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史

德国史

1、i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的。

(对)2、《圣日耳曼条约》中受到约束和制裁的国家是意大利。

(错)3、妇女解放斗争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不凸显。

(错)4、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时期,1美元等于4.2万亿马克。

(对)5、德国的教育是国有化的,国家需要承担教育新人的责任。

(对)6、通货膨胀对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无产阶级是一场灾难,对于中产阶级是一种补偿。

(错)7、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青年人中存在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对)8、魏玛共和国的法律对年轻人特别重视。

(对)9、魏玛共和国时代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

(对)10、德国人对于广告的喜爱程度是比较低的。

(对)11、《魏玛宪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对)12、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实质是要以武力镇压工人运动。

(错)13、通货膨胀只能使大企业主获得实惠工人和中产阶级都是受害者。

(错)14、《凡尔赛条约》既有对德国物质上的损害,也有对德国人心理上的损害。

(对)15、魏玛时代的经济称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对)16、现代化本身就具有排挤劳动力的功能。

(对)17、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福利国家是希腊。

(错)18、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福利制度得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拓展。

(对)19、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的。

(对)20、《圣日耳曼条约》中受到约束和制裁的国家是意大利。

(错)21、妇女解放斗争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并不凸显。

(错)22、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时期,1美元等于4.2万亿马克。

(对)23、德国的教育是国有化的,国家需要承担教育新人的责任。

(对)24、通货膨胀对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无产阶级是一场灾难,对于中产阶级是一种补偿。

(错)25、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青年人中存在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

(对)26、魏玛共和国的法律对年轻人特别重视。

(对)27、魏玛共和国时代是一个妇女解放的时代。

(对)28、德国人对于广告的喜爱程度是比较低的。

(对)29、《魏玛宪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对)30、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实质是要以武力镇压工人运动。

(错)31、通货膨胀只能使大企业主获得实惠工人和中产阶级都是受害者。

(错)32、《凡尔赛条约》既有对德国物质上的损害,也有对德国人心理上的损害。

(对)33、魏玛时代的经济称为有组织的资本主义。

(对)34、现代化本身就具有排挤劳动力的功能。

(对)35、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福利国家是希腊。

(错)36、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福利制度得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拓展。

(对)1、德国最先在工矿企业开始兴办福利。

(对)2、德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与英法是相同的。

(错)3、阿道夫·瓦格纳认为必须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对)4、俾斯麦企图通过保险体系来压制工人运动的做法最终并没有获得成功。

(对)5、德国的民主主义盛行,与“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有关。

(对)6、德国不是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但却是最先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

(对)7、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GDP的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

(错)8、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福利金只涉及工作日。

(错)9、享受福利国家的保护是每个德意志公民的基本权利。

(对)10、社会民主党主张减少对工人的福利费用。

(错)11、危机救济要根据失业者的个人需要来确定。

(对)12、投保原则和法定索赔原则是福利制度的基础。

(对)13、布吕宁巴本政府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

(错)14、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福利制度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

(对)15、威廉帝国时期失业人数曾一度达到了100万。

(错)16、福利制度的扩展一定是要和经济发展形式相配合。

(对)17、德国鼓励青年人在节假日上班。

(错)18、天主教中央党阵营主要分布在德国的北部地区。

(错)19、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各个阵营内部团结紧密,没有出现内部分化。

(错)20、在社会民主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老龄化倾向。

(对)21、社会民主党起源于工人运动。

(对)22、天主教在传统的宗教道德上,与新教相比,更倾向于保守。

(对)23、电话网络为有组织的中央提供了一种广泛有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联络方式。

(对)24、社会环境新的碎片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传统的社会结构。

(错)25、德国历史上没有过立宪政治。

(错)26、德国文化知识界对“美国主义”持有坚决支持的态度。

(错)27、1848年,工人阶级运动发展到了顶峰。

(对)28、现代化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与政治无关。

(错)29、文化悲观主义在德国一战战败后逐渐消逝。

(错)30、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危机,加速这德国学者的贫困拮据程度。

(对)31、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越是保守的部门越能获取更多的听众。

(对)32、文化悲观主义在进入德国之后就产生了左翼和保守主义之分。

(错)3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无条件投降。

(错)34、恩斯特荣格尔被纳粹主义者视为一位不受欢迎的同盟者。

(对)35、“血与土”是纳粹主义的典型口号。

(对)36、尼采与希特勒的思想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错)37、德国是《巴黎非战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对)38、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贵族支持共和体制,反对希特勒。

(错)39、由于缺乏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导致《魏玛宪法》成为了一纸空文。

(对)40、德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立宪君主制。

(错)41、兴登堡之所以将议会权力交于希特勒,与共产党力量迅速上升有着密切关系。

(对)42、是否承认启蒙运动成为划分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的重要界限之一。

(对)43、现代主义和现代性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错)44、纳粹运动是德国长期积压矛盾的唯一出口和结果。

(错)45、激进的现代主义者同样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对)46、希特勒利用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潮来宣扬他的种族主义理论。

(对)47、马克思主义支持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

(错)48、希特勒认为,在世界上自然淘汰法则是占统治地位的。

(对)49、希特勒为了获取日耳曼民族的最大发展,支持欧洲联盟的发展。

(错)50、生存空间理论为希特勒种族主义发动战争提供了伪装。

(对)51、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立经营者集团的人员越来越多。

(错)52、德意志中产阶级与纳粹主义有着强烈的亲和性。

(对)53、在德国,中产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和主导力量。

(错)54、德国1848年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

(错)55、老中产阶级大多以冷淡的观望态度来面对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扩张。

(对)56、在工业化进程中,传统手工业完全被大机器生产取代。

(错)57、新中间等级的职员集团成员多为第三产业当中的执行者。

(对)58、不属于产业无产者与参与管理型职员的差别的是(雇佣性质)59、容克子弟构成了公职人员集团的主体。

(错)60、黑格尔认为,官僚主义者和学者都属于现代国家的普遍阶层。

(对)61、公职人员集团可以占有生产资料。

(错)62、与那些大权在握的传统贵族权力精英比起来,中、下级官员充满了自卑感。

(对)63、批判型知识分子利用知识界成员资格展开对社会批评的做法,使他们称为统治者容忍界限之内的“不快”。

(对)64、德国知识分子的地位是在不断上升的。

(错)65、浪漫主义知识分子赞成工业文明,反对农业文化。

(错)66、浪漫型学者对现有政权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对)67、康德和黑格尔曾发表过反犹言论。

(错)68、魏玛共和国头5年,(错)69、魏玛时代(1918-1933)的灾难性经历使中间等级的命运趋同化了。

(对)70、纳粹党是一个全民党。

(对)71、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越庞大,社会结构越不稳定。

(错)72、希特勒所谓的“健康的民族感”。

(错)73、根据《圣经》,人生来就有原罪。

(对)74、犹太教是维系全犹太人之间认同感的传统宗教。

(对)75、拜占庭帝国的宗教信仰以犹太教为主。

(错)76、宋真宗对犹太民族。

(错)77、“犹太人是黑死病的带菌者”的传言。

(对)78、到1900年,德国犹太人中近80%的人都已进入社会中上社会阶层。

(对)79、1812年于德国开始的犹太人同化行动充满着对犹太人的歧视。

(对)80、十月革命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犹太人占了很大比例。

(对)81、在德国市场化的初期,犹太人与基督徒商人的经商方式极为相似。

(错)82、老中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通常怀有敌意。

(对)83、经济危机往往把更多的中产阶级推向危机。

(对)84、德国文化知识界的反犹主义几乎不受经济形势的影响.(错)85、在德国,文化思想上的反犹主义一开始就十分激进。

(错)86、俾斯麦在反犹主义中坚持一种保守立场。

(对)87、俾斯麦下台称为反犹主义由保守转向激进的重要因素。

(对)88、威廉二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犹太人在德国的发展。

(对)89、屠犹主义最早是由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的。

(错)90、爱因斯坦是支持德意志对外战争的。

(错)91、1873年到1895年是反犹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对)92、希特勒上台,完全是依靠反犹主义来实现的。

(错)93、希特勒从法律上否定了魏玛共和国的宪法。

(错)94、在纳粹德国驱赶犹太人的时候,美国无条件接受了犹太人。

(错)95、《维护德意志民族血统法》即《纽伦堡法》(对)96、1941年10月,希特勒颁布法律禁止德意志犹太人向国外移民。

(对)97、英国的现代化是自觉地、目标明确的进程。

(错)98、希特勒和斯大林都在自己的国家宣扬过个人崇拜。

(对)99、传统文化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它能够为社会中的个体提供长期稳定系国内的支柱。

(对)100、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统时,德国经济快速发展。

(错)101、现代化将社会中的个人和集体卷入一种不确定性变化的漩涡之中。

(对)102、兴登堡支持在德国恢复威廉二世时期的旧体制。

(对)103、希特勒上台是靠其基督教赋予的各项权威的。

(错)104、1931年以后,纳粹党五分之四以上都是青年人。

(错)105、希特勒首创《新闻周刊》。

(对)106、德国威廉时代是一个政局混乱的局面。

(错)107、希特勒上台后推行“一体化”运动。

(对)108、俾斯麦废除了德国的联邦制。

(错)109、一体化运动加强了德国军事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对)110、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相同的。

(错)111、二次大战后期,希特勒一直支持容克贵族的发展。

(错)112、反犹主义是日耳曼民族一体化运动的粘固剂。

(对)113、德国大资产阶级始终都是支持希特勒政权的。

(错)114、传统权利精英坚持的是一种现代化激进主义(错)115、政治统治的本质在于军事问题(错)116、德国思想文化中渗透着“服从”原则。

(对)117、希特勒统治的合法性在当时得到了几乎全体德国民众的承认。

(对)118、希特勒政权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并为中产阶级利益服务的。

(错)119、纳粹运动在民族与外部世界的对抗中,是注定要失败的。

(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