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转化措施浅析内容提纲一、鼓励后进生做学习的主人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一)爱是打开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金钥匙1、培养情感,使后进生爱学习2、锻炼意志,养成习惯(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措施1.科学归因,勤能补拙2.整理反思,逐步提高三、严格要求自己(一)老师要努力上好每节课(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后进生转化措施浅析内容摘要:如何转化后进生,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是每个教师努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对如何引导后进生增强学生主动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后进生、措施、鼓励后进生一般指学习成绩特别低的学生。
一个班级内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以及后进生思想、学习变化情况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
因此,如何引导后进生增强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始终是每个教师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回顾自己在几年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在后进生身上花功夫最多,后进生进步也很明显,后进生的变化使班级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如何转化后进生,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鼓励后进生做学习的主人差与不差本身就是辩证的统一,一个后进生在学习上可能差,但在其它方面就不一定差。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各自独特之处”。
[1]作为教师,就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
不失时机地引导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首先,我从思想上不嫌弃他们,做到了既满腔热情,耐心启发诱导,又严格要求,作业因人布置,合理适当。
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引起他们主观思想的转变。
如智力较好,但由于好动贪玩,不注意听讲的后进生,就对他们进行遵守纪律爱护集体的教育,帮助他们一星期改正一个缺点;而对那些智力较低,基础差的学生,则进行增强自信心,要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教育。
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有了进步,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坚持思想教育的结果,使每个后进生都明确了学习目的,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上进心,从行动上表现出是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打开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金钥匙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
在后进生的心灵深处,也存在着闪光的东西,深沉的爱,可以打开他们那不易敞开的心灵的窗户,这内部的需要和外部刺激的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
2006年我中途接了一个比较棘手的后进班,但我发现,一些认课老师反映的不守纪律的学生,劳动观念很强,并且在劳动交谈中流露出把班级搞好的愿望,于是我抓住这次机会,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主题班会“我爱我班”,表扬了平时只有挨批评份的那些同学同时我也诚恳地接受了学生们提出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存偏心”的希望和要求,在这群激昂的气氛中,我提出了“有没有把班级搞好的信心了”这一问题。
出乎意料之外,教室里爆发了一声响亮的“有!”不少同学是含着泪水喊出来的。
这一声“有”是全班同学奋发向上的心声;这一声“有”也让我同后进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1、培养情感,使后进生爱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着学生的学习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表现的是肯定的情感:愉快、满意、喜爱等,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表现的是否定的情感:厌烦、嫌恶、憎恨等,学习就变得被动消极。
因此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察颜观色积极创造肯定的情感境界。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注重关心爱护学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对任课教师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正如罗素所述:“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2]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就可能产生感动、兴奋、愉悦等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我从认真上好第一节课着手,反复研讨教学方法在后进生面前表现出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踏实不马虎的形象,以身示教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使后进生从想学向爱学转变。
2、锻炼意志,养成习惯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有很大的关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练习和锻炼的过程。
教育无小事,对待后进生身上的缺点、过失,哪怕是微小的过失,也不可等闲视之。
“蝼蚁之穴,溃堤千里” [3] 这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记取的名言;对待后进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表扬引起的情感效应比批评、惩罚更有作用。
(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措施1、科学归因,勤能补拙。
所谓学习归因,就是把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某种原因所致。
归因理论认为把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学生内部可挖因素,易于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反之,若归因于外部或不可挖因素则容易抑制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一般来说,后进后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头脑笨,学校教学水平与环境差、知识难等,从这些学习归因现状不难看出,后进生在分析学习归因时,常把归因指向外部因素或不可挖因素,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后进生不会因学习的失败而感到内疚;归因于内部不可挖因素的常常感到自卑对自己的学习前途失去信心和希望,因此阻碍了学习动机的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不仅不给予正确的归因指导,反而视后进生干什么都不好,把后进生的学习失败归因于笨,就会使后进生逐渐放弃进取。
所以,教师应引导后进生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如主观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告诉他们数学成功的根本归因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
通过引导差生形成科学的学习归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整理反思,逐步提高我还坚持每天让学生改错题,每次作业批改都有记录.在室内“学习园地”设立了“每周一题”栏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严格要求自己(一)老师要努力上好每节课上好课,必须备好课,我在备课时将教材中学生易犯的错误,除了反复讲解外,还编成顺口溜,使他们比较容易掌握难点部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了兴趣。
(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所谓学:即知识、学识也。
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知识每天都在更新,而我们做教师的,不能满足于现在仅有的一点点知识。
因为,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每天产生的新知识,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了。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要不断学习。
特别是在21世纪,一个风云变化无常的时代,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教育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生的接触面的扩展,媒体的渲染,以及当今社会的风气影响,学生比以前了解得许多、而且也聪明了许多,所问的问题也难很多。
因此,我们教师要懂得更多的东西,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于现在的知识。
所谓德:即品德、行为也。
自古对教师的最好的解释是“教书育人”。
一名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做人是一门非常厚的学问,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理解的。
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在教学成绩上要有好的表现,尤其是在为人方面,更是体现教师能力的重要准绳。
做一个好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首要的还是“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要正人,先正已。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是学生的人生观的榜样,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
学生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品德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
“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是对教师“德”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
【论文】语文学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我所说的学困生,是指学生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达成度较低,以及相对于特定学校班级环境来衡量表现出欠缺或不足。
我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普通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生。
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课堂。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
课堂关注学困生,可以减少师生课外补差时间,让教师有足够时间来研究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全面的、小组的、个别的……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转化学困生学习的方法也如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一)集体教学——激发兴趣,注重直观。
其主要途径有:提问、演板、质疑。
(二)个别教学——沟通情感,注重点拨。
途径主要有:情感转化、巡视转化、面批转化、竞赛转化。
[正文]一、学困生的内涵和成因人们对学困生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我所说的学困生,是指学生个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达成度较低,以及相对于特定学校班级环境来衡量表现出欠缺或不足。
我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普通小学语文学科的学生。
研究的范围仅限于课堂。
用整体和发展眼光看待学困生现象,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点:(1)学困生具有过度性和暂时性特点;(2)学困生只不过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或不足,但并不是一无是处;(3)认识学困生必须以客观为标准,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印象或某些偶然事件作结论;(4)学困生的称呼对学生本人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容易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诸如对待学习的不良态度或认识活动中存在某些缺点等心理原因外,我认为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1、学困生的感情障碍。
学困生成绩不良,还有不写作业或抄作业等不良习惯,这些都会受到教师的斥责和同学的嘲笑。
教师会责问学困生:“你为什么老是不会,坏习惯为什么老是不改?”同学们常会责怪学困生拖了班级的后腿……学困生与教师、同伴这种感情上的严重障碍,会导致恶性循环:学困生学业不良—教师斥责—同学嘲笑—家长批评—自尊心受挫或产生逆反心理—学习不良行为加剧—学业更差。
2、学困生的学习参与能力较低,受关注机会较少。
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不同的学生会受到不同的教育。
由于教师认为学困生的能力低、水平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处于被动的、被冷落的地位。
参与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和习题的练习活动常常是优等生的专利,尤其是在公开教学活动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学困生和优等生同时举手,那么优等生被提问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学困生。
如果学困生被提问到了,回答错了,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还是不会,教师就会放弃,认为再启发也是白白地浪费时间。
相反优等生回答错了,教师还会启发和解释,直到那位学生弄明白为止。
显然,在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受教育的机会与其它学生相比是不公平的。
二、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依据学困生的落后是暂时性的,教师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教学中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责任感主动与学困生沟通感情,通过提问、讨论、面批等形式,提高学困生参与程度和进取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