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故事的歌

有故事的歌

有故事的歌《西海情歌》的故事:瑛与勇儿都是南方C市某大学的学生。

那一年,他俩一同报名参加了环保志愿者,一同走进安睡中的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瑛所在的藏羚羊观察站在人比较多的不冻泉,勇儿被安排在条件艰苦的陀陀河观察站。

巍峨的雪山下面是茫茫戈壁,光秃秃的丘陵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分外刺眼。

可可西里,因高寒缺氧而被称为“生命禁区”。

观察站只有干净整洁的一顶帐篷,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却是“空”和“冷”:除了床,什么都没有;进到里面,潮气和寒气直逼骨髓,让人无法想像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的可可西里,这样的条件该怎么住人。

每次勇儿到瑛那里去汇总报表时,总是给瑛讲许多趣闻,从来没有提过一个苦字。

而瑛却从别的同伴哪里早己得知陀陀河观察站条件的恶劣,知道勇儿怕自已担心……而她唯一能做到的也就是默默地为勇儿再次离别准备一切,并把离别后所有的思念写成文字给勇儿带去。

两人就这样默默地爱恋着……苦苦地守侯着那份真情……勇儿牺牲了……瑛接到噩耗,己是出事的第二天上午。

那天的阳光是那样刺眼,明晃晃的,照在雪地里,睁不开眼睛。

也是快到汇总资料的日子了,瑛想象着与勇儿见面的情景,勇上次来的时侯,说他发现了一种很美的植物,会开细小的淡淡的花,纤弱的身体总是伏在石缝中躲避着风雪的的侵扰,他还说要给她带来的。

每天瑛会掐指计算汇总的日子……这也是最后的一次汇总,之后他俩便可将资料移交给下批志愿者,他们俩可以双双返回温暖的家了……而此时,瑛并不知晓,勇儿却牺牲在收集资料的路上……不冻泉观察站一次涌来三辆小车和这么多领导,瑛自来到这里也是第一次看到。

这么多领导齐齐的围在她身旁更是第一次,她怔怔地望着这些不熟悉的人,等待着……当一位领导拿出勇儿全部的东西,包括一个栽在牙缸里的一株小花,默默地放在瑛的床上,瑛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嘴唇颤颤地动了几动,已听不清领导在说什么……只觉得那颗明晃晃的太阳刺痛得已不仅仅是她的眼晴,更是她的心。

瑛,昏了过去……罗林(刀郎)在一次采风中,听到了流传在西海的这个故事,他感动之余为瑛和勇儿的爱情故事写下了那首<<西海情>>……《天亮了》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马岭河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名名叫潘子浩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先后死去。

1999年10月3日的这场灾难让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变成了孤儿。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下面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韩红和这个小孩之间的故事。

韩红连续两次在3·15晚会上演唱了《天亮了》这首歌,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

而在创作这首歌之前,打动韩红、激发她创作灵感的又是什么呢?韩红动情地说:"我就觉得是他爸爸和妈妈。

因为我从小没爸爸,我5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然后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父母的这种爱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有哪个孩子不愿意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呢?我就觉得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子灏的爸爸潘天麒和他的妈妈贺艳文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我心里觉得这是一个用伟大两个字都无法去恰当体现的一个壮举。

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很多,总之我看到这的时候,我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如何将心中的震撼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是韩红面对的难题,为了完成歌曲的创作,韩红只好去体验坐缆车的感受。

韩红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她到成都青城山坐了一趟缆车,自己亲身感受了那种上上下下、在在正常运转的缆车上,韩红体验到了恐惧与无助,而发生事故的贵州马岭河风景区,缆车竟然是违章设计施工的,甚至只能载客十多名的缆车挤进了23人,当缆车几乎是垂直上升时,悲剧就更加难以避免了。

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当韩红见到当时只有2岁半的潘子灏时,一段新的故事开始了。

韩红向记者讲述了她和子灏见面时的情景,她说:"我一进门就看见了他,他就在一个角落里面。

我一叫他,他居然自己走过来抱着我,于是我们俩在一起哭了好一阵,就是让我自己尽情地去哭,好像孩子跟我有很多话要说,然后我们两个人一直在哭,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好像我对他也有很多话要说。

这个情景当时被家人拍录下来了,但是今天我也不想给电视观众看,因为我觉得那是属于我心里、深藏在我心里最深最深的一种最真诚的东西。

"尽管韩红愿意为潘子灏付出一个未婚女性所能给予的母爱,但是,留在潘子灏幼小的心灵中的创伤并没有愈合。

韩红告诉记者,子灏他喜欢去当地的,好像是一个百货大楼的游乐场去玩,在小木船上,韩红发现每当她摇木船超过三下时,然后小子灏就要下来,说那是缆车,他害怕。

可见这一件事情对一个幼小的心灵会有多么大的压力。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在电话中,小子灏叫韩红妈妈,这令她非常高兴。

韩红说他叫她的时候,她心里无比的喜悦。

当记者问她有一天她自己的孩子叫她妈时,她是否会有相同的感受时,韩红坦言她已经想好了,不会要孩子,因为她觉得一个就够了。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现在,潘子灏生活在韩红的关爱之中,但是,留在他心灵的创伤却并没有愈合。

我们没有去打扰他,因为我们希望他能尽早地忘掉这个噩梦,拥有一个充满阳光的童年。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的故事1995年,歌手张恒为了纪念一位因车祸而丧生的小姑娘,创作了歌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丽、聪慧的小姑娘,对音乐天生有一种迷恋。

她的音乐老师为了培养这个孩子,就为她在每个周日单独授课。

很长时间内这已经成为一个定式,每个周日的那个时间,老师都可以听到那个甜美的声音:老师,开门。

突然有一天,老师在这个时间,没有听到这个熟悉的敲门声。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小姑娘一直没有出现。

老师仿佛预感到了什么,他急忙下楼去。

正好听到几个人在谈论什么车祸的事情,说是一个小姑娘出事了。

老师发疯似的按照小姑娘经常走的路线跑去。

远远的看到了一群人围在一个车祸的现场,老师分开人群,只见一个他熟悉的红色的书包和一滩揪心的血迹。

《丁香花》的故事2004年,唐磊在网络上遇到了一个网民叫丁香的女孩。

丁香得的是严重肺炎并发脓肿,右肺被全叶切除。

不久就会离开人世。

在病房里,两人见了面,百感交集,心中自有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

当这首歌传唱开了的时候,时间到了2004 年2月14日。

这天夜里,病榻上的丁香多次休克。

她最后望着唐磊说了一句话:“……我没力气了……我坚持不住了,原谅我……”之后,她闭上了眼睛。

歌词: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就这样匆匆的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城市间多少烦恼/从此不必再牵挂/日子里栽满丁香花/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我在这里陪着她/一生一世保护她《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故事徐秀娟17岁时随父亲到齐齐哈尔市的扎龙自然保护区做临时工,负责养鹤、驯鹤工作。

她爸爸是扎龙保护区一位鹤类保护工程师,妈妈也曾在扎龙保护区养鹤10年。

1983年,她在那里负责饲养雏鹤,雏鹤成活率达到100%。

因此,扎龙保护区的孵鹤、养鹤、驯鹤技术开始蜚声中外。

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波前往参观后连称“OK”。

徐秀娟也被影视界、新闻界所关注,所以论称她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

1981年,因当地中学高中停办,17岁的徐秀娟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

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衰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全套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

1985年3月,徐秀娟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

尽管学校考虑到她的实际困难,为她减免了一半学费,她仍然吃不起一天6角钱的伙食,一直靠馒头就咸菜维持每天的紧张学习。

第二学期,因交不出学费,生活又难以为继,她曾背着老师和同学,数次献血换来一些钱来维持学业。

后来,她又决定把两年的学业压缩在一年半内完成。

经过艰苦的努力,最后考试11门功课中10门功课成绩为“优”或在85分以上。

这期间,她还自学了英语。

她靠献血换钱的事,是她去世后,人们在她用英语写下的几页日记里发现的。

1986年5月,徐秀娟从东北林业大学进修刚结业,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邀请,希望她能到射阳滩涂工作。

盐城自然保护区和扎龙遥相呼应,一南一北,这里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如果能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不迁徙的丹顶鹤野外种群,那将是一个重大突破,或许这就是一个世界级的科技课题。

徐秀娟为了事业,说服祖母、父母和弟妹们,离开了她所熟悉的齐齐哈尔扎龙保护区,不远万里,只身南下,来到射阳。

这里是丹顶鹤的主要越冬地,有大片的滩涂沼泽地,长满了芦苇、盐蒿,一条自北向南的复堆河天然地把沼泽地和村庄隔开,人迹罕至,是十分理想的丹顶鹤栖息地。

在盐城保护区,徐秀娟的才干得到充分发挥。

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钻研养鹤技术。

在1986年召开的中国第三届鹤类联合保护委员会会议上,徐秀娟撰写的论文,受到专家的好评。

徐秀娟远赴丹顶鹤的迁徙越冬地、正在筹建中的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啥也没带,就带着三枚鹤蛋上路了。

这是秀娟带给盐城保护区的一份礼物,3只鹤蛋对她来说是3只未来的小鹤。

迢迢2500千米路程,徐秀娟用一个人造革包、一个暖水袋、半斤脱脂棉、一个体温计来照料着那3只鹤蛋。

蛋装在人造革包里,温度、湿度只要稍有变化,小鹤就孵出不来了。

如果火车上断了开水,她就得把鹤蛋贴肉揣在怀里,因为人的体温正好是37度左右。

就这样一路火车一路汽车,小雏鹤最后破壳而出。

那3只小鹤分别被秀娟叫做龙龙、丹丹和莎莎。

没有人知道,对那3枚鹤卵秀娟付出了怎样的关爱;但是人们知道,在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孵化器里,也死过小鹤。

经过83个日日夜夜的细心照料,3只小鹤终于展翅飞向了蓝天。

徐秀娟深深地爱着这些生灵,鹤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时的鹤场,最好的建筑物就是一个废弃的哨所,上下两层,每层不足6平方米。

毫无疑问,这里既然是鸟类的天堂,就不可能是人类向往的繁华之乡。

人迹罕至自不必说,海风呼啸、海潮狂吼、鸟鸣兽啼更是必备的交响乐.,条件比徐秀娟预想的还要恶劣。

但秀娟姑娘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立即着手工作。

没有先进的孵化设备,就砌土炕坊,那炕上摆着徐秀娟从扎龙背来的宝贝——鹤蛋。

她和两个助手没日没夜地守护着,生怕温度失去控制——热不得、冷不得,这些宝贝疙瘩娇着呢!终于有一天,从一只蛋壳里面传出“笃”的一声,这一声那么低微,低微得比一根火柴掉下地的声音还轻;这一声又是那么高亢,高亢得可以穿云裂帛,直达九霄云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