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用碎纸片教学反思

巧用碎纸片教学反思

《巧用碎纸片》教学反思
柳园小学邱红波
本课是浙美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第5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第一学段在这一领域的学习目标: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巧用碎纸片》这一课正是利用普通的废纸通过想象、添画进行造型表现的。

我认为本课的设计意图至少应该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通过对外形不规则的碎纸片进行观察、想象,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联想意识与能力。

联想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曾把人的认知活动划分为五个方面:知识、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其中联想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

有了丰富的联想能力,想象才有可靠的基础,小学美术课程中许多教学内容的学习都依赖联想能力,例如第一册第7课《字母设计》、第二册第12课《手指印画》、第六册第9课《眼睛的创想》、第10课《图形的联想》等等。

由此可见,这一教学目标是本课的重点核心。

二是让低年级儿童初步感知、树立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理念,知道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废纸废料可以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的,从而在学习中做到节约用纸,巧用废纸的习惯。

三是在学生撕贴、添画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在教学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许多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设计,有情境式导入、开门见山式导入,游戏式导入等,看似都非常活泼有趣但教学过程犹如教学中高段学生一般非常的严肃、严谨。

有戒于教学《新朋友》一课时采用类似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

我将教学过程简化,只设置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添画”游戏导入。

在黑板上分别画上若干个圆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添加几笔使之成为生活中常见的景物。

第二部分碎纸想象添画,出示不规则的碎纸,让学生说一说像什么,结合实物图片对照添画。

第三部分选择合适的碎纸,自由想象添画创作,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并不是培养获得的,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儿童已
经具备,甚至超过大多数的成人,只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两个能力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的重要作用。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简单有效的活动唤醒他们的这些能力,让他们体验创新的乐趣。

因此我在第一部分设置了添笔成画的游戏,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绘画经验出发,降低难度,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实际的教学效果正如设想的一样,学生的表现是非常活跃有序的。

由于第一阶段学生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困难,所以在第二阶段仍然表现得很有信心,即使图形是不规则的,他们还是很投入地思考,凭借碎纸形状带给他们的第一感觉,联想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甚至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形象。

即便是一开始不能理解想象得出,通过简单的添画以后,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在学习心态上不会有强烈的挫折感。

遗憾的是,课前的组织教学以及在第二部分的教学时间过长了,碎纸和双面胶的分发又占去了小段时间,第三部分作业阶段有些匆忙,学生的作业大部分都没能及时完成。

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上来看,本堂课的教学形式是非常成功的。

假如在第二部分将演示的碎纸图形打印出来,每人一份,同时展开联想添画,用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就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或许学生的作业就能按时完成了,最后再进行点评深化,那么教学效果会更好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