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胎膜及脐带基本知识
单卵孪生图示
2、 单卵孪生: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两个胚胎。 (1)特点: 胎儿性别完全相同, 遗传基因完全一 样 他们之间做器官移植不发生排斥反应 相貌和生理特点很相似。 (2)原因: 胚泡期:
胚泡内分化出两个内细胞团,各自形成一个胚胎;共用一个绒毛膜 和一个胎盘,但有各自羊膜腔; 胚盘期: 同一胚盘上形成两个原条和脊索,诱导形成两个胚胎;共用一个绒 毛膜和一个胎盘,生活在同一个羊膜腔内,易发生联体畸形。
人绒毛膜促乳腺生长激素; 雌激素和孕激素。 ●如有害物质通过胎盘膜进入胎儿体内,可造成胎儿畸形。 胎盘物质交换图示
反应停药物致胎儿肢体畸形
三、双胎、多胎与联胎: (一)双胎(twins): 双胎又称孪生,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 1%。 1、 双卵孪生:一次排出两个卵细胞,都受精后发育两个胚胎。 特点: 胎儿性别可相同或不相同 遗传基因型不完全一样 相貌和生理特点的差别如同一般兄弟姐妹 每个胚胎有各自的胎膜和胎盘,
┌─ 合体滋养层 ●早期胎盘膜┤ 细胞滋养层和基膜
│ 薄层绒毛结缔组织 └─ 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 第 4 个月以后,绒毛的细胞滋养层退化消失、毛细血管周围的 结缔组织逐渐消失,合体滋养层变薄,胎盘膜变薄,其厚度仅为 2 μm,通透性很强,有利于胎血与母血间的物质交换。 ┌─ 薄层合体滋养层 ●晚期胎盘膜┤ 共同基膜 └─ 绒毛毛细血管内皮
前 6 周:绒毛膜表面绒毛均匀分布 第 3 个月时:绒毛膜分成两部分 平滑绒毛膜:包蜕膜侧绒毛萎缩、退化消失形成。 丛密绒毛膜:基蜕膜侧血供充足,绒毛多分支,生长茂密,它与基 蜕膜组成胎盘。 胚胎发育增长: 羊膜腔扩大 平滑绒毛膜、羊膜、包蜕膜、壁蜕膜愈合,子宫腔逐渐消失。 (五)脐带(umbilical cord): 是连于胚胎脐部与胎盘间的索带,是胎儿的生命线。 1.脐带结构: 外被羊膜, 内含: 体蒂分化的粘液性结缔组织 脐动脉两条 脐静脉一条 2.脐带作用: 胎儿血与母血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 3.脐带长度: 足月胎儿脐带长 40~60cm,粗 1.5~2cm。 透过脐带表面的羊膜,可见盘曲缠绕的脐血管。 4.脐带异常: 脐带过短→娩出时引起胎盘早剥,造成出血过多; 脐带过长→脐带绕颈(或脐带打结)→致胎儿发育不良,甚至窒息死
光镜结构: 胎儿面: 羊膜 40~60 绒毛干(固定绒毛):
以细胞滋养层壳固着于基蜕膜上。 丛密绒毛膜绒毛干发出侧支(游离绒毛),浸泡在绒毛间隙的母血中。 母体面:基蜕膜 绒毛间隙:充满母血,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开口于绒毛间隙。 胎盘隔:由基蜕膜构成的短隔伸入绒毛间隙内称胎盘隔。 (二)胎盘的血液循环:
●母体动脉血→子宫螺旋动脉→流入绒毛间隙→物质交换→ 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子宫静脉→母体内 (三)胎盘膜
1.定义: 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 构,称胎盘膜(placental membrane)或称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2.组成: 在胎盘发育早期,胎盘膜相对较厚(25μm),有四层 组织构成:
亡。 脐带形成
胎盘
二、胎盘 (placenta) (一)胎盘的结构 1. 胎盘形成:人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基蜕膜共同构 成的圆盘状结构。 2. 胎盘结构: 肉眼结构: 中央厚,边缘薄,重 500 克;直径 15~20 厘米;分为两个面 胎儿面光滑:表面覆盖有羊膜,脐带附于中央或略 母体面粗糙:为丛密绒毛膜和基蜕膜,可见 15~30 个胎盘小叶。 人胎盘模式图
┌─羊水过少: 羊水少于 500ml ┤
└─ 羊水过多:羊水多于 2000ml 羊水过少或过多均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 羊水作用: ① 使胎儿均等发育,防止粘连.
② 胚胎可在羊水中自由运动,有利于骨骼发育.
③ 保护胚胎,免受外力的压迫与震荡.
④ 分娩时可扩张宫颈,冲洗产道.
(四)绒毛膜(chorion)
卵裂球期: 卵裂球分成两团,各自发育为一个完整的胚胎。
(二) 多胎:
一次分娩出两个以上新生儿为多胎。 发生率低,三胎约万分之一,四胎约百万分之一。 七胞胎
(三) 联胎:在单卵孪生中,当一个胚盘出现两个原条并分别发 育成两个胚胎时,若两原条靠得较近,
胚体形成时发生局部联接,称联体双胎。 1、 对称型联体双胎:分为头联体双胎、臀联体双胎、胸腹联体双 胎等。
┌─ 合体滋养层(syncytiotrophoblast)
┌─ 滋养层→┤
1.组成:→
─ 细胞滋养层 (cytotrophoblast)
└─胚外中胚层
2.绒毛膜发育:
第 2 周末:
绒毛膜上布满密集的初级绒毛干:
外面为合体滋养层
中央为细胞滋养层
外面为合体滋养层
绒毛膜
人绒毛膜
4.绒毛间隙: 绒毛干之间的腔隙,称绒毛间隙. 5.绒毛膜作用:绒毛膜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氧气,丛密绒毛 膜参与组成胎盘。 6.绒毛膜变化:
1.胎盘血循环特点: 胎盘内有母体血和胎儿血两套血液循环, 两者的血液在各自的封闭管道内循环,互不相混,但可进行物质交 换。 胎盘血循环模式图
2. 胎盘血循环途径: ●胎儿静脉血→经脐动脉→ 流入绒毛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静脉血变动脉血→脐静脉→胎儿体内 ↓↑
二氧化碳↓↑氧气
代谢产物↓↑营养物质 ↓↑ ↓↑
胎膜、脐带和胎盘 胎膜和胎盘: 对胚体起保护、营养、呼吸和排泄作用的附属结构, 即胎膜和胎盘。丛密绒毛膜与子宫基蜕膜相结合构成胎盘。胎膜、 胎盘与子宫蜕膜总称衣胞,在胎儿娩出后,衣胞也随即排出。
一、胎膜(fetal membrane):包括羊膜、绒毛膜、卵黄囊、尿囊 和脐带。其中卵黄囊和尿囊属退化器官。
┌─ 羊膜上皮:单层扁平上皮 2.组成 ┤
└─ 胚外中胚层
3.意义: (1)参与形成原始脐带:由于胚体长大、羊膜腔扩大和胚体凸入羊膜 腔内,羊膜在胚体的腹侧包裹卵黄囊、体蒂及尿囊而形成.
┌─ 外包:羊膜
原始脐带组成┤
┌─ 卵黄囊
└─ 内:┤ 体蒂
└─ 尿囊
羊膜特点
羊膜形成及意义
(2) 由羊膜上皮产生羊水: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胚胎在羊水中生长 发育。 ● 羊水特点:呈弱碱性,微黄,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胎儿的代谢 产物,不断更新。 ●羊水量:正常足月胎儿分娩时约 1000~1500ml
(一) 卵黄囊(yolk sac): 1.位置:卵黄囊是连于原始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囊状结构。 2.组成:胚外内胚层与胚外中胚层. 3.演化: 人卵黄囊不发达,内没有卵黄。卵黄囊被包入脐带后,
与原始消化管相连部称卵黄蒂,卵黄蒂第 6 周闭锁,卵黄囊逐渐退 化。
4.存在意义: ●人体造血干细胞的发源地: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壁上的 胚外中胚层形成的血岛。 ●人类原始生殖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尾侧的胚外内胚层,原始 生殖细胞迁移到生殖嵴,分化为生殖细胞,并诱导生殖腺形成。
人早期胎盘膜结构模式图
人晚期胎盘膜 (四)胎盘的功能 1. 物质交换: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血中获得营养和氧,排出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胎盘具有相当于出生后小肠、肺和肾的功能。 2.内分泌功能: 胎盘亦是一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数 种激素,对维持妊娠起重要作用。 主要激素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2、 不对称型联体双胎:形成寄生胎或胎中胎。
(二) 尿囊(allantois) 1.形成: 胚胎发育第 3 周,从卵黄囊尾侧向体蒂内伸出的一个指状盲囊为尿 囊。 2.演化: 人胚尿囊很不发达,仅存 4 周即退化.尿囊闭锁后形成膀胱至脐的 脐正中韧带。
┌─ 两条尿囊动脉形成→两条脐动脉 3一条脐静脉
第三周胚体在演化中 (三)羊膜(amnion): 1.特点:是一层半透膜的薄膜,坚韧,无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