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表现在:1)科学技术新成果的高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数量大约每l0年翻一番。
仅50年代以来的30年中,科技新成果就比前二千多年的总和还多。
2)科技新成果从发现、发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开发速度不断加快。
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花了80年的时间,而从发现原于核裂变到爆炸原子弹只用了6年;红宝石激光器则不到1年。
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高了100万倍。
目前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
3)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
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
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
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
4)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
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
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
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研究表明,不仅是现代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以加速度发展,而且任何一项计量指标(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科学家人数、科技论文数量等)的计算,都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
从进入20世纪后的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总和,增加了约400倍。
到21世纪末,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预计占总人口的20%左右。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就越加发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同时也推动了边缘科学(如生物化学、天文物理学等)和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等)的诞生。
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了把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及其普通联系,迫使科学家从横的方向上对自然界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如信息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
横断科学从某一特定的视角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还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使整个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语言和方法。
科学社会学、技术经济、管理科学、未来学等一系列新兴学科,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产物。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出现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和环境问题,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全球性。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方向,也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应用的人文价值取向,必须组织有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部门进行广泛合作,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解决。
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
特例包含在其中。
因此,科学理论的每一进展和突破都伴随着人类知识的综合,促进科学整体化的发展。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预见到:“自然科学包括人的科学,同样.人的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这将是一门科学。
”现代科学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3)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
鲜明特征。
在当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突破和指导,科学的深化则需要得到各种技术的支持和保证。
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紧密结合,导致了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出现的许多新兴技术,如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都是现代科学的直接产物。
越是新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越多,高技术就是科学知识密集型的技术。
当今,在科学上尚未搞清楚,而要想在技术上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历史悠久、长期靠经验发展起来的技术,如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技术等,也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
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事物的理性认识.已经广泛渗透到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技术发展的关键,使技术真正成了科学的技术。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已不仅仅限于宏观领域,而且还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宏观领域。
要探索这些领域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必然要借助于强大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整套的技术装备。
事实上,没有微波技术,就没有射电望远镜,也就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超低温和超高压技术,也就没有超导微观理论;没有x 光衍射技术,也就没有现代遗传学。
(4)科学、技术、生产日益结合为统一体系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使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当代自然科学已不再是作为生产推动的结果,跟在生产实践的后面,按照生产一技术一科学的顺序发展,而是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发展顺序。
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经过在技术亡的实现,然后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并收到经济效益这一全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生产力。
因此,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学技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形成科学、技术、生产的统一体系。
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高度渗透和作用,已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直接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进步历来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创造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能力,而且对人类道德的进步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道德的内容及评判标准。
科学技术与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与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对科学的制约作用和科学对道德的促进作用。
后者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进步的基本趋势,直接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习惯和道德舆论,促进新的道德规范形成和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更新这几个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发展模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国家和谐发展、维护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
为此,中国选择了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建设创新国家的迫切要求
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是一部创新活力不断转化的历史。
各种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各种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社会生产、科研组织方式不断涌现。
这些不断涌现出
来的新要素,又最终汇聚成大量的科技成果被不断地、大规模地转化为提升生产力水平的活动,持续支撑着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在创新活力转化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新产业的兴起、新兴国家的强盛,都依赖于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商业化的运用。
例如,美国工业化时期,通用和福特等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开发和转化获得长久的发展,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了美国工业国际竞争力;20世纪末,微软、苹果、英特尔等新兴的高科技公司,通过不断技术创新不仅获得自身迅猛发展,也引领了美国经济发展。
再如。
日本和韩国也正是由于有一批象索尼、NEC和丰田、三星、现代和LG等这样的大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才创造了经济复兴的神话。
还有,芬兰原本是个林业资源国、正是由于诺基亚公司在通信领域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才带动了芬兰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信息产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曾推断:生产资料的资本品工业(重工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导致国家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大规模资本投入来获得。
但历史的轨迹并非如此。
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使西方发达国家可不再完全依赖投资规模的扩大来驱动经济发展。
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一大批企业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使这些国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活力,同时也为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物质基础。
企业的普遍技术创新行为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国家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稳定以及新兴国家的兴起都离不开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总之,技术创新活动活跃的企业群体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要把握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推进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击,使道德的发展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