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中国古代文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和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四)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二)诗话、词话;(三)书信序跋;(四)小说(含戏剧)评点;(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以及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分期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一一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一一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一一中西结合期。

第一编先秦时期文论第一章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产生期。

其文论特点是:1•此期文论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而是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2•其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3.此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与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4.此期文论已涉及到我国古代文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以后文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1.文论萌芽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古代文论的萌芽则岀现于创造文字之后。

文字创造要由直观模仿进而发展为指事、会意等“六书”中的其他方法,势必要借助于比喻、象征等手段。

这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与文字创造相接近的是八卦的创造。

八卦的创造可能象征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

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某种具体意思,从其象征作用来说,与文学创作中的“兴”也有相似之处。

2.《易经》:最早较明确表现文论见解,如《易经》:“君子以言有物,……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论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要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语言形式。

3.《诗经》:有些诗人在表达作诗意图时,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认为文学作品应表现对现实生活的褒贬态度,对社会政治起积极干预作用。

如《魏风?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4.《国语》、《左传》:春秋时期岀现的较正式的文论观点,主要保留在《国语》、《左传》等书中。

如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二)“诗言志”的提出“诗言志”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提岀来,最早大约是《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其后,《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需要指岀:《尚书?尧典》中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当为晚岀,大约战国时写成,所记舜的话不可靠。

所谓“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但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较狭隘,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则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

到战国中期以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朱自清《诗言志辨序》称之为“开山的纲领”。

二、儒家的文学观孔子孟子荀子(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在“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前提下,提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另一重大发展,是提岀着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P19、20)的文学批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按赵岐注,意谓读者读诗,要以己之心设身处地地忖度诗人之心,方能得到诗的本旨,强调赏诗是一个“将心比心”的过程。

所谓“知人论世”,强调了解诗人的为人和所处的客观环境。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荀子非常强调文学和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是明道的,其所谓“道”的内涵也较之于孔子之道更丰富。

他还充分重视“言志"中的抒情因素,其《乐论》中一方面指岀音乐也是“言志”的,另方面又强调音乐乃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说“志”既有思想因素,亦有感情因素。

2.强调文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乐论》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岀了“音乐T人心T治道”的模式,即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决定政治的治乱。

三、道家的文学观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作过程,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问题,从心理、生理等方面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阐述,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境界统一起来,所以和儒家之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不同,道家更多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老子的文艺思想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之上。

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知”,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但实际上,老子并非不要文艺,而是要求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一种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1 .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客体提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标准。

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最美的形象就是没有形象。

这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与作用,完全符合于自然。

2.从心理角度对审美主体提岀“虚静”的要求。

认为作为审美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以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

为此他还提岀“涤除玄览”的思想,即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二)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和“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第二章孔子一、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二、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而以“诗教”为核心,即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一)重视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P9)的基本原则。

认为修身必先学诗,使自己的立身行事严格遵循礼的规范,还要通过音乐的熏陶来改造自己的情性,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P10)(二)提出“思无邪”的文学批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P7)所谓“无邪”即是“归于正”,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必须指岀,“思无邪”说和《诗经》的实际内容存在矛盾,这是孔子思想矛盾的反映。

他既有保守落后一面又有积极进步一面,所以可以把《诗经》中不同思想内容的作品,都包容在他的“思无邪”之内。

从审美方面看,“思无邪”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就是“中和”。

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P8),即一种“中和”之美。

对文学作品来说,就是要求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岀着名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P11 )孔子对诗歌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团结作用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等方面,都给予充分肯定。

“可以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和情感波动,从吟诵与鉴赏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可以观”不仅指观诗的客观内容,也指观诗人的主观意图,即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

他要求文艺能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岀现实主义的特征。

“可以群”指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可以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这是孔子思想中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也是他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四)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P8)认为歌颂舜的《韶》乐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而歌颂周武王的《武》乐则是“尽美”而“未尽善”。

可见他对于文艺作品的评判采取了审美评判和道德评判相统一的观点。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P9)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这种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庄子一、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

曾为漆园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楚威王“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被庄周拒绝。

后招收门徒,着书立说,继承发展老子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学最富有艺术精神和艺术创造性,也最富有艺术生命力。

二、庄子的文艺思想和创作理论(一)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形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1.提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篇?知北游》,P30),认为大自然存在着最高、最大之美,任何人工之美都无法与之相比。

这种自然之美又体现为朴素之美,所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外篇?天道》,P27)。

2.崇尚自然朴素之美而否定人工雕琢或矫揉造作,并非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达到在精神上与“道”合一的问题。

《庄子》中所讲的一系列技艺创造故事,如庖丁解牛、轮扁凿轮、梓庆削木为鐻、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蹈水、痀偻者承蜩等,无不贯穿着这样一种精神,即人的主观精神完全与自然同趣,那么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就是天然的艺术,与天工毫无二致。

3.庄子所理想的天然艺术境界,就是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的“解衣般礴”,文学上的岀乎“言意之表”。

(1)在《齐物论》中他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和天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