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归因

什么是归因

什么是归因
例如,某个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可能认为是自己没有好好复习,或者是题目太难,或者是自己记性比较差,或者是运气不好等。

又如老师在上课时,发现某同学睡着了,老师可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他昨晚没有休息好,可能真的是很疲惫;或者是这个学生不守纪律,缺乏自制;或者是学生听不懂课程内容,感到乏味;或者是学生故意跟我作对,惹我生气等。

不管原因是什么,这种遇到事情,探索其中的原因,寻求合理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寻找原因,只不过有时自己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一般而言,遇到出乎意料的结果,我们更倾向于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例如,一个向来成绩很好的学生考了高分,老师可能会习以为常,但是一旦这名学生考得很差,那么就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设法去探寻背后的原因。

归因是个体对行为的主观解释和认识,未必就是引起个体行为或行为结果的真正原因。

例如,学生上课讲话,其真正的原因在于有问题没有听明白,想和同学讨论一下,而教师很可能将这种行为归因为该生纪律差。

在实际情境中,自己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有时也并非真实的原因,而是个体主观上所认可的原因。

这种主观上的解释有时比真正的原因更能对个体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首先提出归因理论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海德认为,人们都有一种理解、预测或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会根据各种线索对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事件进行
原因的解释。

归因是人们对环境知觉的一部分,只要对环境进行认知,归因就会发生。

海德将归因分为两种:一种是情境归因,将行为的发生解释为环境方面的因素;另一种是倾向性归因(或性格归因),将行为的发生归于当事人的性格因素。

按解释行为的对象来分,包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和对自我行为的归因。

在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归因倾向上,一般人会表现出这样的倾向: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采取性格归因;而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则倾向于采取情境归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