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现存问题浅析

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现存问题浅析

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现存问题浅析
【摘要】劳动就业权是残疾人与普通人一样共同享有的重要权利。

30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改善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实现。

但是,残疾人在实现劳动就业权尚存问题。

表现在残疾人劳动报酬低,就业率低;技能培训不到位,就业能力较差;就业扶助制度不完善,扶助措施不到位等等。

保障其劳动就业权就应给予残疾人以特别的扶助,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力,提高残疾人的素质和就业水平。

【关键词】残疾人;劳动就业权;问题浅析
劳动就业权是残疾人最基本的人权,也是残疾人与普通人一样共同享有的重要权利。

《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内容、实现途径、保护措施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残疾人的劳动就业问题也备受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加大管理和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实现。

积极推行按比例就业措施以及其他扶助措施,使得每年都有大批的残疾人加入就业的行列。

据统计,仅2012年我国城镇新安排58万残疾人再就业。

同时,伴随着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增加,残疾队伍的总体素质也稳步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能力和就业能力。

即使这样,我们也看到,残疾人在实现劳动就业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残疾人劳动报酬低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30年来,我国残疾人的总体就业水平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十五”期间,残疾人就业率从70%提高到80%,“十一五”期间,我国残疾人就业率从80%提高到了84%。

“十二五”刚刚起步,残疾人总体就业水平在持续提升,2011年,残疾人就业率达86.9%。

2012年底,城镇残疾人累计就业人数达763.6万人,农村残疾人累计就业达到11042万人。

这些统计数字足以说明我国残疾人总体就业水平和就业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残疾人的总体就业水平还是偏低,其就业率远远低于其他人口。

以2011年度为例,残疾人的就业率为86.9%,也就是说,失业率为13.1%,而同年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7%。

残疾人就业水平的提高是与上一年相对而言的,如果同城镇总人口的就业水平对比,残疾人的就业水平就相对低下,假如考虑残疾人就业的质量水平,就更加相形见绌了。

因为许多适龄的残疾人参加工作,所从事的多数是一些劳动简单、报酬低下的工作,其劳动权益也得不到相应保障。

市场经济以来,许多大中型企业大量破产倒闭,致使大批工人失业,待业的劳动力数量尤为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对残疾人就业所采取的扶持政策。

况且残疾人具有自身残疾,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特点,
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福利企业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直至破产,因此导致更多的残疾人失业。

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全市福利企业数目从2001年的13家减少到了2012年的6家,残疾人就业人数从2130多人减少到1016多人。

从吉林省内的几个大市来看,长春市和松原市的福利企业及残疾人就业数目也出现了萎缩的趋势。

2 残疾人技能培训令人担忧,就业能力亟待提升
因为身体残疾,其就业的能力自然受到条件的制约,无法同健全人竞争。

就目前各地残疾人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残疾人就业结构相对单一,他们工作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收入偏低。

如肢残人在福利企业从事一些较为简单机械的劳动,一些盲人学习简单的按摩技术等。

然而,虽然他们受到身体条件的制约,但也不能单纯地说,他们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资较低的工作。

如果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就业培训,依然可以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事实上,近30年来,我国对残疾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在逐年增加,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在逐步提升。

新时期我国政府已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并在稳步推进。

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由1990年的不足30.6%提高到2012年的86.4%。

特教学校由1990年的857所增加到2012年的2014所;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5374个。

”但是,综合来看我国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依然令人担忧。

据悉,我国残疾人文盲率高达60%,盲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仅有59%。

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仍有215080人。

数据表明,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些严重地制约了残疾人总体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尽管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事业,但是,我国适龄残疾人数量庞大,与其职业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培训机会相比,便显得极其有限。

当前我国总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之残疾人的教育程度低下以及职业培训机会稀少,越发显得残疾人就业更加困难,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结构。

3 残疾人就业扶助制度不尽完善,扶助措施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群体、企业推出了不少扶助措施,以此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结构,大力促进残疾人再就业。

如组建并逐步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通过辅导、帮助、培训等方式,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能力;推行按比例就业政策;给予福利企业以及个体残疾人就业以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扶持措施,等等。

这些残疾人就业扶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残疾人的就业渠道。

然而,现有的残疾人就业扶助制度不尽完美,相应的扶助措施落实得不到位,因此,影响了相关扶助制度和措施的作用的发挥。

为了便于残疾人参与社会,使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能够就近就业,实施按比例就业不乏是一种促进残疾人就业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实际上,在我国推
行多年的按比例就业政策也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2011年城镇新安排就业的48万残疾人中就有21万人是由政府干预、社会各单位以及大中型企业按比例安排就业的。

可是,由于基层落实力度有些折扣,使得按比例就业的扶助政策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数量也没有计划的那么多。

例如,据调查资料显示,吉林省参与实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单位有4472个,其中落实的比例不足的有683个,不仅不足还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就有1013个,全省还可安排残疾人就业打7500人。

而有些省、市为了搞活企业,招商引资,就通过各种理由免除企业参与实施按比例就业政策的义务,从而限制了按比例就业政策适用的范围。

残疾人劳动就业权是残疾人依法享有的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维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事关残疾人能否真正平等地参与社会,能否使残疾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就必须给予残疾人以特别的扶助,积极有效地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力,提高残疾人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水平。

应该采取“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技能”的方式,帮助零就业的残疾人家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努力加大行政扶持力度,促进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的能否顺利实现,它不仅关系到残疾人群体的自身利益,更事关我国能否顺利建成小康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