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胺碘酮应用指南解读33页PPT
胺碘酮应用指南解读33页PPT
10. 什么情况需静注AM?
(1) 静注足量AM,可在30min内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2) 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宽QRS波心速,尤其MI后 (3) 无脉搏VT或室颤,抵抗电击者 (4) 急性AF 48h内复律,静脉负荷后口服AM,有利于转
复或维持窦律 (5) 急性AF,不能控制心室率者 (6) 心肺复苏中替代利多卡因
③ APD延长的频率依赖与其他III类药物不同 AM表现APD延长,频率依赖呈“钟”形 或随频率增加(0.1-3.3HZ)呈线性延长 Ikr阻滞剂APD呈反转使用依赖
AM慢性电生理作用(离子流 2)
AM 80-100mg /kg/d 7天-4周
① ICa-L 电流密度 ↓ 13-62%
② Ikr
电流密度 ↓
抑制Vmax和传导速度 ②低积聚(AM 4-15µg/g,DEA 1-3 µg/g)可忽略I 类
作用
9. 哪些心律失常病人适合选用AM
(1) 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FDA批准) ① 此类心律失常指室颤(VF) 和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室速(VT) ② 尤其适用于: ⅰ. 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者 ⅱ. 左室功能不全或慢性充血性心衰者 ⅲ. 心梗或心肌病猝死高危不能植入ICD者 ⅳ.植入ICD频发电击者
期治疗效果,不代表远期无效 (6) 负荷量越大,起效越快 (7) 血浓度测定并不能预示临床治疗效果
药动学特征(3)
(8) AM活性代谢产物去乙基胺碘酮(DEA) 长期应用,DEA血浓度可超过母药
(9) 血浆浓度(AM)超过2.5mg/L,则毒性危险↑ (10) 室速、室上速远期治疗的最佳维持量200-400mg/d
个别病例100mg/d也能有效 (11) AM通过肾脏途径排出很小,肾功能不全者应用安全,
AM及DEA不能经透析排出
AM急性电生理作用(离子通道 2)
(1) 抑制INa 0.1-7.3µM,IC50 3.6 µM 钠通道从失活状态恢复延迟 使用依赖阻滞 膜电位降低,INa抑制加强(电压依赖阻滞)
(2) 抑制ICa-L 1-3 µM 失活态阻滞强于静息态 使用依赖 3H-Nitrendipine证明AM的IC50~0.25 µM (竞争抑制)
11. AM静脉用法
(1) 为在短期内获得疗效,必需采用静脉给药 (2) 推荐静脉用法150mg/10min静注,1mg/min静滴 6h,
以后0.5mg/min静滴。心律失常复发者,追加150mg/次, 24h内追加不超过6-8次 (3) 负荷量>2000mg/d者,低血压多见 (4) 通常静脉用药维持3-4天,不能口服者也有维持 3-6周 (5) 药液浓度>2mg/ml(5%葡萄糖液)者宜选用大静脉, 以免发生静脉炎(发生率<3%)
2. 早期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认识
80年代已基本认识了它的电生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 (1) 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包括旁道,具奎尼丁样作用 (2) 具-受体阻滞作用 (3) 抑制心肌收缩力低于其他AAD (4) 除抑制SAN、AVN活性外,无其他电生理毒性 (5) 600mg/d,10天后摄取量与排量相等 (6) 脂肪、肌肉含量10-30倍于血浆量 (7) 血浓度与抗心律失常活性无相关性
(2) 房颤复律或维持窦律(未经FDA批准),但共识为适应证, 用于: ①器质性心脏病AF ②尤其心梗、心衰阵发性AF ③既往史无器质性心脏病,但AF其他药物不能控制或 不能耐受
(3) 非持续性室速或频发室早者,限用于: ①左心功能不全,EF<0.35 ②心肌梗死,多形性室早 ③单用-受体阻滞剂不能控制者
61%
③ Iks
电流密度 ↓
45%
④ Ito
电流密度 ↓ 23-44%
⑤ Ik1
电流密度 ↓
44%
因此慢性AM作用突出表现APD延长
8. AM代谢产物DEA作用
(1) 长期应用AM,它的代谢产物DEA可在心肌积聚 (2) AM对Vmax的慢性影响有较大的差别与AM和DEA在
心脏积聚有关 ①高积聚(AM 55-104µg/g,DEA 56-66 µg/g),明显
3. 为何现在要制订应用指南
(1) 90年代后AM使用全球性增长 到2019年占了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处方的24.1% 其中欧洲占34.5% 北美占32.8% 拉丁美洲占73.8% 亚洲国家占的比例较小
(2) AM使用范围扩大,几乎适用于各种室上速和室速 (3) 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有了循证医学证据
因此有必要规范它的使用方法、指征 ( Connol ST Circulation 2019: 100:2025-2034)
1. 简史
(1) 胺碘酮(amiodarone AM)于1962年在Belgium(Labqz 1nc) 合成
(2) 60年代它作冠脉扩张剂治疗心绞痛 (Vasteseager Metal Acta Cardiol, Belg. 1967:22:483-500)
(3) 70年代Rosenbaum把它引入抗心律失常治疗(欧美、南非) (4) 1985年美国FDA通过用于危及生命的VT/VF,也用于AF
4. 药动学特征(1)
正确使用AM,必需了解它的药动学 (1) 脂溶性,口服吸收不完全(30%-50%) (2) 被组织广泛摄取,但个体差别甚大 (3) 清除半衰期
静注从血液中消失很快,分布到组织(不是真正的T 1/2) 口服真正的清除半衰期60天以上
药动学特征(2)
(4) 达到组织稳态浓度,需有较长的负荷期(达数周以上) (5) 600mg/d-1200mg/d口服负荷1-2周,不一定能见到预
6. AM慢性电生理作用(动作电位 1)
① 对房、室、SAN、AVN、浦氏纤维的APD均延长, 相应的REP也延长
② 慢性口服的I 类作用有较大的分歧意见 以Singh和Gallagher二组学者意见,对Vmax无影响 以Mason等学者意见,Vmax表现使用抑制 一般认为对Vmax无影响,在高组织浓度时Vmax轻 度抑制(↓18%)
12. 如何从静脉过度到口服
(1) 按指南应用 720mg/d 二周者 改口服200mg/d 720mg/d>1周者 改口服400mg/d 二周后200mg/d 720mg/d<1周者 改口服600mg/d 二周后200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