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紧急气道开放与管理技术
2012年护士继续教育 急诊科 陈燕启
临床上,所有病情危急、生命垂危的病人无一不与呼吸功能衰竭相关。
解除呼吸功能衰竭的关键技术
—紧急人工气道开放。
紧急人工气道的开放和维护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
一、紧急气道开放分类
紧急人工气道开放分为确定性和非确定性。
1.确定性(有创)人工气道开放—保证可靠的有效的通气并适宜长时间使用,均为有创性气道开放
技术
确定性(有创)气道开放的目的: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机械通气,防止胃内容物误吸而进入呼吸道,
对气管、支气管树进行吸引以清除分泌物
确定性紧急人工气道开放技术:经口气管插管术,经鼻气管插管术,环甲膜穿刺术,环甲膜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穿刺扩张造口置管术,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术
气管导管应插入的深度:导管的尖端在气管的中段,离隆突4cm 。
男性距门齿:22~23cm ;女性距门
齿:21~22cm 。
儿童:12cm+(年龄/2)
2. 非确定性(主要是无创和部分有创)人工气道开放—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快捷、常常在救急早期
使用,易于掌握,对于院前急救和社区医护人员意义非凡。
但通气效果不可靠、易变。
二、上呼吸道的呼吸特点
1. 气道不规则
2. 结构变异大
3. 与消化道共用出口
4. 软组织多,血管丰富
5. 最常见的气道梗阻部位
三、临床常见的呼吸急症有哪些?
1. 来源于呼吸系统本身:重症哮喘、COPD 急发、重症肺炎、气胸、肺栓塞、ARDS 、气道异物、气道
及肺的创伤等。
2. 来源于呼吸系统以外: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中毒、严重感染、妊娠、神经肌肉疾
病等。
四、确定性气道开放
(一)气管导管
气管导管应插入的深度:导管的尖端在气管的中段,离隆突4cm 。
男性距门齿:22~23cm ;女性距门
齿:21~22cm 。
儿童:12cm+(年龄/2)
(二)经鼻气管插管
1.下列病人禁忌或相对禁忌:呼吸停止,严重鼻或颌面部骨折,凝血功能障碍,鼻或鼻咽部梗阻,颅
底骨折
2.鼻插病人易发生鼻窦炎、鼻出血、气管导管堵塞等
(三)可视喉镜
1.可视喉镜的适应症:除了能解决常规气管插管以外,还能解决普通喉镜不易或不能解决的如下问题:
(1)急救、ICU 抢救中和临床麻醉中的困难气道
(2)耳鼻喉科、口腔科的咽喉部和口腔深部检查
(3)直视下放置胃管和口咽部清理
(4)气管插管的临床教学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
2.可视喉镜的临床意义:
(1)对患者的保护:放大气道视野,清晰显露会厌和声带;避免或减少气管插管损伤和伤害性事故;
可有效减少困难气道插管失败率;对于创伤性气道(气道出血或分泌物过多)非常适用;在院前急救 时,可在第一时间让患者获得畅通的呼吸生命通道;因为插管迅速,清醒病人可以接受
(2) 对医师的保护和便利:扩大了医患之间的距离,避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减少了医
师的劳动强度和下蹲不适感;用于气管插管的临床教学及培训,方便专家传、帮、带;对首次
插管的临床医师,增加成功率
(四)环甲膜穿刺
(五)气管切开
1. 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完成
2. 气道已得到控制如气管插管或环甲膜切开的情况下
(六)经皮紧急气管(穿刺)切开
(七)经皮紧急气管切开定位
(八)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术
五、非确定性气道开放
大多数无创性,包括部分无创性。
保证上呼吸道开放
1.徒手开放气道技术
2.咽通气道技术
3.面罩加压通气技术
4.喉罩通气技术
5.食道-气管联合导管通气技术
(一)徒手开放气道技术
1.舌-颌上举法:效果最好
2.仰头抬颏法:90%
3.仰头托下颌法:78%
4.仰头抬颈法:39%
5.单纯托起下颌法:效果最差
(二)咽通气道技术
1.是用特殊管道插入咽部,使舌根前移,达到解除呼吸道梗阻的目的,避免人工长时间推下颌的
疲劳,多用于暂不需要气管插管的病人。
2.按管道插入途径可分为:鼻咽通气道,口咽通气道
(三)口咽通气道
1.口咽通气道的作用:维持上呼吸道的通畅,将舌根部及会厌提起;用作牙垫;口咽部吸引
2.选择合适的长度
(四)面罩加压技术
1.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口鼻
2.提供有效的给氧和通气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3.比口对口呼吸更易接受
(五)喉罩通气技术(laryngeal mask airway,LMA )
1.置入快捷、盲插成功率高
2.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
3.特别适用于插管不熟练者
(六)食道-气管联合导管通气技术
1.无论进入食道还是气道均可以进行通气
2.食道-气管联合导管应用特点:不受现场空间条件的限制,各类气管插管困难者,操作简便迅速多在10秒内完成,颈部严重创伤,饱食或消化道大出血者建立气道,复苏中快速建立气道,对心脏按压无影响
六、人工气道(主要是指有创)管理
1.人工气道管理的基本目的:保证肺的通气和氧合;清除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
2.人工气道管理的基本内容:患者体位;人工气道的固定;气管插管的深度;气囊的充气量;人工气道的湿化(包括气管内滴入)、雾化及给药;恒温湿化器的管理;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定期更换固定带或切开处换药;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和更换
3.需要观察和记录的指标:神志;紫绀;呼吸、心率、血压、SpO2 ;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清晰;气囊的韧度;皮肤湿度;呼吸机各个参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