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指南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鱼类
2.2.4 河流生态调查
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捕食 者,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鱼类还有 其他水生生物无法比拟的服务功能,如提供食物、观赏和垂钓等经济用途。此 外,鱼类对水体污染的敏感性及直接的指示作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河流生态 系统健康的评价中。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恢复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 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鱼类的种群组成、鱼类食性、鱼类的生长、渔获量的调查以及鱼类死亡 的调查方法详见《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中悬浮生活的生物,一般都很微小,要借助显微镜进行观 察。 浮游生物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前者主要为浮游藻类,后者主要包 括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 关于浮游生物采样设备与工具,采样点的选择,样品采集的方法,样品的保 存与固定,样品的定量检验,种类的鉴定与数据处理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
河流生态 调查
大型底栖动物 鱼类 浮游生物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2.2.4 河流生态调查
河岸带植被
选用踏查的方法了解河岸带植被的概况并进行植被健康评估。 踏查法是沿河岸带行走,记录所看到的河岸带宽度、植被类型、优 势物种、物种分布以及高度、盖度等生长和简单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 调查方法。 踏查时主要选择样区进行。采用样带法或样线法进行,每样区可根 据情况选择50m,或更长距离的样带(线),每个区域做3个重复调 查,调查记录每样带内的树种、灌木、草本物种分布等特征。 调查人员需要具有植被物种识别基础,否则应采集标本或拍照记录 物种信息。踏查速度相对较快,应至少开展3组重复调查,以保证数 据有统计学意义。 由于河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因此河岸带调查时通常记录河岸 带土地利用特征信息以及河岸带周围的土地利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 河岸带踏查记录表见附表3。
河道缓冲带
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是河道周边生态系统中各陆生物种的重要 栖息地,及河道中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 直接影响整个河道的水质以及流域的生态 景观价值。其主要功能可从生态功能、防 护功能、社会功能及经济功能等进行体现。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河道缓冲带四大功能
• 主要包括选择适宜的优良树种,体现经济价值。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2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总体理念
将 流 域 整 体 纳 入 视 野
流域整体
砾河 滩 渊潭 弯道 土砂管理 森林保护
芦苇 滩
河畔 林
污染源管 理
蜿蜒恢复
河滩再生
砂州
河 流 整 体
水量管理
连通性确 保
河口再生 水质管理 河口、芦苇 滩
2.2.1 河流水文调查
调查频次:为丰平枯三季各一次,指标包括水位、流速和流量。点位设置原则上 河流自上而下每公里不少于一个点,河流总长小于3公里的,上中下游各设一个点。 具体调查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4.3。 调查指标:水位、流速、水量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变化、汛期、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 量、航运水位等。
水系特征:
包括河流流向、流程、水系形态、流域面积、河道状况、河网密度等。
河流治理和资源利用现状:
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治理、河流工程、水利、水资源利用状况等。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3.3 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修复原则
河道生态治理和河 道基本功能紧密结合; 实用性和经济性为 工程重要目标; 科学性和适应性为 重要条件;
方案设计比选 目标确定 河道生态治理的总体目标 基底与岸坡生境修复的具体目标 河道现状调查
河道特征、水文、地貌、地形、形态、地质、底质、 地下水、生态环境、周边区域发展及其它相关特征 条件分析
河道基底
河道基底特征表现在河床土质类型及构 成、污染状况、河床形态及其演变、河 床稳定性等方面。其生态及环保功能主 要体现在生物生息环境的构建和污染基 底的清除等方面。
河道岸坡带
作为水陆交错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具 有安全防护、生态、景观等综合性功 能。宜从生态环境角度构建良好的生 物生息环境,生息环境主要包括移动 路径、生育繁殖空间及避难场所等。
3
1. 总
1.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流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 • 《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 50707) • ……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2.2.4 河流生态调查
大型底栖动物
河流底栖动物的概念属生态学范畴,可界定为生活史的全部或 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河流底部或其他基质上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主 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环节动物(寡毛类和水蛙)、线形动 物(线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各类水生昆虫等。 按照个体大小,底栖动物可以划分为大型底栖动物(体长≥1mm)、 中型底栖动物(体长介于0.5-1mm)和小型底栖动物(体长≤0.5mm)。 一般认为大型底栖动物不能通过200-500μm的筛网。出于不同研究 目的可选用不同网目的筛网,为了更细致地收集底栖动物样品, 建议使用其下限,即200μm网目的筛网。 关于采样点的规划,采样工具与设备,样品的保存与转运,实验 室内底栖动物样品的处理以及参数计算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 法》章节8.1。
生态多 样性
对河岸带植被、大型水生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的生态 多样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估,判断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存 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风险等等。
17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3.1 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
从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角度,将河道结构划分为河道流域行政区划及人口 流域经济水平: 包括人均GDP总量,各个产业GDP贡献比重、主导工业类型及相应
规模、种植业种类与规模,畜禽养殖类型与规模等。
流域自然资源状况: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流域自然资源保护状况: 包括是否设有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时间、类型、级别与
1. 总
1.3 专业术语
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

指河道岸坡带和河道缓冲带的分界线。
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 指河道岸坡带和河道基底范围的分界线。 河道基底: 指沿河道纵断面走向,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之间的河床基底。 河道岸坡带:指为满足河岸稳定安全及生态环境改善需要,进行河道岸坡防护及生境修复工程
2.2.2 河流水质调查
河流水质调查的点位及采样频次与河流水文调查一致。
调查指标:包括现场水质指标和实验室分析指标。
现场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水深、pH、DO、Eh、透明度等; 实验室分析指标:包括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具体测定方法见《河 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6.1及附表1 。
2.2.3 河流基底调查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
2.2.4 河流生态调查
大型水生植物 大型水生植物是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不仅包括生活在河流河道中的植 物,还包括在河岸带长期适应湿生生境的植物。 一般可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常分布于0~1.5m的浅水区域,根、根茎在水面之下,茎、叶和 生殖器官挺出水面,常见的有芦、蒲草、莲、水芹、菱白荀等。 漂浮植物又称完全漂浮植物,根部着生于底质,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 上。这类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或膨大的叶柄(气囊),常见的有槐 叶萍、浮萍、凤眼莲等。 浮叶植物生长于浅水的缓流河岸带,其根生长于淹水的土壤中,其叶和 生殖器官漂浮或生长于水面,常见的有菱、睡莲、眼子菜属等。 沉水植物固着于底质上,植物体全部位于水面下,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 状,常见的有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样品采集、种类的鉴定、数据分析:详见指南。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3 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水质
把握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研究其时间和空间变化 特征,从而对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诊断分析。
河道形态、 基底及岸 根据河道形态、基底及岸坡的调查结果,分别诊断其存在的问题。 坡
河道缓 冲带
基于河道缓冲带的调查结果,分析已有现状在哪些方面、何种程 度上影响了其主要功能的发挥,从而判断河道缓冲带存在的问题。
长条件和生态恢复功能以及一定程度上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和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岩结构形式。
6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2.1河流概况 2.1.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包括名称,位置(经纬度坐标),流域范围与边界、流域面积 气候气象: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平均日照时 数,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年降水量年分布状况和蒸发量年分布状况。 地形地貌: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土壤类型及面积、植被类型与面 积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余 辉 2014.1.16
指南编写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


1. 总则 2. 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 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4. 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 5. 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 6. 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 7. 河道水质净化技术 8. 维护与管理 9. 投资估算 10.国内外案例分析
保护内容;自然森林、草地、湿地面积及近10年的变化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