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着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着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着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着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

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

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

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

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

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5.《汉纪》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

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着《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三)《汉纪》的贡献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

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改编原则。

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

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第二,《汉纪》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

范晔肯定《汉纪》“论辩多美”。

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

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

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6《三国志》裴松之注因为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裴注主要内容为: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其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史馆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建立修史制度,专门从事修史工作。

“自是着作郎始罢史职”。

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

从此,这种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历代相袭,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8《史通》唐朝刘知几(661——721)着;其内容今本为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

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

其中涉及:A.史料的搜集;B.鉴别和取舍;C.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外篇则主要叙述了A.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B.正史源流;C.评论史家和历史着作的得失。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在于:(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对《史通》的评价(1)《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着作,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2)《史通》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

(3)《史通》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9.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宋代着名政治家、历史学家。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幼喜《左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时(1038)中进士,仕历仁、英、神、哲四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其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

宋哲宗即位(1085),司马光还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佑更化”。

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他在史学上的代表作为《资治通鉴》,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0郑樵郑樵(1104——1162),字渔仲。

南宋兴化军莆田人。

16岁时,到夹漈山隐居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夹漈遗稿》下)家贫无图书,“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

(同上)他对各种学术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

”(《献皇帝书》)这些为他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史学四长这是清代着名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之一,他在代表作《文史通义》认为在刘知几《史通》“才学识三长”的基础上,应增补一个“史德”。

即是一个优良的史家应该具备“才学识德”四长。

所谓“史德”,即“着述者之心术”。

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二.答问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的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国史的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的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

二.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

(1)具历史着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着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三.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

《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的经历,弥补了史事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

第二,《左传》记事的范围更广泛。

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书中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约80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简要评价“班马异同”第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的断代史,书中《刑法》《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的断限,叙述历史的源流,将历史的断面与历史的连续性结合起来。

第二,《汉书》强调汉朝的正统。

《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这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的正统地位。

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

《史记》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项羽、西汉诸帝“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

《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的基本模式。

《汉书》“十志”,改进《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

《汉书》将《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

《史记》“列传”随意命名、年代顺序混杂。

《汉书》列传以“年代”为序;先专传合传,后类传;统一以“姓名”标目。

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