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测试题班级:姓名:学号:一、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60分。
1、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它简单明确的总战略。
所以,只有类似的战略要以抗衡它。
”罗斯福所说的“类似的战略”是指()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所侵略的国家B.所有受轴懔侵略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联盟C.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D.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2、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3、罗斯福说:“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
”证明了罗斯福这一论断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波兰D、苏联4、杜鲁门曾说,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其含义不包括:()A、都属于“冷战”政策的内容B、都以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6、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7、(2009浙江文综卷,2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A.①② B。
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同盟国始终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B.美国参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C.长期战争导致国家经济崩溃D.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9、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
”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10、希特勒说:“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重新武装的惟一办法。
”以下各项,体现了希特勒这一意图的是()A.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B.进入莱茵非军事区C.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D.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11、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此处的“三大盟国”是( )A.美国、英国、中国 B.美国、英国、苏联C.美国、苏联、中国 D.英国、苏联、中国12、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3、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 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 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 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14、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 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 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 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 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15、越是高度的概括,越容易引起争议。
对20世纪历史的概括,下列说法中争议最少的可能是()A.帝国主义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世界崛起,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B.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冷战和走向多极化,和平、改革与发展C.两次世界大战,两种制度,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革命与改革,和平与发展D.一战和二战,冷战及局部战争,殖民体系瓦解,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30分)16.(10分)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8分)(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17.(15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分)1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
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材料二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
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
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材料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
对于这种进攻,关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
予以击退。
”……这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
——战后国际关系史回答:(1)据材料—概括指出杜鲁门主义的特点,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转折点”?(4分)(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3)材料三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提出的背景是什么?(5分)1.C2.C3.B4.B5.【考点】凡尔赛体系的构建【答案】C6.答案:A 土地换和平是阿以谈判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即让以色列通过归还它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人领土,来换取与阿拉伯人的和平相处。
这一原则是在1991年10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关中东问题的国际会议上阿以确定的。
7.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①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的选项,②③④分别从政治经济、殖民体系、国际地位等方面说明了一战对欧洲的消极影响。
8.D 9. 答案:D 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
“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
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10.C 11.【考点】《开罗宣言》【答案】A 12.D 13.C 14.A15.【答案】C【考查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6.【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1)①的依据: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17.【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5分)(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10分)18.答案:(1)公开地武装干涉。
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4分)(2)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收缩海外力量,对苏推行缓和政策。
原因:长期的全球扩张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陷入越南战争泥潭,经济陷人困境,霸主地位动摇。
(6分)(3)美国提出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止。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利益受到威胁。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