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内容摘要】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观念等依然存在。
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领会新课标理念和新课改精神,因此我从“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大警戒”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三方面,来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正文】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新课标理念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大法宝。
但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观念等依然存在。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深感责任之重大。
最近两年,我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
今天,我就来谈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一、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探索的缘起1、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近年来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浪潮日益高涨,并不断向教改的纵深方向发展,但这还没有涉及到每一位教师。
从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教师采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仅有一小部分教师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目前,传统教学方法是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实际使用的教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了口号与努力方向,提高学生分数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2、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陷入误区。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看似热热闹闹,人声鼎沸,花里胡哨,但实际两头落空。
往往先是优美的视听导入新课,继而是庞杂的新课背景,然后就是分组讨论。
这些沸沸扬扬的课堂讨论看似精彩绝伦,实则是学生面对大量信息被动接受的无奈。
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第二、有些语文教师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②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③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④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⑤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
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3、学生缺乏自主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们都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靠长时间的积累。
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上课时的认真程度与考试成绩的好坏似乎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这对“视分数为命根”的学生来说,将时间花在语文上实属低效投资。
再者,不少学生对现在的素质教育理解偏颇,无非就是:作业少点,书包轻点,玩的时间多点……况且,国家已经出台了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得现在学生的“维权”意识特强,教师碰一下学生,相关部门的体罚警告随之而来。
于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在目前依然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不少学生学习拖拉,不求进取,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4、缺乏宽松和谐的语文学习环境。
曾经广为流传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自然成为不少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口头禅,再加上时间花费在数理化和英语上的确是“效益”可观,使不少学生除了上语文课,完成一些必要的语文作业外,不愿意再在语文上花哪怕是一分钟的时间。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大警戒——探索中的思考1、要摒弃虚美化的语文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但在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
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于心。
公开课上,有妙趣横生的表演,有精彩纷呈的对话;有多媒体三维空间的演示,有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有教师诸多的赞扬声,有学生快乐的呼叫声。
这些一味追求形式的“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
看似穿新鞋迈大步,其实是做着秀儿走老路。
2、传统与新课改的相互补充。
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
面对新课改,有的专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陈旧教法与教材改个天翻地覆,全面彻底。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之路,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
3、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
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
三、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探索下的实践1、加强课前预习,变“教”为“学”。
预习的最大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
”就是说要变“教”为“学”,教学生“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
如:预习一篇课文也不可能很具体、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
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执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
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情感氛围,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例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4、“语”字当头,积累词汇。
我认为,如果说现在的农村学生学习语文有缺陷的话,最大的缺陷就是积累太少,无论从素质还是从应试的角度,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活水来自课堂,来自课本丰富多彩的语言。
不走进语言深处,却从高处、从大处探究文章的人文内涵,学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该遵循“语”字当头、积累词汇的原则,教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把时间大胆地花在落实字词教学,真正掌握和运用课文词汇上,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对于懵懂的农村学生来说,实在是第一要紧的事。
让农村学生学习课本语言积累词汇,可以从以下途径展开:(1)背诵课本中精彩语段。
背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中要求背的有限的几篇几段,只要词语富有表现力,都值得背。
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大段地背下来,记忆力差的可以有选择地背。
通过熟读背诵让学生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感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受到感染和陶冶。
(2)集合同类词语。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是可以归类的,有的一篇课文中就有许多属同一类的词语或短语。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归类摘录,如写神态的词,写声音的词,写颜色的词,写心理活动的词。
或者联系前后文,温故而知新。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可以专门摘录表示航天科技方面的名词:宇航员、宇航事业、航天中心、火箭发射架、三级燃料、指令舱、宇航服、指挥中心、点火指令、自动点火器、预定轨道、中间点、中和点、引力的静止点、操纵杆、登月舱、登月器、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宇宙射线、激光仪、月震仪、航内航天服等,经过摘录并反复朗读,学生对这些词语就耳熟能详了,以后碰到就会有意地注意了。
(3)连词成段“连词成段”就是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把本课中关键词语由学生自由选择十几个或几十个连接成一段连贯、流畅、中心明确集中的片断。
例如:学生用《春》中的词语连成了一段话:国庆节那天,我呼朋引伴走上街头,一切都欣欣然的样子,老年人精神抖擞,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孩子们在街头公园的繁花绿叶中穿梭,商店里播放的音乐时而宛转低沉,时而嘹亮高亢,老板们无需酝酿销售技巧,生意特好,连街边到处悬挂的彩球也不能静默,在微风中卖弄自己的舞姿……5、恰当运用拓展教学因为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由课内走向课外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千万不可以无限制的拓展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
两年前我们学习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授课前,我先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接着进行新课的学习,后来,课文学完后,我又进行了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1)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