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压手穴治病绝招总结
本书特点:
一、冠心病心绞痛点按穴位前后心电图对比,心电图明显改善。
二、经络学、全息医学、反射医学,三种体系穴位融合。
三、按摩一般应深及到骨膜,效果最好。
建立“骨膜信息、经气阴阳反馈体系”。
四、穴区设计简单合理,疗效确实,通俗易懂,简便易学。
脚病理反射区按摩法对泌尿生殖系统、脊椎四肢关节疾患疗效显著。
第一章概论
一、手是人体神志和脏腑的代表
1、经络上
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头痛、心烦、舌强;中渚穴---头痛、眩晕;
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中风昏迷、舌强不语、昏厥;
手太阳小肠经的前谷穴、后溪穴---惊风、抽搐;少泽穴---头痛、昏迷。
手少阴心经的少冲穴---癫狂;少府穴---悲恐善惊;神门穴---痴呆、恍惚、健忘;
手阳明大肠经的三间穴---嗜眠;合谷2穴---失眠;阳溪穴---癫狂痫;商阳穴---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汤水不下。
2、反射学体系
手的病理反射区五个手指头尖是额窦,大拇指第一节是大脑、小脑、三叉神经,手背第四、第五掌指关节后方有内耳迷路。
3、全息穴
手背第二掌骨骨侧穴位群的头,反映头脑的病变。
4、其他
五指张开,食指尺侧靠近指蹼根疼痛,这是便秘信号。
三、骨膜对经气、信息的传感和治疗作用
(一)骨膜
骨膜分外膜和内膜,内膜衬在骨腔里面。
外膜覆盖在骨的外面,是一层薄而坚韧的致密的结缔组织、紧贴骨的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内外膜是通过骨小孔连接成一体。
第二章点压按摩技术
一、准备工作
操作方法:患者全身放松,入静状态。
意念在治疗部位顺时针转动,
5~10分钟后,术者搓热自己的手,并搓热患者的手。
先顺序点压掌骨骨膜,同等力度,检查反应点。
或用指肚按摩检查反应点。
有反应点的,继续治疗100下至400下。
没有反应点,可以先按摩再点压再重点压再按摩的顺序从一头到另一头。
一般需要降的,从头到足,需要升的,从足到头。
头上的症状用对侧治疗。
其他用同侧治疗。
注意事项:
1、治疗一般在饭后1小时之后进行。
并嘱咐患者操作前后均喝一杯热水。
2、手指甲要剪短,要比皮肤低。
如果指甲长可以改变斜度,使指甲和皮肤共同作用,或者将指甲压弯来治疗。
目的是不让患者皮肤磨破。
如果起泡,不要碰破,使其自己吸收,而且起泡可以持续治疗。
3、可以擦点润滑油,防止皮肤磨破。
4、如有磨破可能,可以降低单疗程治疗次数,增加治疗疗程次数。
或者降低点压力量。
5、切忌病久心急,稍有疗效,就猛力点压,引起手部红肿。
6、有些慢性病,点压按摩当时没有反应,一周左右才有反应。
7、妊娠和经期的妇女不宜点压按摩。
8、有淋巴问题障碍的病人,点压按摩后,手腕尺桡茎突、脚踝肿胀,这是一种正常反应。
二、探查穴位的方法
1、点压骨膜疼痛,不点压了,很快就不痛了,正常治疗。
如果一直痛就是过了。
2、点压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不能承受之间为度。
一般智力劳动者的承受力是体力劳动者的一半。
3、点压与按摩的频率与患者心率同步最好。
4、点压时观察患者表情变化,如有苍白脸色出现,停止点压,休息一段时间,后减轻力量或调换穴位。
5、疼痛是病变在穴位和骨膜特定部位的反应。
6、疼痛有两种,针刺样疼痛和酸胀痛。
刺痛的患者经气感传灵敏,疗效好。
七、点压按摩的时间、次数和疗程
1、病情好转,压痛点消失,正常。
2、病情未好,压痛点消失,疲劳。
疲劳后可换手治疗,或交替治疗。
3、一般心病治疗左手,肝病治疗右手。
可以交替治疗。
第三章、择优选用穴位治疗疾病
1、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