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存在的必备条件: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
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3. 组织和管理的关系①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③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④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4.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①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②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③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④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5.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人、群体、组织6..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7.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有三层含义: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③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9.新组织的特点①网络化②扁平化③灵活性④全球化⑤多元化10.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分类:①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服务性研究、行动性研究)②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其中包括描述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因果性研究)③以研究变量的可控性程度分类(1)文献研究(2)案例研究(3)实际调查研究(4)实验研究11.研究步骤:①明确问题②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③形成假设④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⑤观察-测试-实验-论证⑥总结和反馈12.人性假设理论:①“经济人”假设,又称X理论。
②“社会人”假设③自我实现人假设④复杂人假设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按重要性排列的(1)生理需要:食物、性生活和空气(2)安全需要:是对有保证得生理和情绪环境的需要(住房、穿衣等)(3)社交需要:同社会过程有关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4)尊重需要:包括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以及对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5)求知需要:知识、了解、探索事物的需要(6)求美需要:追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实现持续成长和个人发展的潜力14.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15.动机: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16.需要转变为动机的条件有两个:①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②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17.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①目标导向行为②目标行为③间接行为18.动机的特征: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
19.动机的三种机能:①始发机能②导向、选择机能③强化机能20.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21.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22.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
23.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们的行为的核心因素。
24.终极价值观: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25.工具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喜欢的行为方式或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26.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共同点: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和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
27.影响知觉的准确性因素:知觉者主观因素、知觉对象特征、知觉环境的特点①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与动机、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②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
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简明性规则);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后果;③情境因素: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灵敏度,在环境作用下发生变化,表现为: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28.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主要包括对人的知觉(外部特征)、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等。
29.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点盖面);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对比效应是指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与我相似效应(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它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30.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推论。
第三,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3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32.价值观体系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
33.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管理中的应用)首先:组织目标、愿景和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员工和群体的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引导。
其次,在组织管理中,要致力组织文化建设,根据组织的使命、任务,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努力使组织的所有成员接受并赞赏,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最后,管理者还必须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33.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34.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
35.员工作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
员工态度测量:态度调查,工作满意度调查,组织承诺测量(员工忠诚度)36.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①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和这种作用的复杂性。
②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
③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广度和深。
④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37.人格(个性)(personality):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行为并使个体与其他个体有着区别的一系列特征的总和。
人格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情景。
人格的特点:整体性和层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一般性和独特性。
38.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类型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意义:①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②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队战斗力;③做好思想工作。
39.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
40.“大五”人格模型①外向性②随和性③责任心④情绪稳定性⑤经验开放性41. 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控制点;马基雅维里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A型人格。
42.能力(ability):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反映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能力与知识区别: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
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的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发展的。
联系: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43.能力包括:一般能力:①观察能力②语言能力③想象能力④记忆能力⑤操作能力⑥思维能力特殊能力指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活动应具备的能力。
44.人的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量、质、发展三方面加以分析:①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量)②能力的类型差异(质)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5.工作中的能力因素:心理因素,体制能力,实践能力,情绪能力(情绪知觉,有效控制,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46.能力和组织行为应处理以下问题:①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②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③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④有效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⑤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47.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研究意志的目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般把意志品质归纳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
48.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种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和持久稳定的兴趣,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
兴趣在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中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调动人们认识和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学习或活动效率;兴趣影响人的工作方向选择;兴趣可以培养。
49.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特征:社会性、内心体验和外部反映、实践性。
根据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性和对人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四种基本形态:心境、热情、激情和应激。
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首先,情感给予我们一种唤醒,激发更为强烈的行为动机。
其次,情感在社交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功能。
最后,情感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过程。
50.贝克尔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随着对组织的“投入”的增加而产生的一种甘愿全身心地参加组织各项工作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