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独特的风俗ppt课件
• (2)泉州古时为闽越之地,有不少土著习俗;再加上泉 州自古就是通商口岸,受异国风俗影响。种种习俗糅合之 后,使沿海地带的婚俗比其他地方更为复杂和隆重。 从
地域上看,泉州沿海地带物产丰饶,气候宜人,传统上就 是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泉州经济发展迅猛,经 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一,为高嫁妆现象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 土壤。
18
3
婚礼
• 特色:高嫁妆婚俗 • 程序:六礼 “纳采”、“问名”(三日
圆)、“纳吉”、“纳征”、“请期”、 “亲迎” • 特色: 亲迎 嫁妆
4
亲迎
• 1前期准备:盘担(“轿前盘”)
• 结婚前两三天就开始忙碌了。因为还要准备盘担,也称 “轿前盘”, 即男方在结婚前夕(女方上轿之前)用大盘小盘,将花包、 茶叶、水果、全猪、鸡、面线、鲜花、蜡烛等送到女方家 中。女方再将嫁妆写在一张红纸上,裱入相框,同时还要 准备一点水果、糖果、姜母、芋胚和鲜花等让男方带回, 男方在家中宴请亲堂 盘担无非就是糖果、饼干、糕点、鱼肉之类的要一担一担 装好要分给亲朋好友。根据关系的亲疏决定盘担的多少。 一般最大份的盘担是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其次 是舅舅,姑姑,姨姨;接着是远亲和朋友。大大小小加起 来也有一百多份
• (3)文化,我国国民性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面子,
导致撑场面的现象非常普遍,高嫁妆婚俗就是其中的典型。
还有,中国人自小就习惯于生活在家族关系的呵护之下,
处处弥漫着中庸之道,不像西方那样崇尚独立,以至于父
母要为孩子操心到老,因为担心女儿婚后受气而给高嫁妆
就是一种表现。
16
• (4)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晋江独特的风俗
• 1普渡 • 2婚俗 • 3高甲戏
1
普渡
• 由来:原始社会的鬼神崇拜
• 目的:敬寄亡魂
• 演化:中元节 盂兰盆会 (故事)
•
宋代---明清(道光)---新中国成立---
--------至今
• 规模最大:龟湖大普(石狮)
2
•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 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 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 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 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 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 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 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 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 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 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 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 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 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 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 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 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 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 “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 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 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矛盾,离婚率很高。 17
高甲戏
•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 •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
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 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 •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 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 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 (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 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
• (6)媒婆促成有关系 .高嫁妆、高聘金现象与媒婆的极力
促成有很大关系,媒婆牵线成功一桩婚姻,就能拿到聘金、 嫁妆总和10%的红包,因此,媒婆会极尽三寸不烂之舌促 成婚事,甚至在男方这边说女方会有多少嫁妆、在女方那边 说男方会有多少聘金。男女双方、亲家间互不了解,在短时 间内包装出来的婚姻和亲戚,往往容易在聘金返还环节出现
大多数沿海人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受到落后、 保守的观念支配,容易落入俗套。婚礼按照繁琐礼俗来,缺 乏个性、品位的现象变得很普遍。
• (5)边缘性远儒性所致 . 高嫁妆的婚俗并不符合儒家“礼” 的规定。远古时期婚俗有“六礼”之说,到宋代至明清时期, 就简化到了“三礼”甚至“一礼”,并未主张铺张浪费。这 一风俗的形成,有地理上的边缘性(即泉州地处沿海地带) 和文化上的远儒性(即远离传统文化结婚当天 • 老人婆相当重要 • (1)新娘在娘家梳妆打扮 • (2)迎娶 • (3)到达新家 • (4)酒席
9
10
11
12
13
14
15
嫁女儿这么贵的缘由!!
(泉州师院陈桂炳教授 )
• (1)晋江等沿海人的祖先多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的 中原人,承载了大量中华文化传统。晋朝人好攀比爱斗富 的习俗,使其后裔———晋江人在潜意识中受到一定影响;
5
6
嫁妆
• 所有的家具(床除外),电器都是由女方家购买,最最不 济的也要将聘金原封不动返还。反正嫁女儿花钱是一定的 拉。还有一个很夸张的是,女方的陪嫁,一般是银行存折, 要打印出来放大,用镜框镶好搁新房里让人看。所以,去 喝喜酒的人第一眼看新娘,第二眼就是看这张存折拉。
• 嫁妆准备完还不算完,还有很多其他必备品。有七桶(脸 盆,水桶,便盆和将来孩子的澡盆等共七件,还要在这里 面压糖和钱),铅,茶叶梗和竹叶(将这些剪碎新娘上婚 车时洒在新娘身上。铅在闽南和“缘”同音,新娘出嫁那 天穿的衣服从内到外都要用红线缝上圆铅片),两个箱子 (新娘至少要准备7套衣服,结婚7天内每天都要换新,箱 底还要放压箱钱),还有化妆品、香水等等零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