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沙沟隧道位于B7合同沙沟段,路线由左幅起点K96+000=右幅K96+000处分幅,至左幅止点HZK99+804.96=右幅K99+838.45处合拢。
其右幅隧道起止桩号为:K97+737.88~K98+351.25,全长613.37m,元谋端位于R=854.0661m, LS=120m的右转曲线上,武定端位于直线段上,纵坡元谋端+3.834%,余端+2.9%的单向坡,最大埋深约为146.6m。
左幅隧道起止桩号为:K97+674~K98+276,全长602m,元谋端位于R=776.909m, LS=120m的右转曲线上,武定端位于直线段上,纵坡采用+2.9%的单向坡,最大埋深约为101.79m。
设计图纸为左、右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隧道。
单跨净宽为11.20米,净高为7.1米。
本隧道按规范和救灾要求,洞内预留、预埋了供照明、通信、消防、等设施用的洞室和管、槽。
右幅设计图纸设计了共长50m的S1B及S2型衬砌,其余各段为S1A型明洞衬砌,S3、S4型复合式衬砌。
S2型衬砌段设计图采用了大管棚,,S4型衬砌段采用超前小导管,S4型衬砌段采用Φ28的超前砂浆锚杆,对前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后再开挖。
本分项工程为右幅S1B及S2型复合式衬砌段超前支护工程。
桩号分别为:K97+739.5~K97+764.5及K98+321~K97+346属于洞身浅埋段,主要工程量如下:超前管棚φ108×6:32141.7kg,锁脚锚杆:1560kg,C:S注浆:90.72m3二、工期及人员设备安排沙沟隧道右幅衬砌段超前支护开工时间为2005年11月2日,至2006年2月28日完成施工。
本分项工程具体由曾红春负责,项目总工胡建全负责技术,质检工程师伍勇民,试验工程师何泽勇,现场人员高秀平,安全员王宝褔,投入技术、质检、试验、管理各1人;旁站人员1人,民工35人,后勤人员3人;机械投入见《云南永武高速公路元谋至武定段进场设备报验单》。
三、施工工艺控制大管棚施工要严格控制管棚侵限,注浆要密实饱满,以保证管棚起到超前加固支护的作用,因此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施工:1)、准确放样。
根据设计图纸,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准确放出每一根管棚的位置,并放出相应的方向点。
2)、预留拱顶开挖变形量和护拱位置。
本隧道全部围岩均为Ⅱ类围岩,而且本段衬砌为复合式衬砌,根据《隧道施工技术规范》,考虑设置10CM预留变形量。
施工中设置12CM护拱位置。
3)、管棚洞口打设夹角的控制。
考虑钻机钻孔过程中钻头在重力作用下的下沉和结合隧道纵坡,管棚洞口打设夹角采用2°,即管棚实际为+3.84%的打设纵坡。
4)、钢管的接头要错开,任意一断面的接头率不得大于50%。
5)、管棚钢管采用节长5~6,Φ108*6热轧无缝钢管,以长15cm的丝扣连接,其洞口打设夹角为10-20 ,要求钢管偏离设计位置的施工误差不得小于20cm。
钢管上按梅花形间距50cm 钻6-8mm的小孔,打设后在钢管中注入试验配合比的C:S浆液,注浆初压0.5-1Mpa,,终压2.0-2.5Mpa,注浆结束后用10号水泥砂浆充填,以增强钢管的强度和刚度。
6)、拱脚接头板处设置2根长4.0m的锁脚锚杆,其中一根利用系统锚杆。
四、质量控制措施隧道洞身超前支护质量是后序工作开展的前提,对整个隧道的支护、衬砌以及安全等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洞身超前支护的质量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以预防为主,把关与预防相结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使质量贯穿于测量、材料、设备等施工全过程,不断提高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即要求施工管理和施工操作者都要按程序、按标准,合理、科学地组织施工,以达到质量目标。
(一)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1、程序化(1)、施工管理程序化○1审图,做施工组织设计;○2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交底。
(2)施工操作程序化○1施工准备,科学安排施工工序;○2按工艺要求顺序施工,做到边施工边自检互检。
2、标准化(1)施工管理标准化○1以设计图纸、《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技术指导,进行质量目标标准设计;○2按技术要求选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现场管理;○3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挂牌上岗,施工现场须设立施工牌。
(2)施工操作标准化○1以设计图纸、《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施工依据进行施工;○2按专业工种要求选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现场管理。
3、规范化(1)施工管理规范化○1按“工艺操作规程”要求施工;○2按质量目标措施及其他质量管理制度指导工作。
(2)施工操作规范化○1按“工艺操作规程”要求施工;○2按质量目标措施及其他质量管理制度指导工作。
(二)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1、严格落实指挥部和项目部的工程质量要求,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落实规章制度。
2、每一根管棚开钻前都要对其点位、角度、方向进行复核。
3、管棚注浆时要严格控制水泥浆的水灰比和注浆压力。
4、实行管理人员挂牌上岗制度,严禁无牌上岗。
5、组织施工人员认真执行施工技术规范、设计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技术交底、工序交底,严格按设计图纸、技术交底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质量检验不合格和资料不齐全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技术交底采用层层落实的办法,将控制高程、平面位置、几何尺寸、材料要求、施工工艺等技术质量规定,向现场管理员、试验检测人员、机驾人员及劳务承包人当面交代清楚,明确责任。
6、尊重监理,在监理指导下工作,实行监理工程师、检验、签证制度,分项工程检验、记录、签证齐全。
7、工程施工过程,必须在施工现场设立“施工须知”,“施工须知”的内容必须按照指挥部的要求据实填写。
现场管理员要全过程进行监控,严格控制材料质量,不合格材料严禁进场;严格控制施工工艺,不符合要求的操作工艺立即进行纠正。
8、试验检测人员必须按照规范和标准规定的试验检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取样试验现场检测,及时提供试验检测结果,对工程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返工或采取补救措施,无论是返工还是补救,均须进行重新检测,直到符合要求止。
9、操作人员做到懂质量标准、懂操作规程;会看图、会操作、会检测;坚持按要求施工,做好自检。
10、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11、对工程的外观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凡不符合“平、直、顺、美”标准的,必须返工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12、及时规范做好各项质量保证资料,包括各种材料的检测试验结果,地基处理和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试验记录和质量检验汇总图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非常情况记录及其对工程质量影响的分析,对质量事故的处理情况等方面的材料。
五、安全生产措施1、从安全生产出发,对施工现场出进料、材料堆放需作出详细妥善的布置,在进洞前应完成对风、水、电、等设施的统一安排。
2、进洞前应先做好洞口工程,稳定好洞口的边坡和仰坡,作好天沟、边沟等排水设施,确保地表水不危及隧道的工程安全。
3、隧道施工班组间应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并将施工、安全等情况记载于交接班的记录簿中。
工地值班负责人应认真检查交接班情况。
4、进入隧道工地的人员,必须按规定配戴安全帽防护用品,遵章守纪,听从指挥。
5、不良地质施工应按照: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先护顶、强支护、早衬砌的原则,稳步前进。
设计文件指明有不良地质情况时,必要时进行超前钻孔,探明情况,采取预防措施。
6、开挖人员进入工作地点时,应首先检查工作面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并检查支护是否牢固,顶板和两帮是否稳定,如有松动的土石和裂缝应先予以清除和支护。
7、机械凿岩宜采用湿式凿岩机,或带有捕尘的凿岩机。
站在渣堆上作业时,要注意渣堆的稳定,防止坍滑伤人。
8、风钻钻眼时,应先检查机身、螺栓、卡套、弹簧和支架是否正常完好;管头接头是否牢固,有无漏风;钻杆有无不直、带伤以及钻孔堵塞现象;湿式凿岩机供水是否正常;干式凿岩机捕尘设施是否良好。
不合格的应予修理或更换。
9、带支架的风钻钻眼时,必须将支架安置稳妥。
风钻卡钻时应用扳钳松动拔除不可敲打,未关风前不得拆除钻杆。
10、电钻钻眼应检查把手胶套的绝缘和防止电缆脱落的装置是否良好。
电钻工必须带绝缘手套,穿绝缘胶鞋,不得用手回转钢钎,不得用电钻处理卡住的钎子。
11、工作面内不得拆卸、修理风钻、电钻。
12、严禁在残眼中继续钻眼。
13、钻孔台车进洞时要有专人指挥,认真检查道路状况和安全界限,车速不得超过25米/分钟。
台车行走或待避时,钻架和机具收拢到放置位置。
就位后不得倾斜,并应刹住车轮,放下支柱,防止移动。
六、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1、建立健全施工环境保护体系,成立由项目负责人任组长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配备一定数量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技术人员,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施工时尽量避免良田耕地,降低施工噪音、扬尘、烟气的排放,且注意生活废物的处理,防止“三废”危害环境,有效保持好施工路段的生态环境。
3、施工中认真按照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要求组织实施环保工程。
为保护沿线周围的景观,施工中严禁超范围开挖砍伐,工程用地范围内清除的杂草及树木,严禁放火焚烧,以防引发火灾,毁坏自然生态。
4、备料场地和拌合场地应及时做好排水设施,使用结束后退耕或进行植树、种草等绿化。
5、浇注砼施工,要防止泥浆、污水四处流溢,污染地面和库区水质。
6、工棚驻地、施工现场,物资材料堆放有序,生产、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营造良好的施工生产环境。
七、物资材料措施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本分项工程,严格执行《物资材料供应管理办法》;钢材、水泥等统购材料由指挥部物资管理处统一组织供应,砂、碎石等自采材料应严格按试验规程进行检验,各项指标合格后才准进场,砂为元谋牛街河砂,碎石为元谋杨柳村采石场碎石。
详见《进场材料报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