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世界的影响
——鲁迅:《电的利弊》
• 15世纪50年代,古腾堡在欧洲率先推出了金属活字 印刷术,50年内,这种技术就在欧洲大大小小的商 业中心流传开了。到1470年,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 已经建起了14座以上的活字印刷所,接下来的短短 10年中,已有1100多所印刷所遍布欧洲的200多个 城市。当时西方社会对印刷术的需求,如饥似渴, 因此这项技术促进了欧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激发了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了民族语言和 文学的发展,鼓励了民族主义和新型民族国家的建 立。
丝绸之路的全盛
• 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 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 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畅通的基础 上臻于全盛(原因和条件)。
• 丝绸之路的开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 之路,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 北非的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 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前提)。
东亚文化圈的特点:
文化,东亚国家对唐文化的主动摄取态度;
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不仅是主动摄取,而且还 加以融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民族文化;
在东亚文化圈内,中国文化是一种优势(优秀)
东亚国家在融合唐文化的同时,还将经过再创 造的文化回输中国并产生影响。
同时,唐朝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不断 吸取外来先进文化。
“字喃”;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设立从中央到地方 的官学体系;文庙祭祀活动;实行科举制。
• 政治:中央集权。
• 文教: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并将 修建文庙、祭祀孔子与儒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 习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人们重视家 族共同体,敬老祭祖。儒家的忠孝之道、克己复 礼至今仍被视为传统美德和社会基本伦理道德。
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秦统一
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
•
这一时期,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日本、
朝鲜乃至后来独立的越南,皆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
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本民
族特性的文化体系。在19世纪西方势力进入东亚地区
之前,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形成了包括中国、 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也称中华文化
• 表现:
• 通过丝绸之路,西亚、中亚、南亚外域文化进入中国 文化系统,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 进行了交流与融合(中介)。
• 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中心)。
• 丝绸之路上,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 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 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人员)。
• 三国仿效中国进行制度建设和社会变革;
• 三国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设立中央官学和地方学校;
• 两国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度。
• 传播途径:
• 遣唐使、留学生求学,僧侣访道
• 形成的原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 收并蓄,形成东亚文化圈的格局.
• 传播过程:前3C传入越南;1C传入朝鲜;6C传入日本
本等)
• 1、对亚洲 • 东亚文化圈和丝绸之路 2.元明以后:中国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1)三大发明的西传 (2)儒家文化对西方的影响;
(3)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 • 2、对西方的影响 1.元明之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主要限于物质文
化层面。丝绸之路
• 拓展
•
梁启超曾将中国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
一些启蒙思想家讴歌孔子的“理性”,真正的 目的还是为了抨击神学。所以,至19世纪,欧洲 学者对中国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儒学有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后, 情况就完全变了。
当时对儒学进行翻译、介绍的主要是来华的 传教士,他们大多受到利玛窦传教策略(即所谓 的“利玛窦规矩”)的影响。一方面又要向罗马 教廷解释中国的学术与信仰并不违背天主教教义。 因此,他们所介绍的儒学不免有刻意美化的成分, 自然容易引起欧洲学者的误解。
• 影响:改变了战争方式,从此进入到冷 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 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对欧洲的 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 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 子就是新近发明的印刷、火药、指南针。因为这 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 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 产生了无数的变化,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 个学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 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 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限 制土地兼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 此扩大国家税源。
• 法律:以礼入法,礼刑结合。
• 影响: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 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 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 示出独特魅力。后世的外国多称中国人为“唐 人”,足见唐朝的国际声誉和深远影响。
•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 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 随之向西方传播。西方的物品、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由此 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 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 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容)。
中国古代对世界的影响
文化的概念与结构 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 (1)物质文化 ——农耕经济;农业、手工业产品以及生活方式等。 (3)科学技术 ——火药、印刷术等 (4)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等。 (2)意识形态(思想学术)
•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十多次派出遣唐使、留学生、 学问僧来中国交流学习(途径)。空海和吉备真备 分别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偏旁,创造了平假名和 片假名;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国家官学大学寮和地 方国学的毕业生,经任官考核合格后可以按成绩高 低授予不同官职。同时,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 度层面仿效唐朝
• 唐朝与越南的交往:使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创造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活字印刷
• 背景: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术盛行普及;宋朝刻 书业兴盛,雕版技术娴熟,书籍印制精美。
• 影响:集活字、排版、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 印刷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早了四 个世纪。
• 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传到朝鲜、日本,又传 到中亚、波斯、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 生了巨大影响。
——哲、文、艺、宗、史学,主流思想等
3.文化的传播方式
(1)通过军事占领、大规模移民等方式进行 移植。
(2)通过和平的文化交流方式形成影响,即 传播-碰撞-融合。
相关知识点
• 丝绸之路 • 三大发明西传 • 儒家文化的传播
• 一、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时间)
隋唐之前(汉代) 文化影响:主要限于物质文化层面;
•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像印刷术、 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 早。可是有一个区别,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 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 精瓶!”
• 在他不无调侃的语气中,正可以看出中西方之间 的巨大差距。其中深意,值得我们去深思。
——肖东发、杨虎:《插图本中国图书史》
儒学远播西方
进入17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 规模,译文日益完善;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 分翻译,刊印于杭州;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 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重点)。
18世纪中叶,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 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18世纪的许多启蒙 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 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培根:《新工具》
•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 碎,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文化复兴的手段,变成了 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 李约瑟认为,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 最发达的国家。有资料显示,明朝以前世界上主 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 中国有170项。
丝绸之路; 涉及范围:连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间接
联系) 宋元时期: 文化影响: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方面
火药武器、活字印刷等西传 涉及范围:影响欧洲 明朝中期: 文化影响:儒家思想传播欧洲 隋唐时期 文化影响:既有物质文化层面,也有思想学术层面
丝绸之路、东亚文化圈; 涉及范围:亚洲诸国(大食、波斯、天竺、朝鲜、越南、日
练一练:
“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 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那时 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 洲。……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 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 是什么?”
——李约瑟(英.科学技术史著名学 者)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 经济
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 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
• 李约瑟列举了公元后15世纪内中国完成的一百多 项重大发明和发现,大部分在文艺复兴前后接二 连三地传入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重要物 质技术基础。
• 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一书中 说:“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 中国……
但是
始于16世纪;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 系统的翻译与西传;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 学》、《孟子》的部分译文;利玛窦不仅将“四 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 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 而详细的介绍;
西方对儒学的认识
对中国儒学的热情赞颂仅限于18世纪的某些 法国、德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原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