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儿童少年身体发育
劳,高质量完成专项训练,打赢比赛,创造新纪录; (3)需要身体形态、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更高水平的持久力, 耐力,对抗性,柔韧性,灵活性,速度,力量,专注,判断和技术性。
第二节 儿童少年体能发育
(二)儿童少年体能发育
青少年的体能发育,最突出表现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素质不仅表现在体育锻 炼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中也会自然表现出来。儿童少年在身体素质有如下 列规律和特点:
体成分中各类模型示意图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二)体成分发育的年龄特征
1. 体脂发育的年龄变化
(1)Laurson KR等(2011)利用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皮褶厚度来推算体脂率 (%BF)。发现男、女孩在青春期突增前%BF均上升; ①男孩的增长高峰在11岁,其后下降,青春后期再度持续上升,18岁平均值 为17.0%; ②女孩则整个青春期%BF都上升,突增高峰也不下降,18岁时平均为27.8%。 (2)我国有学者通过DEXA法测量体脂,发现男孩在6~12岁期间%BF持续增加, 青春期开始明显降低;女孩青春期前%BF缓慢上升,进入青春期后快速增长; 青春期%BF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明显。
1.不均衡性 2. 阶段性
不同的体能指标在不同年龄的发育速度有快有慢。 在学龄期有3~4个阶段表现:①男孩6~14岁、女孩6~12岁是
快速增长阶段;②男孩15~18岁、女孩12~15岁是慢速增长阶段;③恢复性增 长,仅女孩在16~18岁有该表现;④稳定阶段,男性为19~25岁,女性为 19~22岁。
动、教养环境、预防保健可及性等提供重要依据。
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一)体格的阶段性变化
身高、体重是用来反映身体线性生长、 重量变化的代表性指标,两者的生长发育 状况代表全身的体格发育 ( 包括多数器官 ) 水平。 从胎儿到青春期结束,体格发育大体 经历四个阶段。
儿童身高发育速度曲线 (引自:Tanner JM,1966)
律,身材的高矮主要取决于下肢的长短。
(1)身高坐高指数 (2)下肢长指数I
坐高(cm) 身高(cm)
身高 100%
从不同侧面来间接反映下肢长/身高的比例关系变化
(身高 坐高)
(身高 坐高) (3)下肢长指数Ⅱ 100% 坐高
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三)体型变化
体型(somatotype)是对人体形态的总体描述和评定,是身体各部 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总和,由遗传因素决定,也受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 诸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体型分类是评价个体体型的基础。分类必须使复杂的人体形态特征得 到实质反映,又要充分涵盖整个人群。选择能符合这些要求的观察、测量 指标很困难。不同的研究者对体型等级的划分也有不同的依据和尺度。
Sheldon体型位图 注:a为普通人体型分布,b为田径运动员体型分布
Sheldon体型分类目前应用不多,但它对其后的体型研究(如Heath-Carter体型
分类法)起到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第二节 儿童少年体能发育
体能(physical fitness)又称体适能,原意是指健康和舒适的一般状 况,具体地指人体进行运动、工作和日常行为的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能是指人体具备的能胜任日常工作和学 习而不感到疲劳,同时有余力能充分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可应付突发紧 急状况的能力。 1985年,美国学者Caspersen CJ等将体能分为健康相关体能和运动相 关体能两类,在体育科学界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身体成分简称体成分,指人体总重量中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属化学
生长范畴。体成分在研究体格发育与健康的关联方面发挥关键的中介作用。 理论上,体脂是指人体中用乙醚提取得到的纯脂肪。但在实际工作中,通
常使用皮脂厚度、双能X线吸收法(DEXA)、双光X线吸收法、CT法、磁共振成
既能反映身体的胖瘦,又能确切反映不同群体、不同年代的身 体充实度变化。
许多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BMI高百分位数变化的动态监测,将其 作为制订肥胖防治策略、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二)身体比例变化
2. 反映纵向身体比例指标
是个体下肢长度和线形高度(如身高)间的比例关系。根据生长发育规
儿童少年进行体力活动会促进其体能的发育,而体能的发育也会支撑其体力
活动状况和水平。
第二节 儿童少年体能发育
(三)儿童少年体力活动
1. 体力活动量(WHO推荐)
(1)5~17岁儿童少年的适宜体力活动量为:每天要有60分钟中、高强度的 体力活动;每天超过60分钟的体力活动量会提供额外的健康效益;每周应 该至少有三次增强肌肉和骨骼的活动; (2)18岁以上成年人的体力活动推荐量为:应在整一周内至少进行150分钟 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在整一周内进行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身体活动, 或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活动的等效组合;为了获得额外的健康效益,18岁以 上的成人应将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增加至每周300分钟或同等水平活动;应 该在每周有2天或2天以上的包括主要肌肉群参与的强化肌肉活动。
3. 不平衡性 4. 性别特征
中国汉族男女生握力发育曲线图 (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资料绘制)
第二节 儿童少年体能发育
(三)儿童少年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WHO定义为:由骨骼肌收缩产生需要能量 消耗的任何身体运动,包括进行工作、游戏、家务、旅游和从事娱乐活动。 体力活动不应与锻炼(exercise)相混淆,锻炼属于体力活动的子范畴,是 指有计划的、结构化的、重复性的体力活动,目的是改善或维持一种或多种身体 部分的体能。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能够促进健康。
2.相对稳定期 (1)增长持续而稳定; (2)从2岁到青春期发育前,儿童身高每年约增长5~7cm,体重增长2~3kg。
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一)体格的阶段性变化
3. 第二生长突增期 又称青春期生长突增(adolescent growth spurt)
(1) 身高从每年增长5~10cm开始,逐渐进入突增高峰,一年可增长10~14cm, 男孩高于女孩; (2)体重每年增加4~7kg,突增高峰时,一年即可增加8~10kg。
4. 生长停滞期
自青春中后期开始,身高生长逐渐停止,体重也一般停止明显增长。
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二)身体比例变化
通常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来反映发育中机体的身体比例变化。
1. 反映横向身体比例指标,是身体各横截面指标的相互关系
(1)身高胸围指数 (2)肩盆宽指数 (3)BMI
只能衡量局部比例、实测值的重复性差,且肩盆宽指数的个体 差异只在青春期才得以显现
(2) 在儿童期,男、女孩体脂均出现下降; (3)在青春期,女孩变化以体脂增加为主,男
孩体脂有下降;
(4) 体脂分布的性别差异在青春期前即有表现; 男孩上半身的皮下和内脏脂肪蓄积,女孩皮下
脂肪蓄积在臀部。
男女童体脂指数(FMI)增龄性变化 注:体脂指数(FMI)=体脂重/身高2 (来源:Wells JC,2007)
3. 细胞外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浓缩,儿童肌肉中水分比成人多,伴随年龄增 长而相对减少。10~18岁时男、女孩总体水出现差异。 4. 男、女孩体内钙含量的改变与生长突增关系密切;进入青春期后骨强度也
出现明显性别差异。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三)体成分发育的性别特征
1. 体脂发育的性别特征
(1) 在生命早期男女体脂量接近;
2. 多成分模型
在二成分模型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三成分、四成分模型。
多成分模型由于需更强的专业性和较多经济投入,不适用于现场操作;并且在
以活体为对象的研究中,若将各类成分区分过细,不仅超出实际需要,也不利于对 体成分的宏观认识。因此在目前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中仍主要使用二成分模型。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三)体成分发育的性别特征
2. 瘦体重发育的性别特征
(1) 男孩从生命早期开始就显出更高的瘦体重,故其体重大于同年龄女孩; (2) 在儿童期,男孩仍较女孩有明显较多的瘦体重增长; (3) 进入青春期后,男孩主要表现为瘦体重增加,女孩的瘦体重增量仅为男 孩的一半;
(4) 随着近年来性早熟(女性更多)现象增加,瘦体重的性别差异出现时间
※ 解释体格、体能和体力活动相互关系及与健康的联系 ※ 讨论增强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的重要性及如何促进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
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第一节 儿童少年体格发育
体格发育(physical growth)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等方面 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体格发育水平反映个体的生长状况,并为评价营养、运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二)体成分发育的年龄特征
2. 瘦体重发育的年龄变化
(1) 青春期前,瘦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孩的瘦体重增长不如男孩显著,性别 差异随年龄增长而扩大; (2)青春期,瘦体重的变化主要是含水量逐年减少,女孩总体水量仍高于男孩;青 春期瘦体重中骨骼成分比非骨骼成分有明显快速的增长。
像(MRI)法等对局部脂肪组织的测量来推算全身的脂肪量。
第三节 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
(一)体成分模型
1. 二成分模型
是由Behnke AR等首先提出,认为体成分由体脂重(FM)和去
脂体重(FFM)构成。体脂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称体脂率(%BF),与去脂体重率
(%FFM)相加为100%;%BF越大,%FFM相对越小,越倾向于肥胖。
第二节 儿童少年体能发育
(一)相关体能概念
2. 运动技能相关体能(sports-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1)建立在健康相关体能基础上,属于较高的体能需求层次,目标是为比赛取
胜获奖。狭义的运动相关技能定义主要针对运动员,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