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的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评价的依据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

衡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正确和必要,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

我们看到,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即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益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比如,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变成公私合营工业之后,每个工人的平均年产值,1952年为9397元,1953年为10800元,1954年为13401元。

1955年,公私合营工业比私营工业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高一倍。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工业的产值比1955年增加了32%,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营业额比1955年增加了15%。

又比如,农业生产在这期间基本上也是逐年上升的。

1956年,农业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总产值还是增长了4.9%,其中粮食比1955年增产4.4%,稻谷、小麦、薯类、烤烟、茶叶等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计划指标。

畜牧业的情况稍差一些,但也没有发生农民大批宰杀牲畜致使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这些事实生动地表明,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们尤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2年间,尽管我们犯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这两个错误都是由于党在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定要发生的),但整个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相当可观的。

在这期间,我们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在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而且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从总体上来看也还是相当快的。

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810亿元,1978年为5634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1952年为349亿元,1978年为4237亿元,1953—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461亿元,1978年为1397亿元,1953一197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7%。

1957年和1978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变化为:谷物3→2,棉花2→3,猪牛羊肉2→3,化学纤维26→7,布3→1,煤5→3,原油23→8,发电量13→7,钢9→5,水泥8→4,硫酸14→3,化肥33→3。

除了少数农副产品产量的位次保持不变或稍有后退外,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位次都明显提前了。

这些事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初步的、但又是有力的显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