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歌曲《中华好家风》诞生记

歌曲《中华好家风》诞生记

歌曲《中华好家风》诞生记
郝爽
“你也这样说∕我也这样说∕没有好家风∕日子咋红火∕我也这样说∕你也这样说∕国风不清明∕哪有万民乐∕家风连国风∕国风兴家风∕温良恭俭让∕是否还记得?”。

一首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并拍摄,我国著名词作家郝立轩作词,河北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白朝晖携青年作曲家董林庆作曲,“青歌王子”、著名歌唱家刘和刚携妻子战扬联袂演唱的2015贺岁音乐电视《中华好家风》近日一经录制完成在央视《综艺盛典》和《中国音乐电视》栏目滚动播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广大听众和歌迷朋友采取网络跟帖、制作KTV、翻唱等形式纷纷传播,给予了高度赞誉和评价。

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首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百听不厌、难得一见的优秀作品,定能在老百姓心灵深处扎根、唱红大街小巷。

一首正能能量歌曲,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能够得到全国老百姓的追捧,其个中原因在哪里?带着一连串的问号,笔者采访了歌曲的主创人员,请他们谈了音乐电视幕后的故事。

“我早就想写一首弘扬中华家风题材的作品了”。

词作者郝立轩开门见山,一发不可收。

“我今年50出头了,已进入了中年。

我的爷爷生前是一个私塾先生,全家长辈大都是书香门第,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影响。

从小爷爷就对我说,入门看家风,家风不好,这个家庭肯定顶风臭八里地,老人不受尊敬,晚辈连媳妇都娶不上”,一席话,在我的心灵深处镌刻下难以抹去的烙印”。

郝立轩介绍说:“由于这些年对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不够,甚至将‘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传统美德,都当成了文化糟粕加以批驳与抵制,致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了严重扭曲,出现了世风俱下、道德沦丧的丑陋现象。

在全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失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支撑,失去了中华民族精神做脊梁,失去了中华民族家道国格做基石,再美丽的中国梦也会化成泡影”。

带着这个问题,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郝立轩意味深长地告诉笔者:“最近,我回了一趟老家,河北玉田县。

听朋
友介绍,说距我老家三里地的刘现庄村,是一个有名的孝老村。

去了以后,被村里乡亲们的质朴劲儿深深打动。

在刘现庄,全村2000多口子人。

村里制定了一个《敬老孝老百分制》,哪个家庭为老人做善事可以加分当“孝老之星”,哪个家庭跟老人闹矛盾会减分,评不上“孝老家庭”的庄户人家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个村每年都要举办中华孝老节,把老人请到一起“大聚餐”,让晚辈尽孝道。

60岁以上的老人,村集体实行了老人养老补贴,从100元生活补贴算起,每长一岁加10元,全村400多60岁以上老人,每天早饭都由“村民大食堂”给老人统一做,避免晚辈由于工作忙让老人吃不上热乎饭。

老人们洗澡、理发这样的小事,都有村委会按时发票。

老人们每天在村戏迷协会、太极拳协会开心的地生活。

用全国脱贫致富带头标兵、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省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白利国的话说,我们这里的村民享受的是“小共产主义”生活。

带着“共产主义”生活的谜底,我们走访了村党支部书记白利国。

他告诉笔者:这首歌曲首先是在我们刘现庄村民中间唱响的。

每天早晨7点村委会大喇叭准时放村歌,晚上7点到了村民在家吃饭时间准时放《中华好家风》,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唱。

听着《中华好家风》这首歌,比开大会深入人心。

五年前,这个村还是一个贫困村,别说老人养老,连大队部办公地方都没有。

看着村委会这个样子,村民选我当书记当主任,我很着急。

于是,我将自己前些年做生意挣下来的几个亿的钱都花在了新民居建设上。

现在,全村人都住进了高楼大厦,节省下来的土地我们用来发展集体工业,村民都分到了股份,我跟大家一样享受普通村民的股份。

过去,我们村就以孝老敬老闻名,阳伯雍孝敬母亲“种石得玉”的故事传诵至今。

但我发现,由于村民生活贫困,老人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老人吃药都买最便宜的药还不敢多吃,看在眼里,我疼在心上。

于是,从5年前开始我就提议在村里搞了个“中华孝老节”。

现在,村民都实行养老补贴,所有家庭米面油、暖气煤气水电都由村集体免费供应。

哪个家庭孝敬老人,在每年村里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有红包奖励。

孝敬老人的后生考上大学也都有重奖。

这样,大家都没有了负担,养老敬老孝老很快在全村蔚然成风。

“我就是在老家找到了创作灵感”。

郝立轩深有感触地说。

“其实,孝敬老人,就是孝敬自己。

一代做给一代看,一辈传给一代办。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国家。

一个人连一个家都治理不好,有什么资格治理国家。

只有家风正,才能国风清。

每个家庭都崇尚君子之风,我们的国家就刮贤德之风。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生活富裕了,但人们却感到人心远了。

孝老变成了孝幼,孩子成了社会的宠儿。

孽待老人,司空见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个社会怎能健康发展?这样下去,美丽的中国梦怎样实现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激发了创作灵感,很快写出了《中华好家风》这首歌”。

河北省音协主席白朝晖说:“一天夜里11点多钟了,我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中,看到了全国正在集中宣传《家风》的主题系列报道。

我觉得,这是全社会需要倡导的大事。

激动之余,我也顾不上几点了,就连夜给郝立轩挂通了电话。

没想到,他也为这个事情思考很久了,说可以写,但条件是必须一起合作。

此后,郝立轩不止一次跟我讨论创作《家风》这个主题。

后来,几个月过去了,他拿出了《国风家风》的初稿。

大家感到不解渴,觉得还需要深挖。

为此,郝立轩花了几个通宵,一首让大家为之眼前一亮的作品终于出炉了。

这首歌词转给了我和董林庆之后,我们深受感动。

感到歌词里的每句话,都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因此,我们暗下决心:不写就不写,要写就写出一首能够深入民心,在社会上广为传诵的作品。

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创作的初衷想法。

郝立轩经常说,好歌挂在老百姓嘴边,好歌活在老百姓心里。

这首歌之所以很快赢得大众的共鸣,要说创作秘诀,我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讴歌,这是文艺家的良知和天职。

离开这一条,什么作品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民永远是艺术家的衣食父母”。

曲作者之一董林庆深有感触地说。

他向记者介绍:歌曲录制出来后,兴奋地他久久不能平静。

在他的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个人网页发布后,几天时间听众点播2万多人次,而视频上竟多达27万的点播人次,这简直让自己吓了一跳。

过去,自己也写了不少的歌,但这是首次与郝立轩老师合作。

他过去创作的歌曲《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天下百姓》和经典长篇诗歌《喊黄河》已唱红大江南北、经久传诵。

在与郝老师交流中,他反复叮嘱我,不要写成纯艺术的歌曲,要考虑老百姓的接受程度。

既要突出主旋律,又要体现大众化,把握真善美,彰显正能量。

我们曲作者为此创作了几个音乐小样,经过精雕细刻、反复推敲和筛选,我们才确定了这首曲风朴实、格调明快的音乐作品,只要大家听过一遍就能耳熟能详学唱下来。

歌曲《中华好家风》,从歌词到谱曲,都是我们河北籍的词曲作者联手完成的,我们创作目的就是为善行河北
尽一份力量。

歌曲一经完成,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经过大家努力,很快将作品拍摄成了音乐电视,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还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担纲音乐电视作品的艺术指导和总监。

这对于我们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好人唱好歌,好歌好人唱。

歌曲创作完成后,首先在刘现庄村民中间争相传唱。

在刘现庄广大村民的倡议下,特别邀请以演唱歌曲《父亲》《儿行千里》家喻户晓,以孝敬父母而深受老百姓青睐的著名歌唱家刘和刚携妻子战扬友情出演。

在拍摄过程中,刘和刚不顾腰椎扭伤的痛苦坚持在凛冽的寒风中拍摄,在痛苦难耐之时常常是医生帮助按摩几下就立即投入紧张的拍摄。

为了不影响拍摄进度,刘和刚的妻子战扬特地请老母亲将不足百天的孩子接到拍摄现场,每天就住在村里的大队部与大家一起鏖战。

创作拍摄《中华好家风》的过程,成了艺术家“接地气”的过程;老百姓心中的大腕明星,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普通村民”。

自此,这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正能量歌曲,从小小的乡村里起飞,飞向中华大地,飞进亿万群众的心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