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矿石、矿物的概述纯银为银白色,故又称白银。
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导热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于抛光和造型,还能与许多金属组成合金或假合金。
银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耐有机酸和碱的能力,在普通的温度和湿度下不易被氧化。
因为银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不仅很早就被人们用来作货币、饰品和器皿,而且在现代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为1×10-5%。
在自然界中银有呈单质自然银存在的,但主要的是以化合物状态产出。
银的主要矿物为辉银矿(Ag2S )、硫铜银矿(AgCuS )、硫锑银矿(3Ag2S ·Sb2S3)、硫砷银矿(3Ag2S ·As2S3)、角银矿(AgCl )、氯溴银矿(AgCl ·AgBr )及碲金银矿等。
银矿物常与有色重金属铜、铅、锌等的硫化矿物共生,具有综合回收的价值。
自然银多呈细粒,大块者罕见。
矿物原料特点目前已知银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200多种,其中以银为主要元素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60余种,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Ag)、银金矿(AgAu)、辉银矿(Ag2S)、深红银矿(Ag3SbS3)、深红银矿(Ag3ASS3)、角银矿(AgCe)、脆银矿(Ag2SbS3)、锑银矿(Ag3Sb)、硒银矿(Ag3Se)、碲银矿(Ag2Te)、锌锑方辉银矿(5Ag2Sb2S3)、硫锑铜银矿(8(AgCu)SSb2S3)。
银属铜型离子,亲硫,极化能力强。
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因其离子半径较大,又能与巨大的阴离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
但它通常最喜欢潜藏在方铅矿中,或作机械混入,或作类质同象潜晶。
其次是赋存于自然金、黝铜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矿物中。
因此在铅矿、锌矿、铜矿、金矿开采、冶炼过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银。
在内生作用中,银在热液阶段才趋于高度集中,富集成银(金)或各种含银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在表生条件下,银的硫化物可形成具有一定溶解性、易溶于水的Ag2SO4,在氧化带下部形成次生富集体;在沉积作用中,银常与铜、金、铀、铅、锌或钒、磷等一起迁移,沉淀于砂岩、粘土页岩和碳酸盐岩类岩石中,当其达到一定程度的富集,可形成沉积型或层控型银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呈细分散状态的银,经变质热液的萃取与活化迁移,在适当的地质条件下可富集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矿床,或者使原矿体叠加富化。
由于银矿物或含银矿物种类繁多,它们又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阶段形成,因此这些银矿物常分布在不同的矿相中,甚至好几种银矿物赋存于同一矿石之中,它们除独立呈粗粒单晶存在,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外,还有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呈细微的连晶出现,也有呈分散状态赋存于上述矿物之中。
银矿物分布的这种特点,给设计较理想的选矿工艺与流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对银矿物与共生矿物进行工艺学研究,对银的最佳回收意义重大。
我国的银矿特点:1. 产地分布广泛,储量相对集中2. 伴生银资源丰富,产地多,但贫矿多,富矿少3. 大、中型产地少,占有的储量多;小型产地多,占有的储量少4. 银多与铅锌矿共生或伴生银矿储量分布我国白银资源状况我国2007年可经济开采的探明白银储量达到23247吨,占世界的8.63%,居于第五位,而储量基础约为12万吨,占世界的21.08%,居世界第二位。
但独立银矿较少,所占比例不足30%,60%多是伴生银矿,主要伴生在金、铅、锌、铜矿床,也有与镍、钨、锡、钼等矿床伴生的。
所以我国白银产量增减与这些金属产量的增减有直接关系。
近些年由于我国金、铅、锌开采量的快速增长,白银产量也大大增加了。
资源分布我国白银资源分布广泛,但探明储量相对集中。
目前我国已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并探明有银矿储量,但主要集中在江西(15.5%)、云南(11.3%)、广东(9.4%)、内蒙古(7.6%)、广西(6.6%)、湖北(6%)、甘肃(4.4%)。
我国银矿储量按照大区,以中南区为最多,占总保有储量的29.5%,其次是华东区,占26.7%;西南区,占15.6%;华北区,占13.3%;西北区,占10.2%;最少的是东北区,只占4.7%。
从省区来看,保有储量最多的是江西,为18016t,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5.5%;其次是云南,为13190t,占11.3%;广东,为10978t,占9.4%。
内蒙古,为8864t,占7.6%;广西为7708t,占6.6%;湖北为6867t,占5.9%;甘肃为5126t,占4.4%。
以上7个省(区)储量合计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60.7%。
下表和下图示出了我国主要的银矿床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二、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世界白银消费与总需求情况世界主要进口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银消费国,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瑞士、英国、印度等。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消费国,用银量约占全世界总消费量的40%。
世界白银消费构成是:工业应用消费56%,感光材料消费13%,珠宝首饰银器消费18%,铸币印章5%,总需求约27340吨。
白银在工业中的需求最大,主要来自电器、电子生产领域对白银的需求的增长,德国、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在该领域的需求增长较快,日本工业用白银连续多年增长,美国消费量最大,占工业用银全球总消费量的22%。
从1998年以来,世界白银总需求呈总体增长趋势,从具体需求看,制造业需求总体有下降趋势,其中工业应用、银币及证章稳步增长,而照相业和珠宝首饰、银器用银下滑幅度较大。
印度、泰国、意大利和美国是全球四个珠宝首饰银器消费国。
过去四年,在投资需求的推动下,国际银价上涨很快,而过高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白银实物需求,未来白银的需求将主要来自于投资和工业应用。
长期以来,大量纯度较高的银用于制造银币和装饰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银已由传统的货币和首饰工艺品方面的消费,逐渐转移到工业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领域。
目前,它在电子、计算机、通讯、军工、航空航天、影视、照相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影视和照相行业中,由于银的卤盐(溴化银、氯化银、碘化银)和硝酸银具有对光特别敏感的特性,因此可用来制作电影、电视和照相所需要的黑白与彩色胶片、底片、晒相和印相纸、印刷制版用的感光胶片、医疗与工业探伤用的X光胶片和航空测绘、天文宇宙探索与国防科学研究等使用的各种特殊感光材料。
在机电和电气工业方面,银主要以纯金属、银合金的形式用作电接触材料、电阻材料、钎焊料、测温材料和厚膜浆料等。
如银铜、银镉、银镍等合金制作的电触头,可以消除一般金属的消耗变形、接触电阻及粘接等弊病;银钨、银钼、银铁合金等制作的低压功率开关、起重开关、重负荷的继电器与电接点材料可广泛用于交通、冶金、自动化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业;在厚膜工艺中,银浆料使用最早,导电最好,与陶瓷的附着力又强。
在石油化工方面,银主要以Ag/Al2O3、KBr-Ag-Al2O3、Au-Ag网等催化剂用于化学反应。
医疗卫生事业中,银金、银汞、银锡合金等为重要的牙科材料;银泊丹、镇心丸具有定志养神、安脏之功用;银纱布、药棉可医治恶性溃疡;银线、银片是固定碎骨与修补颅骨破洞的非常材料。
银盐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
银器皿具有特殊的作用。
在农业、气象上,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
在能源利用上,将银涂在巨大的弧形玻璃镜面上,可聚集阳光,将其转变成热能和电能。
银锌、银镉电池比普通电池强20倍以上。
此外,银敷玻璃窗户可以防止紫外线通过,能节省空调设备的能耗和费用。
由于我国在80年代以前,独立银矿床发现不多,大部分银是为有色贱金属矿的伴(共)生组分,在勘查主矿产时顺带进行评价,当含银量大于5~10g/t时,就给予计算储量。
若银的选冶性能较优,在铜和金矿中有时降低至1g/t,铅锌矿中为2g/t。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银矿地质工作得到加强,80年代以来,相继找到一批以银为主的矿床,根据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对银矿床的工业指标、规定如下:边界品位A40~50g/t工业品位Ag100~120g/t矿床平均品位Ag140~150g/t可采厚度0.8~1m夹石剔涂厚度≥2~4m目前,国内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几个主要矿床的工业指标见表3.19.1。
表3.19.1我国几个主要银矿的工业指标我国白银生产状况近年来我国白银产量连续多年以超过10%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全球递增最快的国度。
国内白银工业走入国际市场步伐在加快,白银深加工产业稳步发展。
蓬勃发展的中国白银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白银工业瞩目的焦点和亮点,中国白银生产、流通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引起了全球白银行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外资纷纷介入,争夺中国白银资源。
中国白银生产包括四部分:独立银矿产银、铅锌铜金矿副产白银、进口银矿冶炼白银及再生白银。
按照白银总产量统计,2007年我国白银总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银精矿18.87万吨,银粉979吨,半制成银4241吨,国内银矿产量仅418.51万吨。
其余有35%~45%是从尾矿、废旧物品或下角料中回收的再生银,2008年,中国白银产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达到9,587吨,同比增长5.45%,增幅继续减小,其中也有一少半是回收和再生白银。
国内白银70%左右为铅锌铜-冶炼企业副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再生铅锌铜产业的发展,副产白银量有所降低,同时铅锌铜-价格暴跌,企业生产热情低也是副产白银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整体来看,我国白银生产分散、集中度低,产业多头管理,生产、销售情况不够明晰,管理相对薄弱。
再生白银则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且大部分是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先进设备较少,金属回收率不高,环境污染也很严重。
我国白银消费与贸易状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白银的消费逐年上升,1985年白银约为900吨,1987年达到1000吨,2001年1525吨左右,2003年2050吨左右,2005年达到2600吨。
据安泰科公司统计,2006年全国白银消费量达到3000吨,2007年达到3600吨,2008年国内白银消费达到4500吨。
我国白银主要消费领域及消费结构大致为:电子电气35%、感光材料20%,化学试剂和化工材料20%、工艺品及首饰10%、其它方面15%。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扩大白银的应用领域、提高白银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我国白银产业的整体应用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白银的消费前景十分广阔。
可以说,我国是世界白银需求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国内白银产业链简析生产企业及区域分布●独立银矿产银我国独立银矿中以河南桐柏银矿、陕西银矿、河北丰宁银矿、湖北银矿、江西贵溪银矿、吉林四平银矿等较大,目前只有陕西银矿、丰宁银矿、湖北银矿三家企业发展势头还较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