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分析报告
纺织行业占我国GDP比例高达7%以上,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行业。
纺织行业作为服装等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原料,其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整体经济发展的制约。
特别是在近几年,外贸出口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世界整体经济放缓等负面影响而增速趋缓,内需增长已经成为纺织行业的最重要推动力。
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要基础。
2008年以来,我国虽受到自然灾害、世界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平稳发展阶段。
2008年全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仍达300670亿元,同比增长9.0%。
2008年我国纺织行业企业数达到29222家,员工数达到614.61万人,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行业规模较大。
此外,2008年前纺织行业总资产超过14800亿元,资产增速虽然为五年来的最低,但也达到9.71%。
纺织行业规模扩张的同时,负债率水平逐年下降,2008年总负债为8917.70亿元,负债率下降至60.21%。
总体分析,我国纺织行业规模较大,且每年仍以一定速度扩张,但2008年扩张速度明显放慢。
同时,由于国内外经济增长较难在短时间内恢复,预计纺织行业规模扩张速度在今后几年内仍将继续放缓。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4~2008我国纺织行业资产及负债变化情况图
(一)行业运行状况
2005年,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出现过低谷,产值比2004年下降10%。
但2006、2007年纺织行业生产供给情况良好,年增速都在20%左右。
由于金融危
机加剧、外贸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行业景气度下降幅度较大,我国纺织业产值增速减缓。
2008年纺织行业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9383亿元,增速降至15%。
从需求情况看,我国纺织行业市场扩张速度较快,销售收入自2003年以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但受到外贸环境变化冲击,2008年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增速降至五年来最低点的14.75%。
从供需平衡情况看,2004年纺织行业呈现明显供大于求态势,产销率水平还不足70%。
2005年以后纺织行业的产销率整体水平基本保持在90%以上,行业供需基本平衡。
2008年纺织行业产销率水平达到95.76%,和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4~2008纺织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化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4~2008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速变化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4~2008纺织行业产销率变化图
(二)行业运行特点
1. 行业扩张放慢、员工数量降低
自2008年以来,纺织行业企业数量、资产、收入和利润等主要规模指标增速均下降至20%以下,是近年来增速的最低点。
这种扩张速度放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行业出口增速下降导致收入增速趋缓、生产资料和人力成本上涨拖累行业盈利能力。
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一直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行业。
但是由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以及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化。
2008年纺织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近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2. 供需增速放缓、产销基本平衡
自2005年以来,纺织行业供需两旺,行业快速发展。
2005~2007年三年间,纺织行业的供给和需求增速均在20%以上。
然而自2007年下半年起,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纺织品外贸市场影响明显,直接导致纺织行业供需增速减缓,2008年纺织行业产值和收入增速均下降至15%左右,但由于生产和需求增速降幅相当,因此产销率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纺织行业产销率水平仍然在95%以上,产销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3. 出口增速放缓、内销比重增加
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速持续放缓,内销比重逐步提高的态势,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
贸易环境不稳定,技术壁垒增强,增加了企业出口的风险。
我国纺织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在国际市场竞争最
大优势是物美价廉,因此造就我国纺织品拥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对许多欧美国家当地的产业结构造成严重冲击。
近几年来,国际贸易争端不断,一些欧美国家增加设置贸易壁垒,相对应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频繁使用,使得我国企业外销市场环境变得严峻。
欧美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措施将成为未来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严重威胁。
一旦这些措施实施,将严重打击进口商信心,迅速将我国产品挤出市场,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遭到严重削弱。
内需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我国是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必然拉动内需。
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等因素带动消费品生产较快增长。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增幅创1997年以来新高。
另外,我国消费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温饱型的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
由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支撑,消费取得较快增长。
因此,现阶段是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最快的时期。
汇率上升和退税率下调。
人民币汇率上升和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外销企业影响很大。
人民币持续升值,削弱了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
从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升值6.26%,对出口贸易已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很多行业出口通常以美元结算,在外汇交易中无形中损失3%的利润;同时,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对纺织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国际竞争对手增多,我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产业链中还处在低端,出口产品以贴牌为主,是依赖较低劳动力获取增加值的产业。
伴随着印度、越南和东欧等发展中国家企业加工能力的逐渐增强,以及国内越来越多的外销加工厂的涌现,竞争加剧促使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利润变薄,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业出现减弱的趋势。
上述情况在短期内较难得到明显改观,因此总体判断未来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增速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内销比重持续上升。
(三)棉纺织行业运行现状
根据棉纺织行业各项规模指标占纺织全行业比重变化分析,棉纺织行业资产比重从49.14%上升到54.46%,销售收入比重则从49.35%上升到54.72%,增长幅度最大的则是利润比重,从40.64%上升到55.59%。
可以看出棉纺织行
业各项规模指标均占到全行业的50%以上,是纺织行业中的最大的子行业。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4~2008棉纺织行业规模指标比重变化趋势图
具体从行业规模指标分析,棉纺织行业规模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
棉纺织行业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6851家增长至2008年的13050家,从业人数在5年中则从272万人增加到324万人。
资产则从2004年的4309亿元增长到2008年11月的8064亿元。
负债水平则从2004年的279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4967亿元。
从增速分析,在连续4年资产增长速度超过10%后棉纺织行业扩张速度有所减缓,2008年资产增速降到8.93%。
负债增速和资产增速走势基本同步,2008年也降到10%以下,仅有8.58%。
2004~2008年棉纺织行业规模指标表
年份企业数
(个)
从业人员
(人)
资产总计
(亿元)
增长率
(%)
负债总计
(亿元)
增长率
(%)
2004 6851 2719688 4309.95 14.25 2798.48 12.81 2005 9410 3020723 5305.92 14.06 3338.80 12.68 2006 10690 3177570 6362.31 16.33 3916.60 15.51 2007 12153 3371310 7415.53 17.39 4567.57 18.60 2008 13050 3246474 8064.82 8.93 4967.09 8.5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4~2008棉纺织行业规模指标比重变化趋势图
从产值分析,2008年棉纺织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0591亿元,同比增长15.6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3个百分点。
2008年的行业产值增速下滑则主要是由于下游市场需求减缓以及企业面对恶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主动或被动的减产、限产所导致的。
从棉纺织行业需求情况看,2008年棉纺织全行业销售收入水平首次超过10000亿元,达到10157.71亿元,同比增长15%。
根据近五年来棉纺织行业的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分析,棉纺织行业和纺织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类似,经过前几年连续超过20%的高速扩张后,由于2007年服装行业的不景气而导致需求增速放缓,收入增速有所回落。
2008年全行业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0591亿元,销售收入则超过10157亿元,产销率水平为95.91%。
从产销率水平近五年来的变化趋势看,棉纺织行业供需平衡情况从2005年以来每年都在90%以上。
不过和前两年相比,2008年产销率水平仍有小幅下降,从2006年的96.99%下降至2008年11月的95.91%。
受到全球经济增速速度放缓的影响,我国棉纺织行业出口情况和纺织行业一样处于低谷。
因此,棉纺织行业未来发展主要推动力仍然是国内市场需求。
而作为纺织行业最大的子行业,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和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相关度较高。
在市场压力逐步加大的情况下,企业不断在自身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力上进行调整,不断增强企业管理效率。
将会导致棉纺织行业营运能力方面持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