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详稿.docx

不规则物体体积说课稿详稿.docx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东莞市厚街镇中心小学曾丽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最后一节内容。

【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

( 大体上是应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利用知识的迁移、链接来解决数学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小组合作等探究活动,( 让学生亲历了发现的过程 )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明白求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排水法”。

操作和实验贯穿了课的始终,是一节很有价值的实践课。

【说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并运用“排水法”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教法学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

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所以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观察法、演示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并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因为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内容,前面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用公式计算。

而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学生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没有公式来计算感到很困难,不易理解。

所以我更注意加强了直观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和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相结合,让学生领会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向他们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用排水法中的“沉入物体后的总体积—原来没有放入物体的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

【说教学过程】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情境引入,导出课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动手操作、获取新知;3、拓展延伸、深化新知;4、综合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5、互动总结、课外讨论。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下面,我将对每个具体环节的教学安排予以说明。

(一)情境引入,导出课题。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就带学生进入这个情境,小芳的妈妈带小芳到一家水晶店水晶,里面的水晶可美了,看⋯⋯。

(方体水晶):是什么形状的水晶?怎求它的体呢?(正方体水晶)又是什么形状的水晶呢?怎求它的体呢?就很好地复了方体和正方体的体公式了,此出示:(不的水晶)小子的水晶,能直接求它的体?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引出了不的概念(板)。

生活中有很多不的物体,学生例,比如(板:梨、苹果⋯⋯)。

(数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景,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作好准备。

这些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又是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这些物体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手操作、取新知。

有什么方法求不的物体体呢?不用急,同学看下面的像(演示),就是求不的物体体的一般方法——排水法(板)。

通看了个像,学生已初步感知求不的物体体的方法,学整一的内容打下的基。

同又能提起学生的探索趣。

老出示第一个例(多媒体件演示):用量筒和水量出土豆的体。

通画的演示,学生初步地了解土豆的体=上升那部分水的体。

学生独立完成,并列式解答。

此我不急于公式,而学生合老的表(表不用示)(利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四人小再一次行操作,量各种不的物体体,通学生的手操作,深刻地体会求不的物体的体算方法 ----- - 排水法。

从而出不物体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物体完全沉入水里后的总体积-原来水的体积(板书)。

同时强调“完全沉入” (板书)。

这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三)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这时学生探索知识的激情不要让它停,马上出示:如果没有量杯,只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又怎样测量出不规则的鹅卵石的体积呢?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上来了。

由于学生有了用量筒测量的基础,和动画演示的帮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应该问题不大,但我想基本会用总体积-水体积的方法来完成。

这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上升那部分水是一个什么形状?(长方体)能直接求它的体积呢?这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好地总结出用长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的简便方法 =容器的底面积×上升那部分水的高度。

深化本课的知识内容,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 在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我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估计西红柿的体积,以验证猜想为目的,就使探索过程有了方向。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方法,让学生之间不同的思路进行碰撞,并在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使想法更加完善,明确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之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出西红柿的体积。

整个过程学生都参与策划、记录、测量,相信体验会更加的深刻。

得出规律后,进一步探索利用规则立体图形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层层递进的设计,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含量,也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体现了数学课特有的“味道”。

)(四)综合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在综合练习中,主要安排课本第52 页做一做的第二题,本题是对两种方法的很好应用。

在掌握基本方法同时,鼓励用好它的简便方法。

第二题是求鱼的体积,与上题有了很好地对比,使学生明白无论上升还是下降,方法是一样的。

第三题是练习九第7 题,学生对此题的理解有点难度,所以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倒入 5.5L 水是表示什么?选择哪种方法更好?此题是对学生正确选择哪种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更能深深地理解求不规则的物体的方法,从而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 在综合练习中,我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求珊瑚石、大圆球的体积,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后便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小组交流,给不同的孩子创造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条件;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从中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唯一性。

通过方法的对比,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在这里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互、外。

在本的尾声,同学学的收,同开展外拓展,学生用今天的知去:“如何量打了气的气球的体呢?”和一个不的海能用排水法求它的体?无疑是老又学生提出一个新的挑。

使学生很有趣在后展开。

同也把(向课外延伸 , 向实际生活延伸)达到一个升⋯⋯。

【板】本的板,明了,能学生清晰了解公式的来由和它的构特点。

( 这节课渗透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想,按照以下五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获取新知——拓展延伸、深化新知——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 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三个数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要活动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发展智慧的舞台,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整一,遵循学生的知律,有直到抽象,由浅入深,深入,采用小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这节实践活动课,数学只是作为一种计算的工具,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点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和新尝试。

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提高了难度,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改变了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性格,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学会欣赏别人。

在活动中关注学生互动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