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城中村改造实践评析-广州猎德村方案
最新城中村改造实践评析-广州猎德村方案
旧猎德村拆建以 前除保留了大量 民居景观外,还 存在众多点缀性 的景观元素,在 空间中它们往往 会成为吸引目光 的焦点物,或横 或纵的为村落拓 展了三维空间感 ,配合一涌两岸 的水乡环境,为 历史村落的整体 风貌增添了别样 风采。
旧龙母庙
涌边古树
小码头 旧猎德桥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1.4猎德村落民俗文化传承特征
租屋租赁为主,与珠江新城地段土地集约型经营形成强烈对比; • 社会形态鲜明地体现了城乡管治的矛盾,管理体制、人口构成等方面的城中村特征非常
明显; • 物质形态与外部环境相比更是差异甚大,岭南水乡自发性的民居建设、有序而低强度的
新村建设、配套设施相对滞后都和珠江新城对比甚大。
“中调”战略和“三旧改造”的背景下,以及配合猎德大桥建设拆迁的有利时机之中,旧 猎德村迎来了自下而上的改造机遇。
• 土地、房屋权属和规划建设的转制 • 2002 年底,珠江新城内包括猎德在内的 7 条城中村已完成了撤村改制工作
• 猎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职能变化 • 继承了村民委员会的巨大权威
• 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转制 • 2007 年,社会保障终于纳入城市体系,但却存在“同城不同待遇”情况
农村集体 经济组织
股份制企业
➢ “改制先行”的准备工作 ➢ 猎德城中村自发性瓦解转型的假设可能性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3.旧猎德村的社会发展水平——城中村的成熟和瓦解 3.3 猎德城中村发展阶段评价 • 旧猎德村具有非常典型的城中村特征: • 经济形态体现了经济非农化,经济活动转入第二、第三产业领域,以粗放型的低水平出
土地利用机制是城中村形成的关键因素。 1994 年,珠江新城的规划和建设把猎德完整纳入了城市发展建设区,是猎德演变成典型城中村的 关键推动因素,亦是旧猎德村改造得以率先实施的根本原因。 本次规划对待猎德村采用了托马斯夫人“岭南水乡”的构想,采取特色风貌保护与适当更新改造相 结合的方式,并规划建设猎德村落风情景观带。
城中村改造实践评析-广州猎 德村方案
目录
1.猎德村概况 2.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3.猎德村改造方案 4.猎德改造实施评价 5.疑问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1.1猎德村落的源起和发展沿革 抗战前猎德有稻田约 3000 亩,到了建国初期猎德村仍旧地跨珠江两岸。政府根据建设 需要多次征用猎德村用地,海心沙也于 1976 年被征用,猎德村用地从此只在珠江北岸 上。1994 年征地以前村占地面积为 193.7622 公顷,折合 2906.433 亩。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1.2.猎德历史村落形态特征 • 山水田构建的一涌两岸村落风水环境 猎德村落后背依靠远处的祖山——猎德山,面朝宽阔的珠江水面,在猎德涌入江处沿涌
两岸营造居,村址周边有广阔的田野,便于村民耕作获得生产资料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1.2.猎德历史村落形态特征 • 山水田构建的一涌两岸村落风水环境 自明清时期猎德沿猎德涌建设成东西两个自然村以来,一涌两岸空间形态就一直演绎到
旧猎德村被拆除。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1.2.猎德历史村落形态特征
• 岭南整体格局和村落肌理 明显的聚族而居 以宗祠为中心的村落布局,各姓氏的
大宗祠皆位于该村交通最便利的位 置,宗祠成为了村内的核心建筑。
窄而深的巷道—冷巷 沿河涌或水塘呈垂直巷道布置 岭南水乡肌理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1.3可意向的村落景观元素
三、猎德改造方案
1. 改造背景分析
2007年改造尝试
1.政策基础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 一村一策原则
1993 年珠江新城规划方案图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2.十三年城中村演变——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
珠江新城规划实施对猎德城中村演变的根本推动作用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征地完成后,猎德村纳入城市建设区,村民不再务农,脱离农业生产;二是征地 款对猎德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人 • 制度的障碍使猎德城中村土地的经济价值无法得到正常合理的显化 • 片面追逐利润引起建筑负效应的放大
1991-2004 年猎德村集体经济产值利润表(单位:万元)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3.旧猎德村的社会发展水平——城中村的成熟和瓦解 3.2 旧猎德村的城中村改制实施内容 • 2004年,调整社会行政服务和经济发展职能的管理机构
尽管经历“文革”破四旧和城市化推进的影响,旧猎德村继承发展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主要有:唱粤曲、赛龙舟、舞醒狮,还有菩萨行乡、清明祭祖、敬老宴等习俗。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2.十三年城中村演变——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
2.1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 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广州城市用地的急剧扩展,大量本来是郊区的农村必然迅速被 纳入城市范围,猎德村就在其中。 城市化是城中村出现的动力因素。 描述城市化进程有 2 个重要指标,分别是建成区面积和城市化水平。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2.十三年城中村演变——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
2.1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因素 猎德村自从珠江新城征地以后,村民不再务农,村经济非农化,而且大量外来人口租住 村里参与广州的城市发展建设。 1994 年珠江新城征地以后,猎德非常快速地变成了城中村。
二、猎德村历史演变回顾
2.十三年城中村演变——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 2.2珠江新城规划建设的推动因素
3.旧猎德村的社会发展水平——城中村的成熟和瓦解 3.1旧猎德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1991年,发展二三产,集体经济依靠出租和管理物业. • 截至 2007 年实施改造之前,其猎德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拥有的 19 块村经济发展用地和
商业地块绝大多数已经得到开发。 • 截至 2004年底,旧猎德村统计数据,猎德村民 4741 人,而外来暂住人口达到 3 万多
三、猎德改造方案
1. 改造背景分析
2002年改造尝试
1.以区政府、村集体为实施主体
2.规划方案要点分析 全面改造,居住方式由单家独院转为街区住宅 仅仅立足于猎德本村的现状和未来的人口发
展,没有考虑外来因素
失败原因: • 不允许开发商介入 • 村民不了解不积极; • 政府资金不足; • 仅仅从市政大局对猎德涌进行了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