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2020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共43张PPT)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2020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共43张PPT)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左图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右图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C
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从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 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 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9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 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之为土壤热通量,正值 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 壤热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 深度的增加,土壤的 A.吸热量增加B.散热量增加 C.日温差减小D.日均温减小 8.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 化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D.植被覆盖
7.C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
15.C读图分析可知,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为夏秋季多,冬春季 少,并且高值相差不大,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故答案选C。 16.B由上题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在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 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 多,有利于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含量较多,故答案选B项。
土壤有机碳含量大致随海 拔升高而波状增加。 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 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 物残体的速度变缓,使土 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变化的总体 特点,并解释其自然原因。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 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 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 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见图2-1-33)。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 条件和人类干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 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土壤肥力及其影响因素 微专题
一、土壤肥力形成原理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特征:
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土壤功能:
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土壤组成:
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
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

固相
土壤肥力最终

有机质:集中在表层,

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相
B.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 的产生关联密切 C.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 土壤的形成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 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B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
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树木根系很深, 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 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土壤温度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极其明显。大多数土壤微生物 的活动要求有15一45℃的温度条件。超出这个范围〔过低或过 高),微生物的活动就会受到抑制。
人类对土壤温度的改造
1.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壤温度低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 采取垄作,可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和减少反射。垄作的昼夜 平均土壤温度可高于平作; 2.深耕松土,增加土壤中的孔隙,改善土壤底层的通气透水 状 况,也可提高土壤的吸热和增温、保温能力; 3.适时、适量进行冬灌,使土壤含水量大,散热缓慢,土壤温度 变化比干燥土壤缓慢,可保护冬作物安全越冬。
彼此消长
取决于水肥气 热四个因素之 间的协调程度, 以及能否满足 植物生长过程 的需求
空气 气相
影响热量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 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 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 最初来源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 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 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厘米不同季 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 物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 B.秋季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湿度和温度高
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 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 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下 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 土壤有机碳含量降幅较小。
(1)比较典型草原与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 变化的异同点。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 合称,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某考察队到素有新疆“湿岛”之称 的伊犁河谷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植被下土壤剖面的采样,分析发现 了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人类干 扰强度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 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
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的因素
1.水热条件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 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 沃的土壤)
2.生物(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 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 土壤的形成。
②植被消耗: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大;某种植被生长慢或某种植被 减少,消耗少。
③土壤侵蚀或淋溶:风力、流水侵蚀会造成土壤有机质流失;降水 较多,会造成有机质溶解流失。
三、土壤温度及影响因素
土壤温度对农业的影响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越高, 作物的生长发育越快。
一年内某时段出现低温或高温,常常给农业生产 带来危害。作物的种子必须在适宜的土壤温度范围 内才萌发。一般作物的根系在土壤温度2一4℃时开 始生长,在10℃以上根系生长比较活跃,超过35℃ 时根系生长受到阻碍。
19.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 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 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 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 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 活跃的影响因素
C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适宜发育
二、土壤有机质及影响因素
1.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 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2.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 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1.D土壤中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
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所以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生物。符 合的是D。
2.C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和空气各20%-30%时,该土壤能很好地
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由图可知,该土壤水分较 多,空气偏少。正确的是C。
坡向坡度影 响水热状况
生物圈
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 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 分。 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 衡;吸收氧气,释放CO2、H2S、N2O 。 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水循环 和水平衡。 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 坏。
当某一土壤中体积比分别为: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和空气各20%- 30%时,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 下图为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图。读图回答各题。
1.该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 A.母质B.气候C.地形D.生物 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较高 B.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应发育在酸 性母质上 C.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D.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多,有盐碱 化现象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3.地形、土壤特点
土壤质地黏重、低洼排水不良等条件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 pH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的降解。
4.土壤管理措施。
土壤中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和套种轮作等措施都可增加土 壤有机质的含量;只施用化肥和单一作物连作则会耗竭土壤有机质。
与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 谷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 土地生产力高,草场、森林 等植被茂盛,土壤有机碳的 输入量多;伊犁河谷海拔较 高,人类活动干预少,植被 破坏少,土壤有机碳的流失 少。
(3)考察队还发现,与同纬度的内蒙古草原相比,伊犁河谷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明显偏高,试分析其原因。
土壤的有机质多少的分析思路
(1)核心思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有机质收入量一有机质的支出 量。 (2)有机质收入量:枯枝落叶多(含生物遗体多),夏季气候温和湿 润或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植物生长多,冬季寒冷干燥,枯枝落 叶多。 (3)有机质支出量
①微生物消耗: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快,消耗多;气温低, 微生物活动弱,分解慢,消耗少。
相关主题