歧发酵)
好氧菌,厌氧菌, 无O2或有O2 兼性厌氧菌 好氧菌,兼性厌 氧菌 厌氧菌,兼性厌 氧菌 有O2 无O2
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化能自养微生物:
--利用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同化合成细胞物
质的微生物。 --氧化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四、能量转换 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将能量储存于ATP等 高能分子中。
1.底物水平磷酸化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些含有高能键的化 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 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
作用过程中。
2.氧化磷酸化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 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或其 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 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NADH 3个ATP FADH2 2个ATP
P -类脂
① ④ 万古霉素 Pi ⑤
P - P -类脂 插入至膜外肽
聚糖合成处
杆菌肽
3.在细胞膜外连接“编织成肽聚糖网”
第一步:是多糖链的伸长———双糖肽先是插入细胞壁生长
点上作为引物的肽聚糖骨架(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分子)
中,通过转糖基作用(transglycosylation)使多糖链延伸一
(二 )呼吸作用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 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 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 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呼吸作用
无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
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 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有机物 最初 能源 还原态无机物 日光
化能异养微生物 化能自养微生物
通用能源 (ATP)
光能营养微生物
化学能
以热或光的形式释放
合成代谢
运动和运输
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生物氧化 --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 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无氧化还原反应,G—2 甘油醛—3—磷酸)
第二阶段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并形成2 丙酮酸)
酿酒酵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
第 一 阶 段
第 二 阶 段
EMP 途径以 1 分子 葡萄糖为起始底物, 历经 10 步反应,产 生 4 分子 ATP ,由 于在反应的第一阶 段消耗 2 分子 ATP , 故净得 2 分子 ATP ; 同时生成 2 分子 NADH 和2分子丙
电子传递链
ATP
3.光合磷酸化
光合作用实质是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以用于从CO2合成细胞物质。 光合作用的生物体除了绿色植物外,还包括光合微生 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包括紫色细菌、绿色细菌、 嗜盐菌等)。
进行光合磷酸化微生物的特点
1、细菌内含光合色素:
菌视紫质、菌绿质、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青素等。
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无氧呼吸。 最终电子受体是NO3-、NO2-、SO42-、S2O32-、CO2等 这类外源受体。 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 能量分组释放过程中伴随有磷酸化作用
发酵与呼吸的比较
方式 发酵 有氧 呼吸 无氧 呼吸 电子受体 有机物 O2 无机物 产物 各种中间代 谢产物 CO2 CO2 获能(千卡) 54 688 429 微生物类型 条件
电子传递系统中的氧化还原酶包括:NADH脱氢 酶、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细胞色素、醌及其化合 物。 具两种基本功能: 一是从电子供体接受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 体; 二是通过合成ATP把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一部 分能量保存起来。
脱氢酶
黄素蛋白
铁硫蛋白

细胞色素b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a
2、无氧呼吸
ATP ADP
NADP+
NADPH+H+
A)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酸
NADP+ NADPH+H+
CO2
B)
着在细胞质中形成的胞壁酸到细胞膜上,在那里与N-乙酰
葡萄糖胺结合,并在L-Lys上接上五肽(Gly)5 ,形成双糖亚单
位。
肽聚糖单体的合成 G - M - P - P -类脂 ②
UDP UDP- G
5 甘氨酰-tRNA

5 tRNA
M - P - P -类脂 G - M - P - P -类脂 UDP UDP - M
生物氧化的功能为: 产能(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一)、发

--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
底物本身末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
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在发酵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
1、微生物发酵途径 发酵的底物: 糖类、有机酸、氨基酸等。
个双糖单位;
3.在细胞膜外连接“编织成肽聚糖网”
第二步:通过转肽酶的转肽作用(transpeptitidation)使相
邻多糖链交联————转肽时先是D-丙氨酰-D-丙氨酸间的
肽链断裂,释放出一个D-丙氨酰残基,然后倒数第二个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与相邻甘氨酸五肽的游离氨基间形成肽键
而实现交联。
(1) EMP途径
微生物直接利用 能量 高能化合物(如ATP) 以热的形式被释放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的类型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3种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
发酵
(中间产物)
呼吸
有氧呼吸
(02)
无氧呼吸
(其他氧化物)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或脱电子三种
生物氧化的过程包括脱氢、递氢、受氢3个阶段
酮酸。
EMP途径作用( EMP途径作用)
A 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和NADH;
B
其中间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
供碳骨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
(2)HMP途径 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 总反应式为: 6 6-磷酸葡萄糖+12 NADP++6 H2O → 5 6-磷酸葡萄糖+12 NADPH+12 H++12 CO2+Pi
2、具光合结构:有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系统的存在位点。 如:蓝细菌— 类囊体
红螺菌、红硫菌—在细胞膜内壁形成单位膜组成的光合结构。
3、光合细菌中,光照越强,光合结构越多。

环式光合磷酸化--环式途径、不产氧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非环形途径,产氧
第三节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一、微生物的糖代谢
二、多糖的分解 1、淀粉的分解 2、纤维素的分解 3、果胶质的分解
葡萄糖
EMP途径
HMP途径
ED途径
磷酸解酮酶途径
丙酮酸
2.发酵类型
制醋工业的基础,供食用、冰醋酸
1)、醋酸发酵
醋酸细菌: 好氧性(脱氧加水,脱下的氢经呼吸链和氧结合生成水)
(纹膜醋酸杆菌、氧化醋酸杆菌、巴氏醋酸杆菌、氧化醋酸单胞菌)
CH 3CH 2OH O 2 CH 3COOH H 2O 4.9 *100000 J
第六章
第一节
微生物的代谢
代谢总论
代谢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过程。
分解代谢
--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 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合成代谢 --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 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