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章 电催化过程

02章 电催化过程


3.循环伏安曲线的分析
某种催化剂能对电极上发生的氧化反应起催化作用, 体现在循环伏安图上就是E pa 负移(即η↓) 或E pa 基本 不变,而i pa↑.
Ipa
Epa
•实例:甲醇的电催化氧化
PtRu
PtRu:起始氧化电 位相对于单纯Pt负 移 了 0.13V, 甲 醇 氧 化峰峰电流大幅上 升。 结论: PtRu对甲醇氧化有 较高的电催化性能 单纯的Ru对甲醇无 催化氧化活性。 Ru的加入对Pt有明 显的改善作用。
端基式 (Pauling) 桥式
O O -O M
⑴侧基式
O -O
O
M
⑵端基式
M
⑶桥式
M
大多数金属:氧以端基式吸附形式吸附,O2以二电子途径还原。 金属铂:氧以侧基式和桥式吸附为主,O2以直接四电子途径被还原。
ω 0 , ilim = 0.62nFADR2/3υ-1/6cRbω1/2(直线)-浓差极化相关
第三步:
1mmol/L
作Koutecky-Levich图
(较高转速下)-混合控制
2mmol/L
Ilim-1
实验测得的截距与反应
物浓度成反比:
4mmol/L
而截距= (nFkAΓcRb )-1 求
得b=1
2、电催化的本质:
通过改变电极表面修饰物(或表面状态)或溶液相中的
修饰物,大范围的改变反应的电极电势与反应速率,使电极除
具有电子传递功能外,还能促进和选择电化学反应. 影响因素 不仅与催化剂的活性有关,还与电场及电解质的本性有关;
高电场强度对参与电化学反应的粒子具有明显的活化作用, 活化能大大降低,可以在远比通常化学反应低得多的温度下 进行。
或发生歧化反应:
2H2O2→2H2O+O2 碱性溶液中: O2 +H2O+2e →HO2- +OH (催化分解) Ψθ = -0.065V
HO2- +H2O+2e→3OH -
Ψθ = 0.867V
(2) 氧气与电极表面的作用方式对还原途 径的影响
氧分子在电极相表面吸附的方式
侧基式(Griffiths)
第四章
电催化过程
§2.1 §2.2
电催化原理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2.3
§2.4
氧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
§2.1 电催化原理 一、电催化的类型及一般原理 三、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三、评价电催化性能的方法
概述
1、电催化的定义
在电场作用下电极表面或液相中的修饰物促进或 抑制电极上发生的电子转移反应,而电极表面或溶液 相中的修饰物本身并不发生变化的化学作用.
2.媒介体应具有的主要性质:
能稳定吸附或滞留在电极表面; 氧化-还原电势与被催化反应的 电势接近; 呈现可逆电极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且氧化态和还原态均能稳定存在; 可与被催化的物质之间发生快速 的电子传递; 一般要求对氧气惰性或非反应活 性 总反应:A + ne B
O + ne
R
R + A→ O + B
⑴过渡金属及其合金
活性最高的是Pt、Rh等贵金属(i0大)
中等活性的是Ni、W、Mo等
Pb、Hg、Tl、Cd等电催化活性最差
⑵金属氧化物
H2在低η下析出时,金属氧化物呈现出较高的稳 定性。其反应机理是EE机理:
--H3O+或H2O放电 :
H3O++e+M-O→M-OH+H2O 或 H2O+e+M-O→M-OH+OH (酸性介质) (中性或碱性介质)
H3O+(溶液本体)→H3O+(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或OH-(溶液本体)→H2O或OH- (电极表面附近液层)
⒉电化学反应步骤: 电化学还原产生吸附于电极表面的氢原子。 酸性介质: H3O+ +e+M→MH+H2O 中性或碱性介质: H2O +e+M→MH+OH -
3. 脱附步骤
1.氧气还原的机理 ⑴氧气在不同电极上还原的两种可能途径: ①直接四电子反应途径 酸性溶液:O2 +4H+ +4e→2H2O Ψθ=1.229v
碱性溶液:O2 +2H2O+4e→4OH -
Ψθ=0.401v
②两电子反应途径 酸性溶液中: O2 +2H+ +2e→H2O2
Ψθ=0.67v
H2O2 +2H+ +2e→2H2O Ψθ=1.77v
(二)非氧化—还原电催化:
催化剂本身在催化过程中并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 M S
A
→ B + ne
M
B
蛋白质和酶的催化反应,了解,10min
二、影响电催化性能的因素
• 电催化剂的性能具备的特点:
– 催化剂有一定的电子导电性。 – 高的催化活性。 – 催化剂的电化学稳定性
影响电催化活性的因素
3.种类:
异相电催化
氧化—还原电催化 均相电催化
氧化—还原异相电催化 (1)优点:简单电子反应、用量少、速度快、无需分离. (2)应用事例:
a.甲苯→苯甲醛(氧化反应)
Mn+→M(n+1)+ + e
4M(n+1)+ +C7H8 + H2O→ 4Mn+ + C6H5 -CHO + 4H +
反应在Mn + / M (n+1)+ 电对的电势下发生
ω Koutecky-Levich图
-1/2
催化反应对抗坏血酸是一 级反应。
㈢计时电流法:
评价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例
I0
100 dI 毒化速率= (% / s ) I0 dt
催化剂 c
(%/s) 0.00217
b
a
0.00190
0.00145
H2SO4 溶液中甲醇在3种催化剂上的计时电 表明a催化剂对甲醇氧化有最好 的电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抗毒 流曲线(25℃,电势:0. 7V) 化能力.
其中:ilim是有催化剂时的极限电流,ilev是空白电极时的 极限电流
ilev = 0.62nFADR2/3υ-1/6cRbω1/2 (2)
ik = nFkAΓcRb (3)
说明: ω为转速,k为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A为电极的几何面积,Γ为电极
表面上催化剂的浓度,n为电极反应的电子交换数,cR为基体溶液中反应物R 的浓度,F为法拉第常数,D为反应物R的扩散系数,b为反应级数
--运用光谱技术(例如现场的红外光谱)检测催化
反应发生时产物或活性中间体初始形成的电势、或毒 化物种消失的电势等 --判别在所研究的催化剂上电极反应发生的电势。
§2.2
氢电极反应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二、氢气氧化的电催化
一.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㈠氢气析出的过程: ⒈液相传质步骤: 酸性介质:
⑴超低过电势金属,a:0.1~0.3v
⑵中等过电势金属,a:0.5~0.7v
⑶超高过电势金属,a:1.0~1.5v
2.电极材料对H2析出与M-H键强度的关系:
H2析出反应的最大速率发生在M-H键强度为中 等值时的情形。
-6
-4 lgi0/A.m-2 -2 0 2 4 6 230 240 250
.
Pb
改变电极电势,可以控制氧化或还原反应的方向。
输入的电流可以用来作为反应速度的依据。 反应前后的自由能变化幅度大。
4、电催化反应与常规电化学反应的区别
电催化反应 基于电化学反应,在电极上修饰表面材料及催化材料,产生 有强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活性物种,从而提高电化学氧化还原
的速度。
一般电化学反应
较为简单的电极过程,生成产物的效率明显低于电催化反应。
由1,2,3式得
ilim-1 = (nFkAΓcRb )-1 + (0.62nFADR2/3υ-1/6cRbω1/2 ) -1
可知:
ilim-1与ω-1/2为直线关系,截距、斜率均与反应物浓度呈反比。 其中截距= (nFkAΓcRb )-1 ,从截距与浓度关系可求反应级数 斜率= (0.62nFADR2/3υ-1/6cRb) -1 ω , ilim= nFkAΓcRb ; ω 0 , ilim = 0.62nFADR2/3υ-1/6cRbω1/2
㈡析氢机理
⒈迟缓放电理论:
电化学反应是整个析氢反应过程的控制步骤。 ⒉复合理论: 复合脱附步骤是整个析氢反应过程中的控制 步骤。
⒊电化学脱附机理:
电化学脱附步骤是整个析氢过程的控制步骤。
㈢氢气析出的电催化
在不同电极上氢气的析出存在不同的过电势,而η 的大小反映了电极催化活性的高低。 ⒈η与金属电极材料 η=a+blgi
(四) 稳态极化法
通过施加一定的电势(或电流)于催化电极上,然 后观测电流(或电势)随时间的变化,直到电流
(或电势)不随时间而变化(或随时间的变化很小)时,
记录下电势—电流的关系曲线。
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最实用的方法
•实例
甲醇的H2SO4溶液在
三种不同催化剂电
极上的线性扫描曲 线(25oC)
㈤光谱电化学法:
实例:聚苯胺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催化氧化研究
第一步: 测定同一浓度下不同转速时的稳态极化曲线 改变浓度,重复上述过程
3 2 1
φ
第二步: 作Levich图
Levich图
4mmol/L
ilim
2mmol/L 1mmol/L
ω
, ilim=
nFkAΓcR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