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


二、代用货币





纸制的货币凭证,能在市面流通,被人们普遍 接受。 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货币作为保证,可自由 地用代用货币向发行机关兑换成实物货币,如 金、银等。 印制成本较低,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 损和有意切割,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易伪造和损坏。 以贵金属作为保证和准备金,跟不上日益扩大 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需要。

3.金准备制度
是国家规定的黄金储备的收支、统计、 核算和黄金管理的制度。
金本位制下的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黄金储 备,其作用主要是:
(1)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准备金。 (2)作为扩大和收缩国内货币流通的准备金。 (3)作为支付本位制 金属货币制度 银币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 双本位制 跛行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会的货币流通极为混乱。 3.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形成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为克服货币流通的混乱状况, 以法令或条例形式对货币流通作出种种规定并 使之制度化的过程。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1)规定货币金属 即规定哪一种或哪几种金属为币材。
币材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币材的不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一、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 物的特殊商品


1.货币首先是商品,这是理解货币本质的 基点。 2.货币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有两个基本特征:

①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②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一种商品的价值必须用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 品来表现。 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 式称为价值表现形式,或简称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 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10斤茶叶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3.金本位制


(1)概念 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2)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是指国家规定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金铸币作为 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主要特点是: ①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从而保证黄金 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②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代表一定 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现 象。 ③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从而保证世界市场的 统一和汇率的相对稳定。

三、贮藏手段
1.概念 即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 职能。 2.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特点 (1)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2)必须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

3.金属货币流通与纸币流通下货币贮藏的作用 (1)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贮藏具有自发 调节货币量的作用。 (2)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能否发挥贮藏手段 职能的关键在于纸币能否稳定地代表一定的价 值量。

3.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1)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 币单位。它最初是以金属重量单位名称命名。 (2)货币单位名称与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 离的原因:① 外国货币输入的影响;② 币材 的改变;③ 国家铸造不足值的货币。 (3)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与联系。

二、流通手段
1.概念 即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所发挥的职能。 2.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2)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本体,可以用货币符 号来代替。 (3)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
一、实物货币



历史上牲畜、盐、茶叶、皮革、酒、贝壳、铜、 铁、银、金等都充当过货币。 早期的实物货币存在实物笨重、携带不便、难 以分割、质地不一、易遭损失等缺点。 后来实物货币逐渐稳定地由金、银、铜等金属 货币担当。其主要特点是:①普遍可接受性; ②价值稳定性;③价值均质可分性;④轻便和 易携带性。
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 ①纸币(银行券)。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②硬币。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③存款货币。经济交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④电子货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采用电子数据形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 式。如信用卡、储值卡、电子钱包等,以及利用自动柜员 机、电话银行和计算机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使用的货 币。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1只绵羊

或20斤米
或10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
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1只绵羊
或10捆烟叶
或其他商品
(4)货币价值形式 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 表现,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实物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货币形态的发展:
名实相符──名实不符──名实脱离 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
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是指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
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 被人们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 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下,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
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 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 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货币 的共性;货币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不同 的生产关系,这是一定社会形态下货币所具有 的个性。


1.在奴隶社会,货币作为购买奴隶的工具,反 映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关系。 2.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以货币地租的形式来 剥削农民,货币体现着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关系。 3.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转化为资本,被资本 家用来购买特种商品——劳动力,成了资本家 占有剩余价值的工具。

五、世界货币
1.概念 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必须脱掉“民族服装”。 3.世界货币流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现象: (1)许多国家的货币在国际间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 (2)黄金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仍是国际间最后 的支付手段。

上述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 现,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2)辅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 易和找零之用。 一般用较贱金属铸造,是不足值的铸币,其实 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 只能由国家来铸造。 仅具有有限法偿能力。 规定辅币可按固定比例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银行券和纸币


银行券和纸币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符号。 1929—1933年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后,各国的银 行券都不再兑现,从而演变为不兑现的纸币。 政府根据流通手段的特性,有意识铸造和发行 不足值的铸币,直至发行本身几乎没有价值的 纸币,并通过国家法律强制其流通。
(第五套)
(第四套)
(第三套)
(第二套)
(第一套)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一、关于货币起源的种种学说
1.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1)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 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 (2)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认为货币是为适应 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 2.西方货币起源说 (1)创造发明说 (2)便于交换说 (3)保存财富说
货 币 制 度
金银复 本位制
金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1)概念 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2)类型 银两本位制(中国)与银币本位制(欧洲)。 (3)崩溃原因 ①世界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币值不稳定。 ②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用于巨额支付。 ③白银质地易于磨损。

2.金银复本位制

第五节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1.货币制度的概念 一国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 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2.由于铸币流通的分散性和变质性(铸币铸造
权分散,铸币重量和成色不统一;铸币不断变 质,即重量减轻,成色降低),前资本主义社
三、信用货币



由一国政府或金融当局发行并提供信用保证,但 发行量须控制在经济发展需要的限度内。 与贵金属货币脱离关系,不可兑换贵金属货币。 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所代表 的货币价值可能发生贬值或升值。 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① 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②人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
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职能时,
假定金是唯一的货币商品。
一、价值尺度
1.概念 即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 大小时所发挥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 要的职能。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 (1)货币本身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 (2)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3)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执行价值 尺度职能。

我国企业存款和城乡居民储蓄能否起 到货币贮藏的职能作用尚存争议。

四、支付手段
1.概念 即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 行使的职能。 2.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 (1)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2)商品出售和货币支付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 (3)不仅服务于商品流通,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4)支付链条的断裂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