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与水压的类比来认识电压的概念。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会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阅读电压表的使用说明书,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
4.用类比法学习电压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学生亲身实验,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淡化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电压的概念,会用电压表测电压
教学难点:用类比法理解电压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线、小灯泡、开关、干电池、电压表。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结合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当管两端存在水压时,水管中的水就会流动,形成水流。
由此可见: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二、新课教学:
1.电源与电压
请学生阅读教材P63页,思考:
(1)什么是电压? (2)什么是电源? (3)电压用什么字母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常用单位?(4)它们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展示,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归纳:(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也可以说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常用电源有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纽扣电池等。
(3)电压用字母U表示,电压的最基本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有千伏(KV)和毫伏(mV)。
单位换算关系是1KV=1000V,1V=1000mV。
教师补充:每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手机锂电池的电压是3.6V;家庭生活用电的电压是220V;对人体安全电压要≤36V。
二、怎样测量电压
学生阅读教材P65-66页的电压表使用说明书。
思考:电压表的电路符号,电压表的量程和接线柱的对应关系,电压表的实验方法。
教师介绍: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使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习是要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对比学习。
学生阅读后展示: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教师请学生观察电压表,认识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左边的标有“-”,是“-”接线柱,其余两个分别标有“3”“15”,表示“+”接线柱。
它有两个量程,把标有“-”和“3”的接线柱接到电路中,即0∽3V的量程,把标有“-”和“15”的接线柱接到电路中,即0∽15V的量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必要时需要“校零”。
(2)电压表必须并联在被测的那部分电路中。
(3)必须使电流从“十”接线柱流进,从“一”
接线柱流出。
(4)在不能预先估计被测电压大小的情况下,要先用试触法判断电压的大小,选择合适量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电压表常见故障:1.电压表指针左偏: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
2.电压表指针偏到最右端:电压表量程选小了。
3.电压表指针右偏很小:电压表量程选大了,为了测量准确应换用小量程。
4.电压表读数相差5倍:错读电压表量程。
学生完成教材P65页的填空来加深对电压表使用的认识。
学生代表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活动2 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的电压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一节电池、两节电池串联和三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测出并记录在课本上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那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四、作业布置:当堂反馈见教材P67,自评作业1.2.3.4题基础训练P42-43
五、板书设计: 13.5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
1.什么是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用字母U表示,电压的最基本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有千伏(KV)和毫伏(mV)。
单位换算关系是1KV=1000V,1V=1000mV。
2.怎样测量电压
(1)“校零”。
(2)电压表必须串联在被测的那部分电路中。
(3)电流“十”进,“一”出。
(4)不能预估计电压大小要先试触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